分享

痛苦也是一种成长

 精益管理人 2021-07-28

每一个人都有痛苦的事,也有成功的事,世界万物本来就遵循辩证唯物统一规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完全避免其中一个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转为它们之间的比重,是50%与50%,还是70%与30%,抑或90%与10%,等等。人生,就是在痛苦、成长、再痛苦、再成长中螺旋式上升,人生也是在舒适、退步、再舒适、再退步中盘旋式下降,前者与成功为伴,后者将终身与痛苦相随,世界就是这样公平。

人,是一个高级文明的物种,可以随波历史,也可以创造历史,现在地球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演绎着。

职场中的人们痛苦是什么呢,是降薪,是下岗,尤其是到了45岁的职场人士,更是痛苦不堪。在知识、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人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36岁的高速公路收费员下岗不适应问题,就会有44岁的硕士下岗后跳楼事件。

当下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现在这个社会淘汰一个人,都不会跟你打招呼,并且淘汰你的时候,往往在你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有车贷到处亟需用钱的时候,即45岁现象,可以说一击即溃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有数据统计,公元1700年以前的10000年,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成就几乎是一条平坦的直线,几千年上下没有多大区别,异常稳定。而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经济发展成就趋势就如同高尔夫球杆,经过长长的平坦之后猛然陡立,从此进入几何级成长态势。就像摩尔定律,18个月翻一番,用当今世上一、二年,比作公元前数百年、上千年描述一点也不为过。

时代发出一次又一次强烈的信号,许多人浑浑噩噩还不自知。从京东到阿里,从百度到联想,从通用电气到通用汽车,从宜家到拜耳……接连不断的裁员消息弥漫在各大公司之间,听说已经动到中层了。如果说十年一轮回的经济危机还只是传说中的灾难,那么裁员就是成千上万家庭切肤般的疼痛,而在全球贸易保护、经济见顶的危言之下,裁员接踵而至无疑加深了人们对经济状况的恐慌,这个冬天似乎比以往更加寒冷。

对于个人,平时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投资意愿,不学习,不改进,上班按部就班,下班上网打牌,将会提心吊胆、痛苦地在2019这一年等待着另一只靴子的落下。不管什么时间,不管多寒的冬天,有人降薪,也有人涨薪;有人降职,也有人升职;有人下岗,也有新人加入,不要抱怨这个时代,这是个“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对你是危机,对别人也许就是机会,一切取决于你与别人的不同。

战胜恐惧,战胜痛苦,唯有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是自己真正成长。有本领后不一定不降薪、不下岗,但是可以有效缩小这个落在自己头上的概率;反之不学习,不长进则概率将大矣。

就像龙应台谈论孩子的学习一样: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那么一个人如何在自己的一生职业生涯中,尽量减少痛苦的比例呢。人生的黄金年代正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基本重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般25岁左右,55岁以后人的精力就会下降,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间姑且认定为25岁至55岁,只有整整30年。结合马斯洛需求和人的黄金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追求生存小康阶段25岁-35岁、追求财富自由阶段35岁-45岁、追求人生价值阶段45岁-55岁。

一是追求生存小康阶段的“痛苦”。这个阶段一般又会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是职业艰苦奋斗期,后五年是成家生子期

前五年,大学生上刚走向社会,必须忘掉自己在校时的学历与荣誉,内心必须保持一种清零心态,否则必将不适应。现在风头正劲的华为企业就有新员工到岗一周后学历、职称清零的习惯。曾经有一新员工刚到华为,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新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这个时候,应该默默无闻地去干最苦最累最烦的事情,就像老一辈的学徒工一样,就像华为一样,到海外去,非洲去,从一贫如洗中干起。痛苦不痛苦,当然痛苦,不痛苦,年纪轻轻哪能长筋骨肉。

可是,也有人这时候想享福的。新员工刚到单位没实习多久,此时各种招呼就打进来了,嫌弃在没有空调的一线车间,忍受严寒酷暑,在比较脏差的环境下工作,弄脏衣服、手脚,担心实习什么时候是个头呀,要求将某某尽快调到后面的专业性部门去,去学高精尖所谓有用的东西等等,意欲一步登天,立即当上白领一族。孰知没有打好工作基础,这样做其实是害了自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何来成功未来?如果成行,那这时候的惬意必将成为未来的痛苦。 

后五年,也许工作稳定了,也许已经小有积蓄,再也不为吃饭、穿衣烦心,不为工作上的事情担心,一切驾轻就熟,处于老司机状态。结婚生子同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不再赘述。这儿想说的是,这五年不自律好,一不小心就陷入所谓的“大四”现象,做事、说话开始油腻起来。

30-35岁应该是人生中最精华的一段,生活稳定、工作稳定、人格成熟以及精力最旺盛的阶段。进,可上一个平台,彻底打开自己职业通道;退,则慵慵懒懒,老气横秋,没有锐气,领导和机会都会绕你而去。是短期的痛苦在前,还是短期的惬意在前,我想后面的结果不言而喻。

二是追求财富自由阶段的“痛苦”。度过了第一阶段,迎来35-45岁的人生承上启下期,有的人开始提前享受人生了,按时下班,尽享天伦,不是不可以,因为每一个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任正非说过,小资有小资的薪酬,奋斗者有奋斗者的薪酬和地位。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对此也曾说过: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的铃声响了,你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铃声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号角。这也许是对小资和奋斗者最好的诠释。

35-40岁这段时间问题不大,你的体力充沛,你的精力也行,单位离不开你,起码还有体力上的利用价值。不过最近听说这个时间段也不可靠了,有外界传言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5岁以上的员工,因为对于华为,35岁员工,要么上一步成为核心或管理层,要么已经开始躺着数钱了,锐气已失。还有更可怕的是40-45岁,基本属于裁员重灾区,薪酬最高,体力、精力已不济,大把的新员工可以用,不裁你裁谁。我想每一个人身边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儿就再不多说。

社会上有一个10000小时练习成为专家、成为工匠的说法,只要你在一个细分领域或岗位上,用心钻研10000小时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10000小时真好等于5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万金油式的通才,即使做农民,也要成为“褚橙”。

企业有木桶短板现象,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没有木桶短板现象,企业可以选拔有专长的人去担纲某一职位。所以你必须时刻勤奋学习,始终都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工匠,最好能成为行业专家,不能满足于企业小圈子里的翘楚,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兴亡,决定你成色的,最终是这个行业,是这个社会。

有一位美国企业家问华为领导,你们公司怎么在30年间做到了世界领先的,他答道:“不,我们是60多年,因为我们每天是2x8小时在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工匠……想必大家都看过华为一张练习芭蕾舞脚的图片,一切尽在其中。

这个阶段是分化最厉害的阶段,要么实现财富自由,要么成为降薪、裁员的对象。你是要先痛苦还是后痛苦,你要痛苦多还是少痛苦,决定权依然还是在你手中。

三是追求人生价值阶段的“痛苦”。经过前一阶段的“不惑”到了知非、知命之年,经过了二十年的大风大浪、起起伏伏,应该有坐看云卷云舒的定力了。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事,45-55岁应该做些什么,不做后面会有什么痛苦呢。

50岁左右的人,如果做管理,很多应该是做到中层甚至高层了吧,管理再也不能误打误撞,凭感觉治理,应该从见招拆招转变为科学套路管理,从事务性管理上升哲学管理,否则给企业则带来巨大“痛苦”---亏损甚至破产。

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53岁时痛定思痛,1997年花费巨额金钱邀请IBM在会推行IPD、ISC,2004年邀请美世咨询公司开展组织结构设计,2007年邀请IBM、普华永道、毕马威开展集成财务体系变革,2007年邀请埃森哲开展销售管理体系变革(CRM),还有任职资格体系来自于英国国家职业任职资格体系,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是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做的,股权是韬睿做的……

近10年内,华为光花在管理变革上的费用就有300亿人民币之巨,仅支付给IBM的咨询费就高达数亿美金,1998年4800万美金相当于华为当年的利润总额,这里面体现出任正非多大的学习魄力。

但这不是任正非的先知先觉,而是前面吃够了“苦头”之后的抉择。华为现在在外人看来,简直完美无缺。孰知,华为光鲜的背后,实际上有诉不完的辛酸史。用华为前董事长孙亚芳回复一位政府领导的话说,华为创业三十年概括四个字就是“欲哭无泪”!

初创时民营企业的困难,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是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爱立信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思科的专利诉讼阻击,2000年IT网络泡沫破裂,2000年中国电信拟进行“南北分拆”,全年三大运营商几无新投资建设,包括2018年西方国家动用国家力量对华为的封杀,等等,哪一样不是灭顶之灾,华为只能断臂求生,2001年将华为电气公司卖给美国艾默生,2007年向3com公司出售H3C公司51%股权,损失十几亿接受客户退货,华为拓荒非洲贫瘠之地……。

包括后来的一系列文化、思想变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经营理念,内部连连发文“下一个倒下会不会是华为”、“华为的冬天”等等,任正非显然看到了内部粗犷的发展模式无以为继,当时一定痛苦不堪吧,否则怎么会重度忧郁呢。作为常人的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管理、应该培养接班人,不能让后来人、让企业承受因自己的不作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都会碰到这样那样困难,生活中、工作中、人际关系中......,就是不能将此作为不努力学习、不勤奋钻研的借口。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在工作中,每一个人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勤奋工作,而不是耗费时间去寻找借口。因为公司安排你在这个岗位上,就是让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你对困难进行长篇累牍的分析。到底是借口在先,还是失败在先?借口只要用心找,一定是有的。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我发现,擅长找借口的人,通常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擅长。

这次国家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包括主动不愿上榜的任正非,这些人谁不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任正非、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全都是以普通人身份崛起并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的奋斗者。在当今这个个性张扬、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的时代,只要努力过,只要奋斗过,即使终老无果也问心无愧。

小时候的我们,世界只有村庄那么大,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流浪地球了。这是个一日千里的时代,不要再徘徊,不要再自怨自艾了,否则你将有愧于这个时代。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每一个人必须主动远离舒适区,要有吃苦在前和拥抱成长的意识,要有一心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工匠的决心。在工业4.0、5.0时代,确保自己不要被机器替代了,年龄、资历不是资本,而是成本,当40、45岁时,确保自己不要被别人替代了。要把自己变成资源,做到如此,唯有学习。

有的人死于75岁(身体),有的人死于25岁(思想),这个世界很公平,种瓜得瓜,一切有因有果。痛苦也是一种成长,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下一篇文章预告没有问题是最大问题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三晚为您呈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