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笼小品|十八反

 太阳微笑666 2021-07-31

导言:学习中药学时,我们首先学习了十八反,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八反是用药的清规戒律吗?初学者该如何认识“十八反”呢?本文介绍了彭静山对“十八反”的观点,以尊重原文为前提,小标题为方便阅读而拟。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

藻戟遂芜俱战,诸参辛芍叛藜芦

本草明言十八反

这首十八反歌,亦见于《药性赋》。此书在明末出版以来,十八反成了开药方时的清规戒律,医生对此,戒心极重,以为用了十八反的药,一定是轻病致重,重病致危,危病致命。初学中医者,每当开药方时反复审阅,战战兢兢,惟恐误开。假如病人服药以后,出了问题,方中如有十八反的药,那就跳进黄河里也洗不清了。所谓, “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统。”医生百口莫辩,因为药方里有十八反,那还了得。

实际事情并不那么严重。十八反的第一句:“本章明言十八反” ,其来源当然出自本草。我先查了一下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其中提到了掌禹锡按《蜀本》:“白芨反乌头,甘遂反甘草',其他十六味(实际上十七味,诸参包括人参、沙参、丹参、玄参),都没有说明出处。又翻阅了《本草纲目》 ,注明都是北齐徐之才首先提出来的。

藻戟遂芜俱战草

那么十八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比如甘草'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有国老之称。惟中满症忌之“ 。甘草既然”调和诸药,使之不争',为什么和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四味药相反呢?

甘草气薄味厚,俗称甜草。升而浮阳,甘令人满,所以中满证忌用。

海藻大寒消肿毒,大戟、甘遂、芫花,开淤利水,下药峻剂,如果和甘草同用,甘草'调和诸药, 使之不争”则对攻下药起缓解作用,使下药不能尽量发挥攻下作用,所以不能同用,谓之相反。并不是相反的药就一定起到极大的危害。

李时珍说:“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皆反,而胡治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

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菜

丹溪朱震亨,治劳察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

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

《本经疏证》谓:'甘草味甘性缓,甘弥甚者,缓亦弥甚。凡一身之病因急疾为患者,能调之纵弛,而阻滞者非所宜也。”即甘草与藻戟遂芫相反的真正意义

“古来善于用药者,莫如张仲景。《伤寒》、《金匮》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凡药之散者,

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等汤) ,

攻者下而不峻(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等汤) ,

温者燥而不濡(如四逆、吴茱萸等汤) ,

清者和而不冽(如白虎、竹叶石膏等汤),

杂者众而不群(如诸泻心汤、乌梅丸等),

毒者暴而无制(如乌梅汤、大黄䗪虫丸等) ,

若无甘草调节其间, 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这是邹澍《本经疏证》对甘草药性的进一步发挥。

海带、昆布和海藻都是一类, 《本草纲目》载其功胜海藻,亦应列入与甘草相反的品类之中。

所以学医不可不读书,临症更不可一日不读书,不可一症不读书。有所继承,尤必有所发扬既善于学习,又能够独立思考,以期取得新的成就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半蒌贝敛芨攻乌

乌头是大热药,半夏、瓜萎根(天花粉)、贝母、白蔹,白芨都和乌头( 附子、天雄、侧子、乌啄 )相反。

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解。(《中药大辞典》)其他三味均能化痰,开淤,清热。

《名医别录》谓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

《本草备要》谓能燥能润,辛通气,能化液,故润燥。

朱丹溪谓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乌头辛热有毒,去寒湿,散风邪。

《本草纲目》调其助阳退明,功同附子而稍缓。其所以反半夏、瓜姿、贝母、白蔹、白芨,是药性之寒热不同,冰火自不能同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藜芦是涌吐药,不入汤剂,只能和赤小豆、郁金等相配。胸膈以上有痰食缠塞不可忍受时,必用涌吐之剂。诸参均能补气,芍药则能收敛,细辛虽能宣散风湿,却能补肝润肺,主治咳嗽上气,是能下行的,可化痰行水。这几味药和专能涌吐的蔡芦自然背道而驰,岂可同用。

十八反的主要用意

从中医的指导思想,辨证施治来看,十八反并没有特殊意义,只是在处方配伍时使药物减少互相矛盾而已。相反就是药性的作用相反,对治疗不利,不止十八种,不过提出最主要的以示范,从而引起处方时的慎重思考,不可草菅人命。但亦有时利用其矛盾,如上述使用甘草的几个例子,使其和反相成,不但无害,反而对治疗起到有利的作用。

对于古代的学说,要深入研究,使古为今用。不宜扼古不化,故步自封,例如对十八反之类,谈虎色变,讳莫如深。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把古代一些学说深入研究,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注:本文选摘自《药笼小品》,彭静山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3.05。封面图源于公众号图库,本公众号仅用于传播中医文化和学习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