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漫记

 苍松xujp 2021-07-30

老仓下,宜黄县黄陂镇塘圩村委会一个田塅上端山凹处的小村子。明初,由县城雷家巷迁此,因村立老粮仓下而得名。1975825日,我被下放到这里插队落户,在老仓下一共待了两年半,这里是我参加工作的起点,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如今一晃就过去43周年了,昨天,几位插友相约冒雨"回乡"

刚下放的时候,我们住在村头生产队的一栋两层木屋里(后来住到村民家里)。那两层木屋早已被拆了,村民在原址上盖了住房。可村民的房子又遭火灾烧了,现在正盖的砖房应该算是“第三茬”房子了。

房子面对村里最大的一个田塅,两边是山,远方叫“石坑源”,从那儿抄小路可到黄陂;近处,一块水泥地,安置了体育锻炼器具。

5年前,我去祝贺房东70大寿时,在现在安放体育器具的地方是一块水田,也是当年队里分给我的菜地,地里的水总也排不干,只好种上水蕹菜,又因为没有肥料,蕹菜蔓儿又细又长、叶儿很稀很小……

田塅上的稻子长势喜人,近处的水池当年是没有的。当年要是有这么一个水池就好了,夏天洗个澡比在那浅水沟里强多了。

对这片田塅印象最深的是看野猪过塅:一天下午,大家正在田里耘禾,百米开外,一头长着长长獠牙的大公野猪从右边的山上窜出,跑到塅中间的水田中站着不动,约一分钟后才慢慢地朝左边山上走去。随后,约有二、三十只大大小小的野猪在人们的惊愕之时,呼啦啦冲过田塅,稻田的禾苗被踩踏得东倒西歪,瞬间变成一条“大道”。此情形虽不如非洲角马迁徙的壮观与惊心动魄,但也是我平生所仅见。

村头的山塝上,有雷氏祠堂,也是当年生产队的粮仓。祠堂前面这一半现在已经全塌了,里面的两个大木仓还能分辨出来。

8年前,墙体只是开裂;5年前,大部墙体倒塌。

5年前的祠堂里面,堆放着一些过时的打谷机、板车架、谷箩和晒垫等农具,还有一个磅秤。

往村里走,路边的这个水井,已经废弃了。

大樟树下,一条水泥路通往村里,恰巧,我的房东大嫂正在查看菜园子。

路边的水塘已经淤塞,水塘面积比以前小了许多。

当年的村子里有好多栋房子,现在只剩下唯一的一栋了。从外面看上去,由于树木遮挡,只能看到这栋房子的屋角。

5年前可不是这样,虽然房子大都拆迁了,但屋基尚能分辨,尽管荒芜,还不至于象今天这样“原生态”。

跟着房东大嫂来到当年住过一段时间的房前。

40多年了,从外面看,房子变化不大。只是楼前增加了遮风挡雨的过廊。当年,楼上空荡荡的,没有板壁,也没有铺楼板,你躺在床上,冻雨能穿过瓦片的缝隙溅落到你的身上、脸上,甚至嘴巴里。

楼前的桂花树当年还没有,但也有些年头了,树冠非常漂亮。桂花树后,是一片挺拔的银杏树,那个地方当年是一栋房子。

孤零零的一栋房子,东西北三面环山,郁郁苍苍。

5年前也不是这样,贺寿鞭炮的硝烟里,你能看到邻居的木屋。

房东夫妇有好几个儿女,但平时都不在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就在这山凹孤屋里,相依为命,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房东的堂屋,桌凳很多,平时也用不着。

5年前,这里摆下寿宴,热闹非常。

厅堂左边的一间,曾是我当年的住房。那个时候,我的“家用电器”是一台小型塑料壳半导体收音机,白天劳动,晚上听收音机是唯一的文化生活,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房东就会稍稍地帮我关掉收音机。

房东的厨房是当年我们几个知青帮着房东自建的,变化最大的当属这个灶台了。

当年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灶都垒得很大,还必有一口大铁锅专门用来熬猪食。5年前灶早就改小了,现在的灶台就更小了。从这灶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农村生活方式的与时俱进。

我们从房东家里出来,大樟树下,房东的大狗一直在后面跟着。

村外,当年只有一两栋房子,现在新盖的房子沿着进村的水泥路连成一线。

中午,热情的村民请我们吃饭,除却年迈的村民,村里能来的都来了,也就刚好凑了两桌。遥想当年,老仓下有田地182亩,加上知青,共17户人家、77口人……

找到2010年在村头拍的一张照片,8年了,也不知这几个娃娃如今咋样了……

20188月,手机随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