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孕千岩--佛照山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佛照山,又称佛堂山,宋代之前称为“大安山”。位于沙河市西部太行山浅山区,属太行山脉,在册井乡白庄村辖区内,距沙河市区45公里。佛照山农业生态经济沟东到刘庄村西,西到白庄村与柴关乡地界,南到魏庄村西北,北至白庄村与柴关乡地界,方圆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906米。从太行山高速册井口下来西望,她座西朝东呈“n”型状,宛如一个硕大无比的马鞍,因此当地人也称马鞍山。

佛照山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建有寺院。据宋碑记载,宋代以前,这里就有寺庙。宋初,开封天清寺僧人守仁云游至此,颂有偈子:“气直语直,眼亲手亲。峰峦竞秀,红紫争春。神通妙用施呈尽,要见国师犹隔津。”开始筹建寺庙殿堂。宋祥符初年(1008年),朝廷下诏赐名封峦寺,历代多有修缮现存古碑7通。鼎盛时期,有上大殿、下大殿、尼姑庵上院、下院等四大建筑群,寺僧上百人,庙田数百亩,五里碑就是庙产的分界线。是沙河及邻近州县著名的寺院。宋曹皇后曾到寺进香,还曾出过担任督僧纲的大德高僧。寺西大安山脚下,曾有两片塔林,大小塔70多座。惜民国后寺、塔被毁,现保存有许多塔件。

封峦寺文化深厚,据学者研究称,这里是曹国舅修行出家的地方,现保留有宋碑,《京畿金石考》记载:邢州大安山封峦寺碑,石介撰,释绍珍正书,康定二年立。康定为宋仁宗的年号之一,康定二年为1041年。现存宋代古碑上有“大宋邢州沙河县大安山封峦寺”等字样。两槐夹一碑是封峦寺一景。

明万历四年,赐进士出身,北京吏科给事中,宋之韩,称封峦寺是“温阳(沙河古称)之古化城”。赞美封峦寺佛殿“金壁辉煌、丹癯珍饰、乃神洋洋乎在其上也”。又说佛不在天竺而在封峦。告诫后人要“守之有方,传之无疆”。明代文人方豪多次来到封峦寺,并写下封峦寺诗:“晓从漆泉来,午向封峦去;登登山尽头,望望云深处。泉流乱石丛,碑夹古槐树;将迎怜冻僧,发兴怨折桂。话长烬佛灯,吟渴索茶具;忽闻夜半笙,或有真仙遇。”

在封峦寺原有古莲池,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增修,沙河县庠生李仲实撰文称赞曰:“秀孕千岩,灵毓万壑,兰宫桂殿,高彻青天,玉像金容,光烂白日,古木苍苍,源泉混混,慈澐荫苍,楼阁惠日,照乎回廊,觉路大开,迷津有渡,一方胜景,万姓归依,天竺雷音,不俞此矣。” 明末清初畿南三才子申涵光(申凫盟)、殷岳(殷伯岩)、张盖(张覆舆)等人经常到沙河县西部的广阳山、漆泉寺、封峦寺等地游览,并赋诗唱和保留至今。

在封峦寺前有龙口泉,关于龙口泉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封峦寺南山崖有一池绿水,水甘冽,清明见底,当时是“八步三眼井",后人修成了一个池,三眼井就连接在一起。这池说也怪,天再旱,那泉水四季不断,这里还有个传说呢。说是这里原来没有寺院,附近也没有山民居住。有一年春天,来了两位僧人,一老一少,老者观此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泉水潺潺,最后就在距水池一箭地的山坳处搭草棚居住下来(传说这就是封峦寺开山祖师)。两个僧人在此开荒种田,居住在此。

一天,老僧出外谈经说法,留下弟子守门。正午时小和尚听到水池畔有响声,走近一看,见一女子赶着一头牛,驮着两盆水向西南鸡冠山走去。小和尚以为山外人来打水也无大惊。在外的师父心潮上涌,知道出大事了,便急急回来,问小和尚今天有无人来过,小和尚一五一十地把刚才事说了一遍,老僧大叫一声不好,忙到池边观看,泉水断流,井干见底。老僧抬头一望,见那驮水的女子已上鸡冠山顶。老僧脚底生风追了上去,原来是她的同门师妹,她现在在北山一处建小庙安身,那里虽然山峰奇特,但连食用水都没有。她早知师兄处泉水四季丰盈,故运用神逼之术把龙口泉之水盗走。没想到师兄发觉。

既然是偷师妹肯定不肯让,于是你争我抢,水盆扣翻在地。大多半水向南流去,就形成了现在的北盆水库,现在的龙泉寺就是师妹居住的地方。后来那里有了村,村名叫北盆水。很少的水向北流向大安山,就是现在的龙口泉,从此,这股水源源不断,滋润着祖祖辈辈。人们为了纪念建盖龙王庙,盆里最后半点水滴在山顶,现在在山顶有一处,四季水不干,名曰"滴水岩”。

佛照山有白龙洞,洞位于北半山腰处,入洞要走崎岖险峻的羊肠小道,因洞中塑有白龙像,故得其名。龙洞深邃幽长,越向深处,洞口越窄,以致人身不得通过,遂不知龙洞伸向何处。相传,白龙洞完成塑像后,准备竖一个高大的石碑流传后世。当工匠精雕细刻完工后,难题来了,这么大一个石碑如何竖在处于同登云梯的洞口呢?访遍名人,看后摇头走人。

一天,正当人们围着大碑无计可施时,一位破烂衣衫者,身材高大的中年大汉来到面前,开口便说:“我远途而来,路过贵地,饥饿难忍,求善人们赏碗饭吃,必有善报。”人们非常好善,便自己少吃取来各种饭菜。这位大汉,也不言谢,就大吃起来,吃完了还言饥饿,人们又重新做上好的送来。这里人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一吃,把人们几个月的粮全吃完。但为了救人,他们都心甘情愿。

大汉吃饱喝足后,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身施一礼:“谢谢各位,你们有啥难处,我定尽力相助。”众人忙说:“难处是有,我们想把这石碑,竖到白龙洞口。可上不去......。”大汉笑了:“这丁点小事,还用发愁!”说罢,走到碑前,双手轻轻把石碑夹在腋下,脚如生风,只登白龙洞,然后向后一抛,大碑不偏不斜直正地竖在洞口一旁。人们看着正发呆,谢字没说出口,回首就不见了大汉。

在封峦寺一侧有范子侠墓,墓由34方青石垒成,代表着他走过34年的人生旅程,墓上有碑,却无一字。新中国成立后,将军灵柩迁往邯郸晋冀鲁豫革命烈士陵园。现存封峦寺前范子侠将军墓为衣冠冢,已被列为沙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墓前两侧分列的石碑上,分别镌刻着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题词,其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为真理和正义苦斗一生”;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题词:“抗日民族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题词:“为国捐躯,虽死犹存”;原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题词:“这里安葬着一位死重于泰山的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将永远敬仰和怀念他”等。

范子侠,1908年出生在江苏丰县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母,在亲朋帮助下勉强读完小学,14岁只身离家从戎,身处旧军队污泥潭而不染,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骂士兵,不欺负百姓,嫉恶如仇,素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曾任国民党,排连营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辞去军职,参加抗日盟军。193911月,在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支持下,接受共产党八路军领导,并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共产党,194222日,范子侠将军在沙河县,今沙河市西部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时年仅34岁。范子侠将军牺牲后,为防止日军破坏,封峦寺僧侣帮助寻找合适安葬地,主动提供原封峦寺上大殿的殿址作为安葬场地。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解放日报》撰写《悼范子侠等四位同志殉国》文章纪念。

佛照山植被茂密,红枫树满山遍野。秋天来临,漫山碧绿的红枫树开始变色,碧绿的枫树在萧瑟的秋风中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金黄、染成了红色,随风轻摆如彩浪起伏,分外耀眼好看。有网友撰文说:观赏红叶,多数游人会选择在风和日立有蓝天白云的天气。其实,不同的天气,红叶有着不同的景色。蓝天白云下的观赏红叶能见度高,通透率好,逆光下红叶的色彩会更加艳丽多姿。雾中观赏红叶,犹如进入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使人忘我的融入美妙的自然景色。若是遇到雪天更是一场艳遇,红叶蒙上薄薄的白雪,晶莹剔透中红叶会显得更加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观赏红叶的最佳位置在山顶。通往山顶的小路只有一条,可从山的南侧或北侧拾阶而上,攀登约500多个台阶后到达山顶,山路曲曲弯弯,每停留一处都有不同的美景,行走在红叶的簇拥中山间小道,佛照山,犹如梦中仙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