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苏29 越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无犀之谈 2021-07-29
徐苏29 越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离开扬州,苏轼继续南下湖州之路。
行不几日,终于过江,至润州(今镇江市)金山寺,再见到老友宝觉禅师,免不了又是一番唏嘘。
熙宁四年,苏轼首往杭州通判,路过金山寺拜访禅师,并留下诗作《游金山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也是诗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也是苏轼一生仕途的心节,他的家乡眉州位于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岷江沿线,是为“长江发源”,现代的长江入海口在上海崇明,而苏轼作诗时所在的润州,正是古长江入海口。


熙宁七年,苏轼从杭州北上密州时,也曾在金山寺停留,这一别就是五年。苏轼在赠给宝觉禅师的诗中感慨: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
其实,如果仔细梳理苏轼这一趟南下之路上的诗词,大概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情绪脉络,他一定不会想到几个月后自己将遭遇什么样的劫难,但人的直觉是很难说出来的,苏轼在很多南下沿途所作诗词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直觉流露出来。
他对宝觉禅师说——
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
缓慢诵读中,你会感受到,诗中意味如此深长。
很多有关乌台诗案的复盘文章中,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直到被逮捕前,苏轼都没有察觉危机,可是,当我们回味苏轼在身体越来越逼近湖州的这些诗句,在扬州、润州,以及后来在无锡惠山,字里行间,都在指向一个暗涌的心路。
彼时,苏轼很可能已经察觉到朝廷风向,但没有任何实据可证明他的猜测,才有了“直将归路指茫茫”这样的迷惘与颓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