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讲伤寒论40-43讲

 新用户0842iLAO 2021-07-31

40 阳明热证

重要的是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外证也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那就是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阳明病的主要脉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三条是仲景为阳明病所写的概说中的比较重要的三条。阳明热证,221条,是讲的原本是阳明经脉有热的一个证候,不能用汗法,不能用温针,提到了汗后的变证,提到了用火针后的变证,温针就是火针,最后提到阳明经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这就引出了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热在上焦。 它的成因,我们刚才已经说清楚了,是阳明经脉有热,在里并没有实邪,误用下法就导致了胃中空虚,这时所说的胃就是里,里气空虚,于是乎在阳明经的邪气就趁虚内陷胸膈,客气就是外来的邪气,动者伤也。由于误下,里气空虚,使阳明经的热邪趁虚内陷胸膈。热陷胸膈,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中懊憹,所谓舌上胎,是指的舌上有薄黄苔,提示了里有热。这样的特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大家可能要问到,说太阳病篇就有一组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热证又有栀子豉汤证,这算太阳病的变证呢,还算是阳明病的热证呢?实际上如果病是由太阳来的,那可以看成是太阳病误治以后的变证之一,如果病是由阳明经脉有热而来的,那可以看成是阳明的热证。既然热在上焦,当然在治法上和治疗太阳病变证中的热郁胸膈证是一样的,用栀子豉汤来清宣郁热。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这里所说的阳明病,还是 221条所说的阳明经脉有热,下之是误下,其外有热,就是外面有身热,这个身热是太阳病呢还是其他病呢?没有头项强痛,所以不是太阳病,有手足温,因为阳明主四肢,脾也主四肢,所以邪在阳明可以见手足温,后面我们还会提到手足温而渴者是邪在阳明,在太阴病篇也可以提到。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所以见到手足四肢的证候,常常归属于阳明或者太阴。但是在这里,这个手足温是阳明呢还是太阴呢?其外有热,伴有身热,知道这是阳明,因为太阴病不发热。手足温,伴有身热的是病属阳明,手足温伴见口渴的是病属阳明。不结胸,就是没有形成结胸证,言外之意,邪气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而出现了郁热扰心的心中懊憹。同时还有饥不能食,饥不能食就是有饥饿感但是不能够进食,胃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要是胃热盛,它真是消谷善饥,像甲亢的病人,像某些糖尿病的病人,表现为多食,有的时候吃得多得让你非常害怕,当然,还有的病人既不属于糖尿病,也不属于甲亢,也有多食。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你给她用大剂量的白虎汤,大剂量的苦寒药,让她再吃。果然用了大剂量的白虎汤,大剂量的苦寒药,没有出一个礼拜,她什么都吃不下去了,所以清胃热呀。所以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为什么饥不能食呀?这个热不是胃中阳气真正的亢盛,是一种阳热的亢盛,舌红红的,口还臭,你想她吃那么多口能不臭,跟她对话的时候,口臭喷人,所以就给她清胃热,饥不能食,这个饥是有一种饿的感觉,是胃有热的表现。但是这种热不是胃阳的亢盛,这种邪热不能够消化饮食,所以不能食,所以病人就有一种嘈杂的感觉,但头汗出者,是热郁胸膈中,热不得外越,所以身上没有汗,但是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我们在这里已经学过的方证中,有哪些方的证候是可以见到但头汗出的呢?一个是湿热发黄证,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还有一个大陷胸汤证,也就是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可以见到但头汗出,再呢,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火逆证中谈到,火邪伤阴内热 证,里有热要逼迫津液外越而为汗,但是因为阴已经伤了,化源不足,所以身上没有汗,残存的津液,被邪热上蒸,而见到头汗出。现在我们遇到的热郁胸膈证,或者说热在上焦证,由于热郁胸中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见到头汗出。所以我们遇到一个头汗出的病人,我们就要想一想了,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这种但头汗出见于哪个方证呢,而我面前的病人符合哪个呢?符合哪个你就按照哪个证候去辨证,去用方。如果都不符合的话,你看后世有没有专门论述但头汗出的这种证候的这种书呢,他们是怎么治疗的呢?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来学习《伤寒论》中的内容的。关于阳明病热在上焦的证候,我们就谈完了。 221条和第228条的症状综合起来,热在上焦,距热很近,所以用清热的方法,用宣透的方法,这叫清宣郁热法。

第二组证候,热在中焦,胃热弥漫证。原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用的既然是白虎汤,白虎汤又是辛寒折热的一张方子,所以这里的脉浮滑的浮,就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热的浮脉。在《伤寒论》中主热的浮脉,我们学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我们学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应当说确切的方证,我们现在遇到的是第三次。浮主里热,而且这个里热没有和有形邪气相结,里热是弥散的,所以它才能鼓动气血,使血管扩张,使气盛血涌,而表现了一个轻取即得的脉象,但是重按滑数有力,仲景就把这种脉叫做浮滑,也提示了里有热,所以脉浮滑提示热邪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或者叫做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所以我们把这种证候叫做胃热弥漫证。接着下面两个证候,表有热,里有寒,这显然是错简,里有寒不应当用白虎,而且表有热,在《伤寒论》中只有表有寒的时候,也没有表有热。明明知道这是错简,但是我们在写《伤寒论讲义》的时候,还要根据它的原文照模样给它画下来,但是我们后人要给做一些解释。有一个叫张绍祖的人,自称他是张仲景第46代孙,他自称自己保存着一本书,是张仲景修改过第12稿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十六卷。怎么流传到今天的,咱们也不知道,然后他就把这种书传给一个叫左盛杰的,左盛杰又传给一个叫罗哲初的,然后就刻印发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凡是在《伤寒论》中,像刚才这一条不能够解释的,或者怀疑有错简的,在那本书里都修改得天衣无缝。那本书里怎么说的呢,它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么一修改,表无寒,表有寒是白虎汤使用禁忌证呀,表无寒就没有白虎汤使用的禁忌证,里有热是白虎汤使用的适应证,所以只有适应证而没有禁忌证,当然要用白虎汤了,这个修改多么严丝合缝呀。可是为什么当代的校刊家并不看重这个本子呢?一个是这个故事编得稍稍的有点离奇一点,第46代孙保存着张仲景亲自修改过的第12稿《伤寒杂病论》,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古籍的话,总有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在这本书里,凡是在《伤寒论》中难以尽如人意、难以解释的地方,它都改得特别好,所以这就觉得是后人经过精心学习之后修改的,所以在校刊上,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本子。 不过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得罪特别推崇这本书的一些医生。我们还是这个意思,一个古籍,一个文物总有一点缺陷,有缺陷才是真的,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太新了。你看在古玩巿场,我们不说这东西是假的,拿起这个杯子,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东西,看了半天,我只能说这是新了一些,意思是说这是假的,只能说新了。所以我们说张绍祖的这本书是新了。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寒,里有热。这正是白虎汤的适应证,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一共出现过两种,一个是脉浮滑,见于176 条,还有一个是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50条。这是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象的两条原文,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脉滑,你看脉滑是里有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没有提到。我们今天讲方剂的时候说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白虎汤这张方子原出《伤寒论》,在《伤寒论》中没有这么说,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是什么?是脉浮滑和脉滑。脉洪大在《伤寒论》中,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我在这里讲这些事情,就是让大家注意,你要学习《伤寒论》,《伤寒论》原文没有谈到白虎汤的适应证的脉象是脉洪大。那么什么地方提到脉洪大呢?下面我要讲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时候,我会详细给大家谈。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是辛寒清热的一个代表方,药物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组成。其中的粳米,我们在座的都知道念jing。粳米是什么东西?是旱稻子,它在水田里不能生长,是在旱地里生长的,它和稻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产量很低,一亩地也就打一百来斤吧,现在人们觉得经济效益太差了,所以种 的人就少了,因此许多药房就没有这种东西。要用白虎汤的时 候,大夫们怎么办呢?他就告诉你,抓一把大米吧,说粳米有养胃的作用,大米也有养胃的作用,应当说它又是同一科属的植物,代替它应当说大体上 是不错的,可是问题是稻米是水里生长的,粳米是陆地上生长的,水里生长的东西,不管用量多还是用量少,从性味和作用来讲,这有一点利尿的作用,你在一个热盛津伤的证候下,再用一点利尿作用的药,在理论上是不合适的,当然在实践上,天天吃大米,每天虽说不是三顿吃,吃一顿你也得吃一小碗,所以利尿作用对于这个病人、对于这个具体的人来说,可能微乎其微了,实际上可以这么代替,但是理论上不应当这么代替。现在我们看白虎汤的适应证,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 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条原文以三阳合病开头,实际上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虽然是三阳合病,但是主要是阳明热盛,没有太阳表证的症状表现,或者他没写、也没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症状特征,而主要是阳明有热的一种表现,阳明热盛的特征,腹满是阳明有热,热壅气机,所以不一定见到腹满 就判定是里实,气机不利的时候,壅塞气机的时候,也可以出现 腹满,身重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而出现身重的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身重,难以转侧,经脉气机壅滞,所以翻身都翻不动。口不仁就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嘴里头发木,饮食不知道味道,吃东西像吃木头渣子一样,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 面垢就是面部没有光泽,如蒙油垢,像脸很脏一样 。这两个症状,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谵语,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于是乎就导致了谵语。遗尿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有人说遗尿是太阳病的表现,可是我们在学太阳病腑证的时候,只有小便不利、小便少,也没有遗尿呀,所以我在这里把遗尿解释成热盛神昏,和第6条那个失溲是一个意思。 这个证候怎么治疗呢,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看最后一句话,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又有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自汗出,那么阳明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明显是偏重的,所以就用白虎汤来治疗,也就是说白虎汤,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候。由这一条我们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一道A型题是这 样问的,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两种不同类型,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就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这两个证候的关键是,底下有5个备选答案,我想听听大家选哪个,第一个备选答案是发热的高低,是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呀,不是;第二个备选答案是谵语的有无,也不是,因为阳明热证也可以有谵语,阳明实证也可以有谵语;第三个是汗出的多少,也不是;第四个是腹满的有无,有同学说腹满的有无是,可是他就忘了刚刚学过的这一条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呀,也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该第五个备选答案了吧,以上都不是,那我们就选以上都是吧。所以学这一条要注意这个问题,发热的高低,谵语的有无,腹满的有无,这些都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这样一个三阳合病阳明热证的证候,发汗则谵语,原来就有谵语,怎么说用辛温发汗后又有谵语呢?这里又丢了一个字,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宋版依据的底本就没这个字,哪一个字呢,概括《金匮玉函经》这个伤寒论的别本,发汗则谵语下面有一个字,应当发汗则谵语甚。热盛的证候,误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助热,谵语就会加重,所以说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热盛的证候,里无实邪,如果误下的话,就可以下面伤阴,上面阳脱,也就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主要是额上生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什么叫额上生汗呢,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凝而不流,这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 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可能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病房呆过,你看到临终的病人,有一些病人如果属于阳气脱的时候,脑门上一粒一粒的汗珠,流不下来,就好像生根一样,我们正常的人或者发烧的人在出汗的时候,汗都往下流的,这种病人阳气上脱的时候,一个珠一个珠的小汗珠在脑门上搁着,不往下流,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我们把它叫做脱汗,所以,张仲景一定是亲自看到了这种病人,他才说额上生汗,就好像生根一样,流不下来,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手足逆冷是阳气虚衰,四末失 温的表现,所以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指的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时候,不能用辛温发汗,不能用苦寒攻下,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我们把它叫做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在《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一共有五条。我们把这五条归纳起来,看它都有哪些临床特征,我们先不一条一条的读,我们在黑板上归纳。首先是热的问题,他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说明热的热源不在表,而在体内。但是这个热源是弥散周身的,充斥内外的。热的热源虽然在体内,热邪是弥散的,充斥内外的,因此他说表里俱热。这句话见于168条,他还有一条说无大热,但是有心烦,这是169条。无大热主要是因为汗出太多,汗出以后把肌肤的热给散出去了所以摸上去似乎表面上没有多少热,可是在内里有心烦,所以这就提示了里热盛,因此我们在用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有时候不一定说病人有多么高的体温,只要有心烦、烦燥这种里热盛,有舌红,大烦渴不解的这种特征,我们就认为这是里热盛的表现,这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谈到了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但是也谈到了无大热,有心烦里热这样的特征。第二个证候,汗的问题,在第26条,我们的讲义是把它放到太阳病篇变证的热证里头,它说大汗出后,第26条提到了大汗出,这是热迫津液外越的表现,这是第二组证候,第三组证候是渴的问题,第26条说大烦渴不解,第168条说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论》里从来没有一个条文描述口渴是这么严重的,第169条说口燥渴,第170条说渴欲饮水,还有第222条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在《伤寒论》中涉及到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条文,这398条之中一共有5条,条条提到了口渴。这说明口渴这个症状真可以叫是大烦渴不解,可以叫是口大渴,为什么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口渴这么严重?一是热盛伤津,引水自救,一个人体,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这是一种生理需要,热盛伤津之后,它就中引水自救,可是喝完水又不解渴呢,这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所以喝完水,由于气被伤,不能够把水液变成人体所需要的津液,所以仍然是大烦渴不解,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所以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所在。第四组症状,脉洪大,脉洪大见原文第26条,什么叫洪大脉,我们大家都知道来盛去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可是退的时候退得很快,就是脉既宽又大,但是退的时候很快,来的时候汹涌澎湃,那是热邪盛,热盛鼓动气血的一种表现,邪气盛的表现,退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快呢?那已经是气阴不足,所以洪大脉实际上不是邪气的鼎盛,而是邪气盛的同时,已经伴有了气血衰的表现,所以它都是去衰,没有根底。因此真正的洪大脉,不应当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当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因为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才是热盛而津气两伤,符合邪盛而正气已经有所虚衰的病机。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你看,我们后世医家把白虎汤证叫做四大,主要是在《方剂学》中这么认为,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大体都有这样一个基础概念,实际上我们学了《伤寒论》就知道在《伤寒论》中真正见到四大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不是白虎汤证。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症状呢?我们写在这里,一个是时时恶风,还有一个是背微恶风寒,这两个症状,时时恶风见于168条,背微恶风寒见于169条,在这么一个热盛的证候之中,怎么出现了一种虚像呢?时时恶风是因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热迫津液外越有大汗出,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你想汗了都开头,风一吹,它当然怕风了,它禁不起外来风邪的吹袭,咱们出了一身汗,你马上吹电扇,你肯定觉得怕风,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背微恶风寒是怎么回事呢?当然也存在着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的因素,可是也同时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后背是人体的表,后背和手脚是反映人体阳气是不是虚衰的最敏感的部位。所以后背时时恶风,反映了气伤,气不固表的一个特征,当然也有汗出肌腠疏松,禁不起风吹的因素在内。这就是《伤寒论》中涉及到5条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临床表现,以及它的病机,我们都介绍在这里了。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头有三大,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所以它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使用禁忌: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这是讲的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使用禁忌,表寒未解不可以过早用白虎。如果我们用一句话归纳的话就是无汗不可用白虎 ,当然底下还可以配下一句话,有汗不可用麻黄。这里所说的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为什么无汗不可用白虎呢?无汗是寒邪闭表,过早的用石膏来清里热,就容易冰伏在表的寒邪,冰伏这个词,冰冻的冰,潜伏的伏,就容易冰伏在表的寒邪,使寒邪更加闭郁,使阳气更加内郁,使病情发生复杂化或者发生恶化。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白虎是古人归纳的一个使用禁忌。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渴欲饮水,强调了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必须有渴欲饮水这个症状。169条,伤寒无大热,这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由于汗出太多,肌表的热被散掉,所以摸上去的话,好像没有大热,但是它有口燥渴,有心烦,这就提示了里热盛。背微恶寒,这是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又有汗出,肌腠疏松,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甚至白虎汤证的热型,热结在内,当然这个热是弥漫周身的,充斥内外的,所以它是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是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一是津伤,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要引水自救,第二个是气伤,气不化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开头就用个它是接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接在刚才我们所讲的栀子豉汤证中第221条这里。221条,说的是一个阳明经脉有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这是热在上焦。第222若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入中焦,这两条原文是连在一起的,阳明经热,误下以后,热入中焦,并且热邪弥漫,津气两伤,而出现了口渴饮水,口干舌燥这样的证候,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白虎汤加一味人参所组成。汉代所用的人参,我上次说过,是上党地区的古代的一种 五加科植 物,它的作用介于我们今天的所用的西洋参和东北人参这两者之间,它既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又有益气的作用,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在这么热的情况下,用人参不会助热,只会益气生津,所以说它的功效是清热,辛寒折热而益气生津,这根据古代的人参的功效。非常遗憾的是这种人参现在没有了。那我们临床上怎么用呢?那你就根据情况,气伤明显的,你就用现代的人参;津伤明显的,你就可以用西洋参,甚至可以既想用点补气的,又想用点生津的,那你两个参可以同时用,都是可以的,我们今天要灵活对待。白虎加人参汤这张方子,看看它的服用方法就可以了。 另外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他主张是夏天用比较合适,立夏后立秋前用,这个时候自然界气候很热,那你用白虎汤,不怕它伤中焦的阳气,说立秋以后到立春以前,特别是冬天特别寒冷的时候,用白虎汤要慎重一些,因为季节寒冷,你用这么大凉的药要慎重一些。我们夏天用白虎加人参汤,剂量大一些没有什么关系,冬天用它呢,就可能要在辨证上要准确,在用量上不要太多。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论》中这么多条文中都提到了,大烦渴不解。我上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方子是大辛大寒,如果不是大热证的话,我们不要轻易用,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虎狼之药的这么一个认识。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个老大夫在对面桌上班。有一天就看见对面那个老先生给病人开了白虎加人参汤,并和六味地黄丸合方。然后我就问病人,我一看老师用了白虎加人参汤,我想他肯定有四大症状吧,我说你发烧吗? 这个病人莫明其妙,我不发烧。 我说你出汗吗?我不出汗,脉也不洪大。我说你口渴吗?他说,我是糖尿病,我有点口渴。病人拿着老师的方子走了以后,我就问老师,四大缺三大,何以用白虎?老师就愣住了,说什么四大缺三大。 我说咱们用白虎加人参汤,不是要四大症状都具备才能用吗,他只有一个口渴您怎么给他用呀?老师说,我用它是因为这个病人具有胃热而津气两伤的临床表现,他没有力量,他喝那么多的水,所以我没有观察他的四大症状是不是都具备,我是抓病机用方。我就看老师给这个人用这方子,几乎每次来都不怎么换药,吃了两三个月以后,这个人把所有的其它的降糖药都停了,血糖正常了,尿糖阴性了。我说老师我跟您学了一招儿,他说学了什么,我说用白虎加人参汤和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这个老师很严肃的说 ,我没有这么教你。我那个时候心想这个老师真保守呀。过了些日子,我看到了日本的一个报道,就是用糖尿病动物模型,用白虎加人参汤按照原来的药物组成,对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我就拿这个报道给老师 看。我说,您怎么说您不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呀,你看日本都做了动物实验了,白虎加人参汤就是可以治疗糖尿病,老师摇摇头,我没有这么教你。 我那个时候还是觉得这个老师很保守,我说他有病例,我这儿有别人的动物实验,怎么白虎加人参汤就不能治疗糖尿病呀。又过了几天,我在叫号,叫完号之后,因为我的左后侧是门,我觉得进来的不是一个人,回一看,吓我一跳,一个特别消瘦的病人,两人搀着她,慢慢地走进来了。我之所以吓一跳的原因,这个病人两眼沉陷,鼻骨高耸,嘴唇菲薄,露着两排白白的牙,两个腮帮子的肉全没有了。 最让我可怕的是,她不是那种苍白的面色,苍白的面色咱们知道是重病,她那面色像古铜色一样。我说你怎么不舒服?嘴唇都是薄薄的,都干裂了。我渴。第一句话。旁边那个人提着那么大暖壶,比我们这个暖壶还要大,我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暖壶,给她倒了一杯子水,咕咚咕咚喝完了,我还没有来得及问第二句。我渴。你看,主诉就是渴。我那个时候的知识,我就想到糖尿病。 我说你尿糖是阳性还是阴性,血糖怎么样? 我不是糖尿病,你看,我查过了,我不是糖尿病。我说那你查过内分泌吗?我不是尿崩证,我刚从反帝医院来。 反帝医院是哪个医院呀?是文化大革命中给协和医院取的 名字。协和的名字不是美国给取的吗,文化大革命中你们不知道协和医院叫反帝医院,说我刚从反帝医院来,我不是尿崩证,你看她清楚得很。我说哪你是什么病呀? 她说反帝医院说我是神经性多尿证,让我不喝就行了,说着她眼圈就红了,但是流不下眼泪,伸出舌头来是光红无苔,而且舌面是光光的。我说那你这个病怎么得的?哎,别提了,去年我们那个地方把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调到一个地方,垒一个大坝,要修一个水库,满山遍野都是人,我是个女同志,平常在机关就喜欢喝水,没有想到我们到那儿之后,带去的水全喝光了,后勤跟不上,根本没有别的地方有水喝,我就忍这个渴,又憋了一泡尿。满山遍野都是人,又没有厕所,男同志转过身就可以,我实在不好意思,我就忍着渴,憋着尿。回到家里我不知道先喝水好还是先撒尿好,我端着杯子就上茅房,上边喝下边撒,一边喝一边撒,我就完全离不开那个地方。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种状况下这个人是什么样子。这一夜就一点儿也没有睡觉,一边喝水,一边撒尿。从此以后,饭就吃不下去了,就靠喝水活着,体重就由164斤,找我看病的时候剩下70斤了,你想想她消瘦到什么地步。这么重的一个病,我想到了白虎加人参汤,可是那个动物实验呢,白虎加人参汤能够降血糖,降动物血糖。我想人家血糖本来正常,吃完这个方子血糖低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就向我对面的老大夫求救。对面老师早就看出来我开不出方子来了,老师毕竟是老师,他已经在那儿写药了,写完我一看,白虎加人参汤,再加桑螵蛸、益智仁,再加麦冬和五味子。这不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生脉饮,还有桑螵蛸、益智仁,缩泉丸那两个药嘛。我开不出方,老师开出来了,我当然很恭敬的把老师的方子给病人了,我说,你看我们的老大夫给您开的方子,你吃吃这个方子吧。病人下楼之后,我就给对面那个老大夫说,我说老师呀,动物实验说白虎加人参汤能够降血糖,这个病人吃了,她已经这么瘦了,不会使她血糖降低吧?又是瞪了我一眼,你是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我这个时候我听出来老师是对我说的话不满意,可是我又不敢多说。我自个沉不住气,我下楼了,我们的药房在一楼,我看病人在凳子上坐着,她那些家属在排队买药,我就坐在病人旁边,我说你口袋晨时常预备几块糖,吃了我们的药呢,有心慌心跳,有出冷汗的时候,您就拿了出块糖吃。她说大夫我口特别渴,从来不想吃糖。 我说尽管如此,你要预备着几块,她还真听我的话,买了几块水果糖,那个时候只有水果糖,她揣在兜里。七天以后,病人来了,还是那两人陪着,往那儿一坐,那天老大夫没在。她说大夫呀,我在我们那个地方,大概吃药吃了两麻袋了也忍不住渴,现在吃了你们这个药之后,能够忍20分钟不喝水,我就原文照抄,我说你这一个星期,有没有出现心慌心跳、出冷汗、手脚发颤的现象?她突然想起来我那天说过这个话,她说没有,从来没有。这个病人,就这样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基本上就这方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中间偶尔有感冒的时候,我稍稍的给她调调方,后来陪着她的人走了,这个人的面色逐渐转得红润,舌逐渐有点苔,吃饭也逐渐增多了,喝水也逐渐减少了,她非常高兴就走了。等后来我们那位老大夫再来的时候,我告诉她,我说那个病人不是糖尿病,我们用白虎加人参汤治好了。他说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治糖尿病,我之所以可以用于那个神经性多尿证,之所以可以用于糖尿病,是因为病人有胃热而津气两伤的病机。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说他教我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在临床上用方的时候要抓病机,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来用经方。

 

41 阳明腑实证(1)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

1、       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2、      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叫胃热弥漫证。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条,这5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a.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b.大汗出,是在第26条提出的大汗出后c.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这5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d.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 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我们说白虎加人参汤这张方子,在临床上,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凡是病程进入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时候,可以经常用得到它。就是在杂病中,或者是糖尿病,或者是尿崩证,或者是神经性多饮多尿证,或者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者是高血压等等,这些病证只要见到病机是阳明胃热盛而津气两伤的,我们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我们把它加减化裁治疗过糖尿病,改善某些症状,降低血糖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辩证一定有个前提,是胃热胜的津气两伤,用它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证,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那个病例,用它治疗过神经性多食证。现在有些小女孩减肥,减着减着就越来越瘦,然后瘦到闭经的程度,她的能量不能够支持她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生理上的障碍,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胆子小,然后心理上出现了种种的多疑,甚至精神忧郁。 这些精神症状怎么产生的,就是她的能量不足,连她的形体都养不过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形体不能养,精神也不能养。所以我常常给这些减肥减得过度 ,造成了体重下降、闭经的这些孩子说,我说有体才能有魄,体魄体魄,你有健康的体魄,你才能有健康的精神状态。你之所以出现这样精神、心理上的障碍,是因为你的身体体质太差了,不能够提供身体基本的需要,更不能够营 养你的精神。然后给她治疗了一段时间以后呢,就出现了神经性多食证,吃得很多很多的,当然要迅速胖起来也是不行,这个时候也需要治疗,我一看是胃火太盛了,舌红口渴,吃得很多,她叫暴食,这种孩子说我过去是厌食,现在成了暴食了,两个极端。对于这些暴食的孩子,有时候她确实是舌红、口渴、 舌上有小红点,我就开始给她用白虎加人参汤了,这是有效的。我也用 过它治疗尿崩证,应当说治疗尿崩证在某一个阶段,可能暂时的稍稍的 改善一点症状,但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疗效。所以有些病证,有时候中药也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应当客观注意的。这是我们谈到的阳明热证热在中焦的。

3、      热在下焦, 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芩汤主之。”223 条是接着222条来的,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条是接着221条来的,连如三个字,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样一个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若下之,第一个症状是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二个就是 222 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三个就是223条的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芩汤主之。连用了三个字,提示了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造成的上中下三焦的热证。这里的脉浮发热,不是主表,而是主里热,里有热,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邪进入下焦,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主热;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个浮脉主热;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那个浮脉主热;我们现在谈到的脉浮,发热,这正是热入下焦里有热的表现。下焦是水液代谢重要的场所,热入下焦必然要和水邪相结,因此形成了水热互结的证候,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津液不能化生,水液不能变成津液,结果就出现了渴欲饮水。渴欲饮水除了水热互结,津液不能化生的因素之外,也有误下伤阴的这种因素在内。因为这个病的来路,是个阳明经脉有热,误下容易伤下焦的阴液,误下伤阴,阴液被伤,津液不足也会有口渴,所以这个口渴的病机是双重的,既是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所造成的,也是误下以后下焦阴伤,津液不足的反应。小便不利,这是水热互结,气化失司,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猪苓汤适应证中的小便不利和五苓散适应证的小便不利是不一样的,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而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因为它是水热互结,所以它是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甚至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泌尿道刺激症状,这是因为它有热的缘故。猪苓汤的适应证,在少阴病篇还有一条,在少阴病的那条,除了提供了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两大主证之外,还提到一个主证,就是心烦不得眠,我们把少阴病篇那一条和我们现在所学的223 条结合起来,猪苓汤适应证的主证是三大主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主出现小便不利;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伤津液不足,所以就出现了渴欲饮水;有阴虚就有火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以就出现了心烦不得 眠,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这张方子,用了猪苓、茯苓、泽泻来淡渗利水,用了滑石来滑窍清热袪湿,它特别有改善泌尿道刺激症状的功效,滑窍清热袪湿,它有利窍的作用,阿胶来养阴,养肾中之水,养肾中之阴,所以针对阴虚而水热互结的证候,应当有很好的疗效,我到少阴病篇的时候,还会提到猪苓汤的适应证,到时候关于猪苓汤的临床应用,我们和少阴病篇的那条相结合起来,再综合讨论它的主证、副证、临床应用,在这里我们只是这样简单提一提就可以了。

224条是猪苓汤的使用禁忌证以及和中焦胃阴不足,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相鉴别。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多是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所以这个热是胃热弥漫,这个口渴是胃热津伤,应当用白虎汤或者是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这是热在中焦。热在中焦当然不可与猪苓汤。为什么?以汗多胃中燥,汗多以后,伤了津液,胃中津液就不足,这就叫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而猪苓汤是利小便的一个方子,如果热在下焦,热和水相结的话,用猪苓汤是可以的。热在中焦,而热伤津液的口渴,它没有水结,而只有热结,那是不能够用猪苓汤的,你用猪苓汤再一利小便,就更伤津液。所以这一条,一方面提示中焦胃热津伤的口渴要和下焦水热互结的口渴相区别,另一方面提示猪苓汤是个利尿的药

热在上焦的用清宣郁热法,热在中焦的用辛寒折热法,热在下焦的用清热利水育阴法。柯韵柏把这个方法叫做阳明病的起手三法,就是治疗阳明病最开头开始入手的时候就有三种方法。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多次提到过,上焦的离表近,所以用清宣法,让它从上走,中焦的离上面也不近,离下面也不近,只能用辛寒折热法,直接在体内给它清除掉,而在下焦的用利尿清热法,使热从小便走。这就是中医给出路的方法,也是中医因势利导的方法。

下面谈阳明的实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津伤了之后,当然就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当然就干燥了,这叫津伤化燥,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的内容物已经非常干燥了,就容易形成有形邪气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要诊断阳明腑实证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

2、       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所以这两组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内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你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没有第一组证候,没有潮热、谵语、 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所以只有这两组症状同时存在,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汤是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三个承气汤。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是小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可是到了临床上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运用。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么区分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盛的,单有热盛,充其量用白虎汤,单纯腹部的实证表现就不是外感病,更不是阳明病,那是杂病的腹满,可以用承气汤,但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可以说这是杂病的腹满的实证,这个概念要清楚。只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既然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阳明腑实证,那我们区别这三个方子就非常容易了。以热为主的那就用调胃承气汤,以实为主的那就用小承气汤,热和实兼具备的那就用大承气。我把《伤寒论》中所涉及到的三个承气汤的这种症状表现列了一张表,我们来讲这张表。表格1三承气汤证治比较表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发热

蒸蒸发热  

发热、发潮热

日晡所发潮热

汗出

 

其人多汗然

汗多、手足濈然汗出 -      手足漐漐汗出 

恶热  

  不恶寒但热

 

不恶寒  

精神神志

谵语、心烦、郁郁微烦

谵语、微烦燥

谵语、微烦、心中懊憹而烦、烦不解、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其它症状

 

 

身重、短气而喘、微喘直视、- -喘冒不能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腹部症状

腹微满、腹胀满

腹大满不通

腹胀、腹满、绕脐痛、腹满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大便

不吐不下

大便硬、下利

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 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自利清水、 色纯青

小便

小便利

小便数

小便利或小便

不利

饮食

 

能食

不能食

脉象

阴脉微、尺脉实

脉滑而疾

脉实、脉迟 、脉滑而数

病机

燥热内盛、里实初成

实邪痞结、腑气不畅

燥热内盛、腑气壅滞

治法

泄下燥热、调畅胃气

破滞除满、通便泻热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首先,我们说第一组症状。在《伤寒论》的原文中说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实际上这个外证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表现于外的征兆,它所讲的正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阳明腑实证的第一组症状,全身热盛的症状,我这里写的是全身热盛的症状,所以我们也以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来谈它的外证,我们现从发热的角度来谈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伤寒论》的原文说是蒸蒸发热。蒸蒸是什么意思,蒸蒸者,盛也,蒸蒸是兴盛的意思,如果蒸蒸是形容发热的话,那就是形容里热炽盛的样子。如果蒸蒸是修饰寒战的话,蒸蒸而振,那就是寒战兴盛的样子。如果蒸蒸是形容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我们的建设事业蒸蒸向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样子,所以这个蒸蒸就是兴也,而不要把它理解成蒸笼。大承气汤中适应证的热型,是典型的日晡所发潮热。日晡就是申时,日晡所,是一个不定代词,它的意思是前后左右,每天下午3点到5点,就是申时前后左右,定时发热,或者定时发热偏高,这正是阳明腑实的表现,因为阳明经的阳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有实邪的时候,在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邪斗争激烈,因此表现的热势比较高。我们把白虎汤的适应证、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和大承气汤的适应证这几个方证的热型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白虎汤的适应证的热型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具体地来 说,在《伤寒论》的原文说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它的热型是弥散周身的,充斥内外的。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的热型是蒸蒸发热,24小时发热,里热炽盛的样子。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平时热势不高,到了日晡前后就热度明显增高,大家想一想,这反映了热邪由弥散到内敛的过程。由白虎加人参汤证,到调胃承气汤证,到大承气汤证,它的热型由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蒸蒸发热,到日晡所发潮热,是热邪由弥散周身,充斥内外,到热邪完全和阳明的糟粕相结,内收、内敛、内聚,就这样的一个症状,所以你不要觉得大承气的适应证怎么平时热势不高,或者平常不发热,只到了日晡所发潮热,是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热不盛呀,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热邪内收、内敛、内聚、内闭,它向里收缩了,所以在外,平常情况下它发不出来。我们并没有强调,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热型,因为小承气汤本身不是用于泄热,它主要用于通便,所以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热型,可以是发热,像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一样,也可以是接近于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发潮热, 这是我们从热型的角度来区别。从汗出的角度来讲,《伤寒论》原文有阳明病,法多汗,都谈到了多汗,不过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中没有提到过汗出的问题,那是仲景省略了,实际仲景有一句话叫做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只要是阳明病,热证也罢,腑实证也罢,都有多汗的问题,这是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 可是等病机发展到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热邪内收、内敛、内闭、内郁,和糟粕相结,全身的津液已经耗伤了,所以常常也可以表现身上没有汗,身上汗少,这不是因为里热不盛,而是因为津液缺乏,化源不足的缘故,但是明显地可以感觉到手足濈然汗出,手脚汗出如流水不断或者手足漐漐然汗出,也就是手脚出小汗,出微汗。阳明主四肢,脾主四肢,所以当阳明里热内收内敛的时候,它逼迫津液外越,可以表现出手脚出汗。遇到一个手脚出汗的证候,你就要想到脾胃有异常,手脚出热汗,汗出连绵不断,这是阳明胃家有热,手脚出冷汗,汗出漐漐,这是 脾阳虚而不能摄阴。但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就是有些人是一种生理性的手脚的汗腺分泌旺盛,一拿笔就手脚都是汗,有时候你按阳明胃热辨,按脾阳虚而不能摄阴来辨,然后给他用药以后并没有什么效果,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理范围内的汗腺分泌的异常。当然这种证候,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比方说用枯矾洗手,枯矾煮水洗手,那么就使他汗腺分泌减少,但是有个后遗证,到了中老年以后,两手干干的,那还不如出点汗好。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一定去治疗,所以到了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时候,它所表现由于全身津液不足了,全身汗出就减少了,但是我们看到手脚汗出连续不断如流水,或者手脚小汗出,这提示了阳明里实已成。阳明腑实证外表无寒,所以它不恶寒,而里有实热,所以它恶热。内有所伤必外有所恶嘛,所以在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中说不恶寒,但热,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原文中提到了不恶寒。全身症状还可以包括精神神志症状和其它的一些症状,正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燥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就出现了心烦、谵语,调胃承气汤有谵语、有心烦、有郁郁微烦,因为热已经和糟粕相结了,热郁在体内,所以有郁郁微烦的这种表现,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同样也有谵语、有心烦,也有烦燥。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精神神志症状最重,有谵语、有烦躁,有心中懊憹而烦,有烦不解,严重的时候热胜神昏,独语如见鬼状,以致使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已经接近了热盛神昏的这种阶段,所以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精神神志症状最重。心中懊憹,这个症状作为一个心烦的重证,我们在哪些方证中曾经见到过呢,我们在栀子豉汤适应证中曾经见到过。我们在大陷胸汤的适应证中曾经见到过,现在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中见到过。栀子豉汤证是无形热邪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因为是郁热,所以才心中那么烦。大陷胸汤的适应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水热互结,这个热也是郁热,郁热扰心,所以才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热邪和阳明的糟粕相结,热邪和有形的邪气相结以后,这个热也是郁热,郁热扰心,所以才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等我们讲到阳明病篇的最后,谈到阳明湿热发黄的时候,阳明湿热发黄是湿热互结,郁热扰心,同样也可以出现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所以在《伤寒论》中,出现心中懊憹的一共有4个方证 ,这就是栀子豉汤证、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和阳明湿热发黄证。 因此在临床上,当你遇到一个心烦的重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的这种病人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到它是属于栀子豉汤证呢,还属于大陷胸汤证呢,还是大承气汤证,还是属于湿热发黄证,那你要辨证区别。其它症状,在《伤寒论》原文中,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中没有提到,小承气汤的适应证也没有提到,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提到了不少,这主要是阳明燥热内结,影响了其它脏器功能的失调,阳明燥热内盛,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阳明实热迫肺,可以出现微喘。 这里你看,短气而喘,微喘直视,喘冒,出现了喘,那是阳明燥热迫肺所造成的。 那么出现了头晕目眩,这是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的表现,这个冒就是头晕目眩,这个头晕,是阳明浊热循经上扰清窍所造成的。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这是下焦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这个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就是这个人眼睛没有神,两个眼睛呆滞凝视而无神,那是下焦肝肾阴伤,阴精不能上养清窍的表现。可见大承气汤适应证中的这些其它症状都是阳明燥热损伤,或者影响到其他脏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迫肺造成喘,浊热上扰清窍见到头晕,燥热下伤肝肾之阴,目睛失养,见到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而不是阳明的热邪传到了其它经了,只是阳明燥热影响到其它脏腑功能的失调。以上这组症状,我们充其量说它是阳明里热盛,我们不能够断然的使用下法,所以只有结合腹部的实证表现我们才可以判断这是里实证,才可以用下法。下面的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部症状,包括大便,包括小便,包括饮食,这些都属于腹部实证的表现。从腹胀满的角度来说,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腹满的程度最轻,原文说它腹微满、腹胀满。三个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证之所以出现腹满,那是燥热阻滞,腑气不畅的一种表现,调胃承气汤讲的是腹微满、腹胀满,小承气汤 的适应证呢,腹大满不通,显然它提出的腹满的程度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腹满的程度要重得多,而大承气汤适应证它不仅有气滞的问题,它也有血脉不和的问题,所以它说腹胀,腹满。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所以绕脐痛、腹满痛。它有了腹痛,更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这样明显的实证表现,肚子胀,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即使有减轻的话,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典型的阳明腑气壅滞的一种实证的特征,所以我们用腹满、腹痛这一组相比较,最重的腹部的实证表现是大承气汤证,其次腹胀满的程度比较重的,是小承气汤证,腹胀满的程度最轻的,是调胃承气汤证。可是从热的角度来看呢,调胃承气汤适应证蒸蒸发热,24小时持续发热,里热炽盛的状态,而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状态并不是特别重的,或者是可以是发热,或者可以是接近于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所以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来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热为主,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腑气不畅为主。大便的情况,调胃承气汤提到了不吐不下,不吐,是没有承气汤使用的禁忌证,以后我们会尝到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下之则死,阳明病呕多的不可以下,那言外之意阳明病本身没有呕吐,这一点我以后会强调,阳明腑实证本身没有呕吐,如果有呕吐的话,你不能够冒然用承气汤泻下,所以不吐是没有承气汤的禁忌证,不下是说它没有大便。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它的大便情况提到了大便硬,这是燥热阻结所造成的,也有的地方提到了下利,这是燥热下迫所造成的,关于下利一会儿我还要专门谈燥热下迫的问题。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提到了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最多的条文中提到的是有燥屎,还提到了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还提到了自利清水、色纯青。自利清水、色纯青,古人把它叫做热结旁流,我觉得叫热结旁流不好理解,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个肠梗阻,实际上阳明腑实证不是个肠梗阻。为什么会有出现这种下利清水、色纯青呢?是燥热太盛。阳明热燥伤津有三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外越,我们所熟知的多汗,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越,大家都知道这是多汗,这是阳明燥热伤津的第一种途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阳明燥热内盛还可以逼迫津液下泄,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下利清水、色纯青。利得就是稀,拉的是稀;清就是排,排的是什么呢?水,排的是水,所以这个清字不是个形容词。这个水是什么颜色呢,色纯青,是一种青绿色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病人,或者是肠液的大量的丢失,或者是胆汁排到肠道以后,和肠液混和起来排出体外,所以这不应当是燥屎阻结在肠管,旁边有个小孔,从旁边流下来的水,而是体内燥热内盛,机体就要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外越就表现为多汗,逼迫肠液下泄就表现为下利清水、色纯青。我以前曾经提到过半透膜这个概念,发汗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皮肤这个半透膜,通过发汗把肌肤的毒素排出体外,其实肠壁也是个半透膜,人体自身就有一种排除邪气的功能。当毒热、燥热内盛的时候,通过肠壁分泌大量的肠液,把一些毒热带出体外,所以下利清水、色纯青,是机体排热的一种表现,和那个自汗出是一样的,和多汗是一样的,只不 过这种下利清水、色纯青丢失了大量的肠液,特别容易导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它的预后,亡阴失水是显然易见的。所以在《伤寒论》中,把它当作一个下焦阴伤、亡阴失水的重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热结旁流,有的老师把它叫做上结下流。我想这个结字我们不用,而是燥热内盛,逼迫津液下泄,它就会表现了下利清水、色纯青,或者表现了下利,像小承气汤这个下利,也是燥热逼迫津液下泄,迫使肠液分泌增加把这些东西排出去,那么这就是下利。有的人说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就是没有大便,小承气汤适应证就是大便成硬条,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就是大便成屎球。你粗的一听,好像有道理,从大便的性状来描述,三个承气汤适应证中燥结的不同程度,可是仔细一想,大便没有排出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是屡屎条呀还是屎球呀,你用了承气汤泻下,排出来之后,那干稀夹杂一块下来了,病人拉的全是稀的东西,你怎么判断它是屎球还是屎条呀?所以这个方法,不是鉴别临床使用三个承气汤的方法,而仲景这里提到不大便也罢,大便硬也罢,有燥屎也罢,不应当是指具体的大便的性状,而应当是指的燥热的程度,燥结的程度,我们就是根据全身的症状来判断它。 《伤寒论》中的大便硬,有燥屎,不大便,只是讲它燥结的程度,有轻重的差别。三承气汤的鉴别,

 42 阳明腑实证(2)

构成三承气汤证一定有两组证候,一组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组是腹部的实证体征。如果只有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而没有全身热毒内盛这样的证候,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而不能说它是阳明腑实证。所以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热盛的症状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症状都存在。 三承气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的书中条文非常散乱,涉及到的条文也非常多,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便于归纳总结,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了一张表。上次课我们从全身热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一一把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作了对照。全身热盛的证候,包括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还有精神神志症状以及一些其他的症状。从发热来讲,由白虎汤适应证的,或者说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蒸蒸发热,到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这是热邪由弥散到内全敛的不同阶段。所以你看到一个高热的病人,那你就琢磨琢磨他的热邪是弥散的呢还是内敛的,是弥散到内敛的中间阶段呢,还是完全已经内收内敛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然后你再决定用白虎汤清热,还是用调胃承气汤泻热,还是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这是从热的角度来说。 从汗出的角度来说,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多汗,只不过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已经到了阳明腑实证的后期,全身津液有所耗伤,化源不足,所以他全身的多汗的症状可能表现得不特别突出,但是有明显的手足漐漐然汗出,或者 手足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表现,三个承气汤证都是里有热而表无寒,所以它们都是但热而不寒的 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精神神志症状,这是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阳明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心烦和心中懊憹,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就可以出现谵语。而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中,精神神志症状最重,以致到了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已经是热盛神昏的一种表现了。至于其它症状,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包含的其它症状还比较多,那是阳明燥热迫肺可以见到喘,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出现头晕目眩,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精不足,目睛失养可以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直视。上述的症状我们在上次课说了,这只是全身热盛的证候,如果要用承气汤的话,必须结合腹部的实证表现。从腹部的实证表现来说,调胃承气汤适应证是最轻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最重的,而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腑气不畅、腑气不通的症状, 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要明显得多。因此我们觉得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热胜为主,而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腑气不畅为主,而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既有热盛又有腑气不畅,两者都重。这样我们在临床上用这三个方子,就容易区别得比较清楚,是泻热的就用调胃承气汤,是通便的就用小承气汤,是既泻热又通便的就用大承气汤。 张仲景非常清楚这三个方子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太阳病篇讲到桃核承气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太阳蓄血证,血和热刚刚开始凝结,热重而且热势比较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证候,那我们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泻热为主,兼以化瘀 。你看张仲景泻热用的什么方子啊?桃核承气汤里头的基础方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来化瘀,加桂枝来开结,所以仲景非常清楚桃核承气汤是泻热为主,兼以化瘀,必须用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后面我们会提到一个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是通便的,那是治疗小便多,大便干燥的,全身的毒热症状非常不明显。通便为主的,麻子仁丸它是什么药物组成的呢,二仁一芍小承气,麻子仁、杏仁两个仁,一个芍就是一个芍药,养血滋阴,再配合小承气,所以麻子仁丸是通便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张仲景用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而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后世温病学家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有不少加减方,像增液承气、导赤承气等等,而温病学里用谓胃承气不在于通便,而在于泻热,泻毒热,所以温病学里用谓胃承气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下面我们谈到了阳明腑实证三个承气汤证的大便的情况。调胃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不大便,就是不下,小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大便硬,大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有燥屎。不大便、大便硬、有燥屎,应当说它不是指的大便的性状,因为大便没有排出体外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性状,而应当是指的燥结的程度。大承气汤有燥屎,它当然燥结的程度最重。小承气汤适应证中大便硬,代表燥结的程度已经不轻了,但是不如大承气汤适应证重,而调胃承气汤它只是说不吐、不下,没大便,它并没有说有燥屎啊,大便硬啊,说明它主要是热盛,大便燥结的程度还不明显,所以以此来提示这个病的病性,而不要把它理解成具体的大便的性状。张仲景说五六枚,张仲景原文中确实有燥屎五六枚这样的话,说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大便就像屎球一样,解到便盆里叭叭有声,拿脚都踩不破的。 我想他是一种想像,他不可能去踩粪球能不能踩破,实际上用了大承气汤以后,不管是屎球还是屎条,都是干稀夹杂排出来了,你怎么能 找得着屎球呢。因此这里我强调它不是指的大便的性状,而是指的燥热阻结的程度。在小承气汤适应证中有下利,在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有自利清水、色纯青,或者大便乍难乍易。这个大便乍难乍易是什么回事呢?这个下利是怎么回事?前代的医家说这叫热结旁流,现在有人说这叫上结下流,我只是觉得燥热逼迫津液可以外越,使皮肤这个半透膜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热来排毒,燥热逼迫津液也可以通过下泄,利用肠道的半透膜分泌大量的肠液,来达到排热,来达到泄毒的效果,应当说这是机体自己排泄毒热的一种方式。体内热盛的时候它就可能使肠壁的半透膜来 通过分泌大量的肠液排泄体内的毒热,因此排出来以后,就是下利清水、色纯青。但是这种伤津耗液的程度比出汗更严重,因为肠液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啊,很快会导致亡阴失水,导致电解质的紊乱,所以到了少阴病篇,由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急下之,要大承气汤,要急下阳明以救少阴。所以下利清水、色纯青的这种证候是伤阴最严重的。

阳明燥热伤津,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下泄是下利,它还可以逼迫津液偏渗。逼迫津液偏渗它表现是什么呢?表 现了多尿。这是我们通常想不到的事情,我们通常说阳明里热里实,当然是小便短赤了,我们在太阳病篇还提到了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我们提出了一个发烧的病人,一个头痛的病人,一个不大便的病人,你知道这是阳明里热所造成的呢,还是太阳表邪所造成的呢,所以要看看小便。小便短赤的,这是阳明里实热,如果小便清长的,那就是太阳有表邪,太阳有表邪,有头痛,有发热。太阳有表邪,正气抗邪,阳明里气升降失调了,胃肠蠕动缓慢了,所以有好几天不大便,有的人得了感冒经常好几天不大便,这个时候阳明里有热结呢,还是太阳有表邪啊?看看小便,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所以给我们通常的印象是,阳明腑实证应当是小便短赤,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也确实如此,可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利,就是小便还要多,小承气汤适应证中居然提到了小便数,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这是怎么回事?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就是小便短赤,这显然是内热盛,全身津液已经损伤,化源不足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可以出现尿多呢,小便利呢?这是因为燥热逼迫津液偏渗所造成的。体内有热,机体就要给热寻找一种出路,逼迫津液下渗的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它也可以逼迫津液偏渗,然后就导致小便多,短赤,所以尿多也罢,汗多也罢,下利清水、色纯青也罢,都是机体排泄毒热的一种自我排毒方式。什么样的人表现为多汗,什么样的人表现为多尿,什么样的人表现为下利清水、色纯青,这可能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关。当然热盛的时候,如果这种人热一盛,他就表现了周围血管扩张为主,汗腺分泌旺盛为主,那就是多汗。多汗的人肯定不多尿。《伤寒论》原文里没有把多汗和多尿写在一个条文里的。有的人里热盛的时候,他表现为内脏血管扩张为主,也就是他热在里,内脏血管扩张为主,这就使肾的灌流量增加,他就可以表现为多尿。多汗也罢,多尿也罢,都是阳明燥热,损伤津液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而我们通过多汗知道里热盛,通过多尿也知道在里的燥热盛,所以多尿和多汗的诊断是一样的。所以《医宗金鉴》里有一句话,小便数多知便硬,这个从没有其他特别特殊的证候,好几天不大便,这个大便是不是已经结硬了呢,你就观察观察他的小便,如果小便多,那就知道他的大便已经结硬了。关于饮食,在《伤寒论》原文中,小承气汤适应证和大承气汤适应证相比较,因为这两个适应证都有腑气不畅的比较重的证候。那在什么情况下选小承气汤,什么时候下选大承气汤呢?那就是说大承气汤汤适应证腑气不畅更严重一些,由于腑气不畅,胃气难降,不能受纳,因此他不能食,小承气汤的适应证相对来说虽然也是腑气不畅为主的,但是相对来说,胃气不能受纳的这种功能的损失还不太严重,所以他能食。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为什么不说饮食呢?因为腑气不畅的症状并不严重,所以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并不影响饮食,它主要是热盛。关于脉象都提出了里实的证候,这个我们一看就知道。关于舌像,我们这个表上没有写,而给大家打印的表上有了,舌像, 《伤寒论》里没有提到,但是我们根据临床观察,给大家补充进去的。这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的病机都谈过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强调了燥热内盛,里实初成,它必须有实,没有实的话,不能泻下。小承气汤的适 应证强调了实邪痞结、腑气不畅,没有强调热。大承气汤适应证既强调了燥热内盛,又强调了腑气壅滞,热和腑气不利两者俱重,两者都比较重。这样的话,病机都辨出来了,实际上辨证也就辨出来了。治法,调胃承气汤是泻热为主,辅以调畅胃气;小承气汤是破滞除满、通便泻热,就是强调了通便,而把泻热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大承气汤是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两个功能兼备。药物组成大家都非常清楚,调胃承气汤只用大黄、芒硝和甘草。芒硝这个药是咸寒软坚润下的,大黄是泻热通便的,它有化瘀、凉血、止血等等功能。大黄和芒硝相配,确实泻下力量很强,既泻下又通便,直下肠胃,作用很迅速,可是我们用这个方子的作用是什么,芒硝这个药,它是溶于水而不被肠壁所吸收的,冲服以后,它在肠道之内形成一个高渗状态,形成高渗状态以后就促使我们的肠壁大量的分泌肠液,于是就在肠壁分 泌肠液的过程中,把体内的热邪,体内的毒素,通过肠壁这个半透膜排入肠道,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这就是用芒硝的目的。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曾经说,中医是一个很仁慈的医学,它从来都是给邪气以出路的。邪气在体表,我用发汗的方式把你带出去,还要给发点路费。路费是什么啊 ,我们要出汗的话,不是要损伤一点津液吗,汗是津液变的吗,所以我们付出一点津液的代价,把邪气给你送出去,用发汗的方式。那么热毒在体内,我们又通过肠壁的分泌,我说芒硝是发肠管的,这个话大家不要写在书上,也不要写在笔记上, 这个意思大家能够明白,我们用是通过肠壁的半透膜,通过肠壁发汗,这个话能够明白意思,千万别笑话我说这句话,然后使体内的扫毒就近的通过肠壁分泌出去,排出体外。用芒硝的作用在于泻热,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大黄、芒硝一块儿用,直下肠胃,半个小时就拉出去了,那肠壁还没有分泌多少液体,就拉出去了,它不能够把体内的毒热排出体外,怎么办?加一个甘草,使药效温和,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所以调胃承气汤妙就妙在甘草这味药,不用甘草驾驭这两个药,大黄是将军,它攻城陷阵,泻下逐热有很好的作用,作用猛烈,你要不用甘草来驾驭它,那就大黄、芒硝两个药同用,直下肠胃,它不能把体内的毒热邪气缓缓地渗入肠胃排出体外,所以调胃承气汤之所以泻热,就是这三个药的很巧妙的配合。小承气汤就不同了,它有的枳实、厚朴配大黄,它不加芒硝。它不需要发肠管的来清泻体内的毒热,我跟你们好像可以这么说,可以发肠管的,可这话都录在盘上了是不是,那么多人就都知道了,我想能够看到盘的朋友,你们理解我的意思,不要笑话,怎么中医学院的郝老师,居然说发肠管的,实际上就是用芒硝,在肠道形成高渗状态,使肠壁分泌增多以后,把体内的毒热、毒素渗入肠道,这个意思不是发肠管的,就这么个意思。而小承气汤呢,它显然不是要排泄毒热,不必要用芒硝,它只是通便,所以用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来增加肠道的张力,加上大黄,也是起一点泻热的作用,这样的话就很好的起到了通腑、通便的效果。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便,把大 黄、芒硝同用,再加上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的张力,所以泻热通便同用。想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的力量,体内的毒热很盛,想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的力量,能不能加甘草让它作用慢一些,然后使体内的毒热邪气缓缓地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能不能加甘草?完全能!!!这就是后世温病学家的三一承气汤,就是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再加一味甘草,这就更好的起到了泻热的作用。你不要以为加上一味甘草甘缓了,这个甘缓,却是使它的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药效温和,能更好的起到了泻热的作用。温病学中为什么要用三一承气汤,把三个承气汤合在一起了,三个承气汤不就一共用了五个药吗,合在一起,不就叫三一承气汤吗?它就是为了泻热为主。 好,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我们用画表的方式,跟大家归纳完了。通过归纳的结果,我想我们今后在临床上,再用这三个承气汤的时候,就可以不必要用痞满的用小承气,燥实的用谓胃承气,痞、满、燥、实、坚俱重的用大承气,可以不用这样的话来描述了。那就是热盛的我要泄热,用调胃承气汤,大便不通为主的,我要通腑,用小承气汤。而热盛和腑气不畅两者都重的,我要用大承气汤。如果是在温病病程中既有热盛又有大便不畅,而你又特别 想增强这个方子的泻热效果的,那你用三一承气汤。

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在太阳病的病程中,这个病人过了三天之后,用过发汗的方法,病情没有解除,这个时候热型发生了变化,蒸蒸发热,就是里热盛炽的样子,我们讲义上把它解释为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外达之象,这是没有脱离蒸蒸这个词的这个字义。蒸蒸 发热是里热炽盛的样子,这正是热邪由弥散到内敛的的过程中,由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发展到热邪和阳明的糟粕相结之后,热邪已经收敛的一种热型,但是里热还是很盛的,叫做里热炽盛,24小时都在发热,所以这个时候他说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强调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热。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这个强调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中应当有腹满这样腑气不畅的症状,尽管它腑气不畅的证候在三承气汤中比较,不是最严重的,但是你要用调胃承气汤的话,也一定要有腹满 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不吐是说明没有泻下的禁忌证,因为我们后面会提到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有呕吐的禁用承气汤泻下,现在不吐,就是没有使用承气汤的禁 忌证。不下,就是没有大便,提示了阳明腑气不畅。心烦提示了里热。 这三条综合起来,蒸蒸发热、心烦是里热盛的表现,不大便、腹胀满是腑气不畅的特征,我们在这个表里头把这些情况都包括进去了,辨证的结论是阳明燥热内盛,所以以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兼以通腑。调胃承气汤在这里我们就谈完了,

小承气汤的适应证。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这一条所描述的过程,就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的过程,阳明病是指的里有热的阳明病,其人多汗,是热迫津液外越,所以仲景说,就是因为,为什么多汗呢,是因为津液被热邪逼迫外越,所以他多汗,津液外越就导致了胃中燥,这就是汗出伤津,或者说是热盛伤津。胃中燥,热与胃肠中糟粕相结,大便必硬,大便硬。阳明燥 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常,硬则谵语,这就出现了谵语的证候,所以大便硬、燥热内结是谵语的原因。小承气汤主之,用小承气汤来治疗阳明燥热阻结的大便硬。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吃了一次药,谵语已经消失了,就不要再吃了。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谵语发潮热应当是典型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 ,因为发潮热本身提示了阳明热邪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内聚,所以它才日晡所发潮热, 但是大承气汤的 适应证,应该是脉沉实,现在脉滑而疾,脉滑而疾说明热邪敛结的程度并不重,因此这一条症状像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但脉不像,仲景为了慎重起见,就用小承气汤来试试,因与承气汤一升就是,就给他用一升小承气汤,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一升呢,我们看看前面小承气汤一次量吃多少。213条的小承气汤方下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那一升二合,分两次吃,一次是多少呢,是六合,所以通常情况下一次只吃六合,初服当更衣,吃了第一次应当有大便,不尔者尽饮之,如果吃了第一次没有大便的话,就把剩下的吃完,若更衣者,勿服之,如果已经大便了,那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所以通常情况下小承气汤一次只喝六合,214条,它却说小承气汤主 之,因与承气汤一升。吃多少呢?一次要吃一升小承气汤,比通常的那个六合要接近多一倍,这叫一方二法。一个方子在服用量上有多少的区别,为什么要增加这个量呢,因为这个病,谵语发潮热像大承气汤证,只不过因为它脉滑而疾,而不是沉实的,就是脉象不像,仲景为了慎重起见,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但是毕竟病情比较严重,就把小承气汤的量给增加了。 我们这次研究生入学考试,不知道谁出的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谈谈小承气汤一方二法的方法,好多考试的人就不知 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根本就没有理解这道题。所谓一方二法,就是小承气汤的一个方子在服用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常的剂量,一次服六合,一种是特殊的剂量,一次服一升。 我们接着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那么吃完这个药以后,听到肚子有咕噜咕噜响,甚至有排气,大便没有下来,那你再给他吃一升。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要更与承气汤也。如果大便通了以后,第二天又出现了不大便,这时候 脉象出现了一些涩像,提示了这个继发性的不大便,它不是燥热阻结,而是阴液不足,所以张仲景说这是里虚。那么这种不大便,用通腑的方法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用通腑的方法是比较难以解决问题的,不可更与承气汤,更就是再,不能够再给他用承气汤来攻下了。中间说的一句 话,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如果吃完小承气汤,什么动静也没有, 那你不要再给他了。吃完小承气汤胃肠什么反应也没有,没有转气,那 么古人或者说前代的注家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呢。前代的注家是这样说的,说吃完小承气汤以后,肠道得以运转,燥屎得以松动,他认为有燥屎,燥屎得以松动,所以旁边就有气下去了,有转气就说明有燥屎,有燥屎就可以有郁气,只不过呢,这个症状比较重,用上小承气汤以后呢,把燥屎推动,郁气得以排泻,出现了排气,如果燥屎没有下来的话,你接着再给他吃小承气汤,说不转屎气就说明他没有燥屎,说明他没有郁气,没有燥屎,那就当然不要用下法了。 可是我在想我们一个正常的人,吃完小承气汤会怎么样?会 不会转 气?肯定是连气带粪便一块下来了。一个正常的人 有燥屎吗?因为它的前提是说有燥屎的才转气,没燥屎的不转气,我们正常的人没有燥屎,照样可以转气。所以我对这一点的解释一直感到不能够理解。 我在想仲景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人呢?很可能他遇到的是一个肠麻痹的病人,只有肠麻痹的病人对泻下药才没 有反应。肠麻痹很可能 是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或者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由于毒素,细菌毒素或者病毒毒素的刺激导致的肠麻痹,或者就是一个麻痹性肠梗阻,这个时候你用承气汤,当然他没有反应。如果你再硬性的攻下的话,也有可能造成肠穿孔,所以仲景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不转气,没有反应,然后硬攻造成了肠穿孔的严重后果,所以他才写下这么一条。我觉得一个正常的人并没有燥屎,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同样可以转气。 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这就是,这个病是个太阳病,在治疗的过程中伤了津液,津伤化燥,邪气入里,燥热相结出现了阳明腑实证, 里热盛不盛呢?不是特别盛,微烦,提示了有里热,但是这个热并不盛,只不过里热逼迫津液偏渗,导致了小便数,小便次数多,量也多,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所以大便因硬者,大便就造成了硬结,这个时候以通便为主,用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比较多,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他说得很清楚,什么叫并病呢,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现在是太阳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阳明的证候,它叫二阳并病,但是他看到这个病人太阳证已经罢了,太阳证已经消失了,但发潮热,只是发潮热,这是阳明里实热邪内敛之后,发热的特征,阳明里实,邪热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它就不像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热邪弥散,24小时处于一个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的状态;它也不像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热邪刚刚和糟粕相结,那个热呢还是比较弥散的,所以24小时里热炽盛,蒸蒸发热;而大承气汤适应证是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只是出现了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漐漐然汗出就是手脚出微汗,出小汗,漐漐然汗出是小汗出,这是因为热盛伤津、津液不足,汗源不足,所以全身的汗出就减少,只不过阳明主四肢,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见到了手脚出小汗,出微汗。大便难而谵语者,大便难是大便燥结的表现,求之不得谓之难,解不出来,谵语是阳明燥热上扰心神的表现。这样一个证候,热和实都具备,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这张方子,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先煮,去滓,内大黄,大黄后下,更煮取二升,再去掉药渣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芒硝很容易溶解于水,不用多煮,放上去之后,在火上开上一两开就可以了。分温再服,就是分两次吃,得下,余勿服,如果大便通了,就不要再吃了。所以这张方子,大黄是后下的,起到泻热通便的作用。

43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伤寒是一个外感病,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以后,病没有好。这个不解不是指的太阳表证没解,而是指的这个病没有好。 下面见到一些什么样的症状呢,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这就提示了有阳明里实的症状之一。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燥热内盛,热邪内敛,在平常情况下不能够发出来,所以平常可能不发热或者发烧比较低,在下午3点到5点的时候,古人把它叫作日晡,呢是指前后左右,在日晡前后也 就是申时前后,定时的发热,像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一样,所以把它叫做潮热。就因为这个时候,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正邪斗争最激烈,所以发烧就比较高,因为这是里热证,不存在着寒邪伤表阳,温煦失司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不仅不恶寒,还可能反恶热。独语如见鬼状,这就是谵语。若剧者,发则不识人,这正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或者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热陷心包的特征。发则不识人是热盛神昏。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循衣摸床是热盛伤津,津竭正衰,津液耗伤之后正气虚衰的一种表现,出现了一种热盛躁扰不宁的特征。惕而不安是精神失养。微喘是阳明里实迫肺,肺气上逆。直视是指的两个眼睛呆滞凝视而没有神采,这是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下面呢脉弦者生,涩者死,这个弦和涩是相对应的,涩脉提示了真阴已经耗竭,所以预后不良,脉还能够弦而不是涩,那提示了真阴还没有耗伤,所以它的预后还可能会好。微者就是证候轻一些的,但发热谵语者,只是有发潮热有谵语的,那就用大承气汤来治疗,严重的他认为用大承气汤治疗,它的疗效就可能把握不大,所以严重的,他没有说用大承气汤来治疗,他只是说阳明腑实证轻一些的,只是发潮热和谵语的用大承气汤来治疗。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只要吃了一次,大便通了,那就是中病即止不可泻下过头。我们讲义上在这个条文里头附了一个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有一个医案记2,我们读一下这段原文,××,男,28岁,农民,于1961916日初诊,突发腹痛腹胀,呕吐已一天,不发热,不恶寒,不能食,腹胀痛拒按,西医协助会诊,肠鸣音亢进,可闻到气过水声,腹部透视,中腹有两处较大液平,结肠充气,白细胞12000/mm3,中性70%,印象:肠梗阻,建议先服中药,舌苔黄厚,脉沉滑有力,二日未解大便,小便短赤,阳明腑气不通,可下之。下面用的这个方子,基本上是大柴胡汤加味,我正在想问大家,这个病例放在这里,这个病例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不能?我们有同学说了,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为什么?它没有全身热盛的证候,所以这个单纯性肠梗阻,充其量你只能诊断为它是个杂病的实证的腹满,所以要举典型的阳明腑实证的病例的话,你不能举它,这只能是大承气汤另外的适应证。这是大承气汤可以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它属于杂病,它不属于热证,所以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这之所以读这个病例就是提醒大家,不要把肠梗阻当成阳明腑实证,因为它没有全身毒热的症状。当然另外一种情况例外,就是那个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壁血液循环障碍的,甚至伴有肠壁坏死,已经有了全身中毒症状了,那个时候你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当然那个时候已经不能够用下法了,肠壁已经坏死了,泻下就会导致肠穿孔,那就会导致死亡,后面张仲景会说,肠梗阻都是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一个症状,除了腹满、腹痛以外,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后面张仲景会说,其人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下,那就是指的刚才这种绞窄性肠梗阻,肠壁循环障碍,甚至伴有肠壁坏死 ,已经有了发烧,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但是因为它有明显的呕吐,不能够用下法。下面看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不大便,这是一个症状,烦不解,这是有里热,腹满痛这是有里实热,此有燥屎也,这就是有燥屎。可见张仲景诊断有燥屎,他的根据是症状,有不大便、有烦不解、有腹满痛,这就是有燥屎,因此燥屎这个词,看起来它不是指的说,张仲景有透视功能,直接看到了这个人肠管里有屎球,而是他通过症状判断,这就是燥热阻结的比较重了。为什么下后还有燥屎,这是因为,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病人原来有食积内停,现在又得了 阳明腑实证,泻了一次之后,它的实邪没有完全排泄干净,所以下后不解可以再下。前面说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这是常规的情况,吃了一次药,大便通了,症状都缓解了,当然后面就不要再吃了。这里说下后可以再下,是因为它症状没有缓解,下后仍然有不大便,仍然有烦不解、仍然有腹满痛。 汗后可以再汗,下后可以再下,和那个得汗后,止后服和这个得下后,止后服完全是根据具体情况下具体处理的,所以我们在临床应用的时候,也应当灵活对待。我们在太阳病篇不是学过嘛,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那么可以再发汗,宜桂枝汤吗,那是汗后可以再汗。我们学241条是下后可以再下,这样就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应当灵活对待。治疗以后,根据随后的临床现象,来确立新的处理方法。242 病人小便不利,这是津液被伤了。大便乍难乍易,大便难是燥热阻滞,大便易是燥热下迫。这个燥热下迫的概念我们上次课在讲那个表的时候已经提到。 阳明燥热损伤津液的途径有三个,一个烦热逼迫津液外越表现为汗,第二个燥热逼迫津液偏渗表现为多尿,第三个烦热逼迫津液下泄表现为下利,这个下利拉的不是粪便而是肠液,肠液分泌多,也是机体排除邪气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这里的大便难呢,是燥热阻结,这里的大便易呢,是燥热下迫,是津液下泄,所以它解大便就比较容易了,还没有达到那个下利清水、色纯青的地步,因此大便乍难也是燥热,大便乍易也是燥热,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时有微热就是微有潮热,时就是定时,定时有微热,那不就是微有潮热吗?它潮热不严重。喘冒不能卧,这是燥热上攻,肺气上逆,就可以出现喘,冒呢是头晕目眩,那是燥热上攻,清阳被扰。所以仲景就凭上述的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这些症状来判断是此有燥屎也,说这是有燥屎,用大承气汤来治疗。这又证明,它判断燥屎是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 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个外感病,六七天的时候,病情当然就容易发生变化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有的注家说目中不了了是视物不清楚,那就应当是病人的一个主诉症状, 病人说大夫我看东西不清楚,你看看书上这五号字,我怎么看不见。现在这个病人已经发展到眼睛都呆滞凝视无神的状态了,他还能够主诉说大夫我看东西不清楚这样的话吗?所以我觉得,目中不了了不是病人的一个主诉症状,而是医生看到的一个客观现象,是他两目呆滞凝视无神, 目中不了了就是目睛昏暗,不清爽,没有光泽。你看这个小孩眼睛黑白分明,亮亮的,闪着光。看年轻人的目光,炯炯有神,这是精、气、神 充足的一种表现。而我们看到的这个病人,眼睛昏暗无神,没有神采,两个眼睛呆滞凝视,像那个羊的眼睛一样,这不正是阳明燥热内盛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失神的表现,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实际上也是失神的表现。所以我觉得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医生望诊所看到的现象,而不是病人主诉看东西不清楚。无表里证并没有明显的潮热,心中懊恼,大汗出,从外表上可以看得到的热证。也没有明显的绕脐痛、腹满痛,腹大满不通这些里证,只要有大便难,只要有身微热,这就是实!不仅是实,你还要用大承气汤来急下阳明燥热。后世医家就觉得,前面呢有谵语,有潮热,只是因为脉滑而疾,症状象大承气汤的适应证而脉象不象,张仲景还小心翼翼的用小承气汤,先试探试探它是不是转气?转气以后呢他还是继续用小承气汤,而不用大承气汤,那么小心翼翼。可是到了252条呢,大便难,身微热者,无表里证,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他就冒然用大承气汤,还要急下,所以觉得不大好理解,因此就给它补充上,要想急下的话,一定有潮热谵语,要想急下的话,一定有绕脐痛,腹满痛、腹胀满不通。实际上这个补充是画蛇添足,为什么这么说,病人到了失神的地步,到了正气大衰的地步,到了肝肾阴精被伤的地步,他的机体的反映能力,他对邪气的抗病能力就大大下降了,所以那个正邪相 争很激烈的临床症状,它就表现不出来。前些日子我看一个肝移植的病人,这个病人本来要选为我们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的,结果他得了肝病,一检查是肝癌,在天津做的肝移植,因为他是我们国家很难得的人才。这个人原来的性格和脾气,特别特别的好,做完肝的移植以后,这个移植效果还不错,他活下来了,从此性情大变,变的暴躁,变的自私,变得无情。他妈妈去看他的时候说,儿子呀,你还有什么事情给妈妈交待啊? 回去回去回去,我什么都没有交代的了。他妈妈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我就这个样子。 所以让别人觉得丝毫不能理解,怎么这个样子,六亲不认。他还有更多绝情的话,六亲不认。他的妹妹曾经是我的学生,就跟我说这件事情,我说你知道给他提供肝移植的是什么人吗?她说我知道,是在石家庄抢银行枪毙的人,你想抢银行的人他能去认六亲吗?他能对别人宽厚吗?就这么一个肝脏给移植到他身上,他的性格大变。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确实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器官的移植也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是许多情况下,一些重要器官的移植,心脏的移植,肝脏的移植,成功了以后,肾脏的移植问题不大,对心理性格的影响问题不大,心脏的移植和肝脏的移植,成功以 后,人存活下来以后,心理和性格多发生了变异。英国的一位女士,40多岁,她原来性格是内向的,和丈夫的关系特别好,深居简出,那么一个彬彬有礼的人,由于她得了急性扩张性心肌病,医生给她做了心脏的移植。心脏的移植成功以后,她康复以后,性情大变,吃辣椒,抽烟,泡迪斯科舞厅,还傍上几个吉普赛男孩,还喝酒,她丈夫忍受不了她的这种特殊的变化,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她说我也不知道,就好象另外一个灵魂活在我的躯壳里一样,莫名其妙。其实医生明白,因为给她提供心脏的是一个18岁的男孩子,这个男孩子是个不良青年,好飞车,好喝酒,好吃辣椒,他有好多女朋友,天天泡迪斯科舞厅。搞器官移植的医生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西医不承认心理情志是五脏所主,他认为是在手术的过程中,由于大脑缺氧 时间长,引起了心理的变态。但是我们学中医的清楚的知道,心理情志和情感和五脏的健康状况,是密切相关的。我还说这个病人,肝脏移植以后,也许是用免疫抑制剂,也许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他每天心烦急噪,烦躁易怒 ,睡不着觉,然后全身疼痛,后来知道全身疼痛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为什么给他做肝的移植呢,他是肝癌,后来知道,天天给他用度冷丁,最后用到最高级的麻醉药,国家给他花了150万元,有一天他突然全身不痛了,也不暴躁了,也不心烦了,医生问他,你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吗?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了,医生很奇怪,你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吗?我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你们帮忙的了,你们都走吧,12 个小时以后他去世了。这正是去世之前,人体的正气对邪气完全没有反映能力,就连那个疼痛的感觉都没有了,所以症状就隐匿不见了。而我们现在这一条,252条,它是正气大衰,神气已失,正邪斗争,正气抗邪的能力已经没有了,正邪斗争的趋势已经和缓了,所以你要给他补充上潮热,谵语,腹满痛,绕脐痛,这些正邪斗争激烈的症状,那等于画蛇添足,不符合实际病人的情况。

所以我们对阳明急下的这一条原文,不要去给他补充那么多的,阳明腑实证的临床特征,仅从身微热,大便难,就应当判断这种肝肾阴精大伤而失神的症状,就是阳明燥热造成的,当然对于临床来说,我们还可以根据病程来判断。253 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主要是因为汗太多,伤阴,化燥的发展趋势比较快,所以要当头泻下。254 条也是讲的病情发展比较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个太阳表证,发汗病没有好,很快出现了腹满痛,就说明邪气入里伤阴,化燥,成实的这种发展趋势也非常急,所以要用大承气汤积极的泻下。这三条都用了急下之这三个字,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阳明急下三证。阳明病之所以要急下,就是因为它已经损伤了下焦的阴液,所以是急下阳明来救少阴,以后我们讲到少阴病篇的时候,还有少阴急下三证,我们到时候再和阳明病这三条,来一起讨论。 下面我们看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一条没说伤寒,也没说太阳病,也没说阳明病,它只是说腹胀满,持续不消退,即使偶尔有减轻的时候,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再结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它那个里头提到了腹满不 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也提到了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者为虚,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255条讲的不是阳明腑实证,讲的是大承气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那就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我们前面谈到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是指的阳明腑实证,我们现在谈到的是大承气汤,可以治疗杂病,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的,可以用大承气汤来进行治疗。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依据所在。单纯性肠梗阻它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因为它没有全身的热毒的症状,所以我们准确的说它不是阳明腑实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阳明是有热的,少阳是有胆热的,所以这种阳热下迫必下利,因此这个下利呢,是阳明和胆热下迫肠道所造成的下利,应当属于热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阳明的脉是滑数实大,阳明有热的脉象,应当是滑、数、实、大,少阳有热的脉象应当是弦。阳明是属土的,少阳是属木的。这是我们涉及到的条文中,直接涉及到五行生克的问题,木是克土的,其脉不负者,为顺也,阳明和少阳同病,如果脉象表现为滑、大、数、实、提示了阳明脉盛,那么木气不能克土,这就叫做,这就叫做不负。少阳和阳明同病,脉象表现的是阳明病的脉象,这就提示了木不能克土,这就叫做,它的预后就好。如果脉象表现的是少阳弦脉为主,这就叫木气盛,土气虚,木就容易克土,这就叫这就叫预后它就不好,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为什么把它叫做啊?木旺而土虚,木气能够克土,这就叫,这就是,这就是不顺。这段话呢临床意义不是太大,我们就把它放在这。下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是 讲的大承气汤的第三个适应证,可以治疗食积内停。所以这里没有说阳明病,也没有说潮热、谵语,这些全身毒热的症状,只是脉滑而数,仲景又说有宿食,就是食积内停,食积内停,也可以泻下啊。这样的话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我们已经谈了三个了,一个是阳明腑实证,一个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就是那个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再了就是食积内停而见到滑数脉的,那当然有食积内停热化热的倾向,而不是寒积内凝,滑主食积,数主里有热,所以是食积化热的一个特征,而不应当是寒积内凝。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就说明燥热内结,不仅气机壅滞,腑气不畅,而且又血脉不和,出现了疼痛。烦躁,发作有时,怎么叫烦躁发作有时呢?就是在日晡前后出现了烦躁,烦躁在日晡前后发作,实际上这和那个日晡潮热的病机是一样的。阳明有燥热,在日晡前后,阳明经气旺盛,正邪相争激烈,就出现了烦躁,那么仲景就凭这样三点,不大便一点,绕脐痛一点,再加上日晡前后发烦躁,这就证明此与燥屎也,你们(讲义上)那个是足字边的,是火字边的, 火字边是对的,我这个版本是足字边的,是错的。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那么既然有燥屎的话,当然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泻下了。看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已经存在了,反不能食那为什么用个字呢?应当说阳明有热应当消谷善饥,现在呢不是消谷善饥而是不能食,所以它用个,为什么会这样呢?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我们说胃代表整个胃肠系统, 燥屎它不可能在我们解剖学的这个胃中,如果解剖学的这个胃里有燥屎的话,那打嗝的气味是相当不好的,所以这个胃是指整个胃肠道。有燥屎五六枚,所以有人提出来大承气汤适应证,就是干结的粪球,仲景曾经说过用数枚来数,实际上我的理解是,这个五六枚是既不多也不少, 它在这里实际是提示阳明燥结的程度不轻,也不是特别重的,特别重的它要急下,不轻也不重,这就导致了燥热阻结,阳明胃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它就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下面应当接宜大承气汤下之,那这个时候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泻下,若能食者,但硬耳如果吃饭还可以的话,进食还可以的话,这只不过是大便硬结罢了,所以这里的燥屎和大便硬,只不过是来说明阳明燥结的程度的轻和重,217条讲的是里实兼有表的时候怎么办?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汗出是热迫津液外越,谵语是燥热循经上扰心神,所以仲景说这是有燥屎在胃中,也就是这是阳明燥热内盛。此为风也,他同时说,这是还兼有太阳表邪,这个风是太阳风邪在表。 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因为里有燥热,外有表邪,如果需要用泻下的话,过经是指的太阳经的邪气,已经离开了太阳经,完全过度到了阳明,这个时候你才可以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如果泻下太早的话 ,那么你就会伤表气,因为泻下药是使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的,表气就趋向于体内,所以他说表虚,原来就有里实,结果导致了谵语,语言必乱就是谵语啊,由于表气被伤,表气虚,邪气入里,加重了阳明里实,所以就导致了谵语这种变化,这种证侯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就是过经,邪气完全过渡到阳明的时候,你才可以下,泻下的话就应当用大承气汤来治疗,所以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它的意思是接在过经乃可下之这句话的后面。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这就是一下不解,可以再下,这条我们就注意一个心中懊恼而烦是判断阳明有燥结的一个症状特征,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导致了热郁,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烦的重证。我们在《伤寒论》中,出现心中懊恼的证侯曾经做过归纳,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郁热,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郁胸膈,大承气汤证是燥热互结,热邪和阳明糟粕相结,然后郁热扰心,都可以出现心中懊恼,可见心中懊恼,出现这个症状都是郁热扰心。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最后一句话,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中间指的是什么呢?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也。你要用大承气汤的话,一定是腹胀的,腹胀满、绕脐痛,腹满痛,如果是肚子轻度的胀满,大便是初头硬,后必溏,这不是燥热而是太阴脾虚。太阴脾虚为什么会出现初硬后溏,这样的临床表现呢?当然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经 常可以有下利。其实也有的时候,太阴脾虚 ,运化无力,腐浊不化,肠道不运。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情况下脾虚的,脾虚腐浊不化,肠道不运,肠道内的这些饮食物呢,存留的时间太长,所以日久初头从阳明燥化而成硬,这就造成了初头硬,可它毕竟是太阴脾虚啊,运化机能差,水湿运不走,所以后必溏,又因脾虚,水湿不运而后必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是一个脾虚的很典型的表现。脾虚水湿不能运走,大便本应当是溏 的,为什么初头硬呢?因为肠蠕动太慢了,这些湿浊,这些腐浊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太阴和阳明相表里,所以那个初头就从阳明燥化,而变的干燥,把这个干燥的初头排出来之后,随后还是稀的,初硬后溏是典型的一个太阴脾虚的证侯。你不要把这种太阴脾虚的初硬后溏,当作阳明腑实证,更不能够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我们一开头就讲条文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些条文非常散乱,难以把握它的全局,所以我们一开始用表解的方式,大家基本抓住它的病机。阳明腑实证两组证侯,一组是毒热盛的证侯,一组是腹部的实证表现,以热盛为主的用调胃承气汤,以腑气不畅为主的用小承气,热既盛而腑气壅滞又重的,我们用大承气汤,在临床上就这样区别就可以了。三个承气汤在临床上,一般的内科临床用得不是太多,但是在传染病,传染病病房,在外科急腹证方面应用的机会很多,有许多高热的传染病发展到后期,不用承气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也许我们在座的有的人接触过临床,因为我们是一般的内科门诊,觉得用它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把握了这个方法 ,今后在许多情况下,都可能会有用它的机会。

实证的下一个证侯是脾约证。 脾约证看原文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足背动脉搏动的地方,正好是足阳明胃经冲阳穴所在的部位,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以摸这个趺阳脉,也就是摸足背动脉,来判断脾胃之气的盛衰。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你看又一次是浮主热,第五次了吧?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所以脉搏才涩滞不利,仲景自己说浮则胃气强就是胃有热,胃气盛的表现,当然这个胃气盛是指邪热了。涩则小便数是因为胃阳盛,脾呢它能够把津液向全身输布,但是脾阴不足,它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 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把胃肠的水 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向全身输布,还有一个,就是把已经气化好的津液还入胃肠道,使食物的渣滓,使粪便能够滋润地通顺地下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肠道的吸收机能和分泌机能,都属于中医所说的脾的机能。现在胃阳盛而脾阴不足,脾只能把津液吸收走,没有力量把津液还入胃肠,这样的话津液就都从小便偏渗,所以涩则小便数,涩不是主脾阴虚吗?脾阴虚无力把津液还入胃肠,结果津液、水液都从小便偏渗了,所以造成了小便数多。 涩相搏,这个相搏呢不是相争、相斗,而是相合。在《 伤寒论》中这个有时候是指的相搏结、相斗争,有的时候是指的两个因素相结合。在这里代表胃阳盛,在这里代表脾阴虚,胃阳盛和脾阴虚这两个因素相结合,结果就导致了大便硬,胃阳盛当然就要伤津液了,脾阴虚,脾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其脾为约,所以这是脾为胃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制约,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这就象我们生炉子,你说你在炉子外面撒一点水,这个水能进到炉子里头去吗?因为里头有火,哗就给蒸发掉了,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这个脾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胃的阳气的制约和约束,所以简 称它是脾约证,治疗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它的药物组成那,我们前面说过三次了吧,因为是为了通便,所以用小承气汤作底方,为了润肠加了麻子仁,加了杏仁,这两个都是含油脂的药,为了养血滋阴,加了一个芍药,所以我们说二人(仁)一勺(芍)小承气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梧桐子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黄豆那么大,饮服十丸,日三服,一天吃三次,渐加就是慢慢的加,以知为度什么叫?《方言》说差、间、之、愈也。就是以愈为度,大便通了这就行了。所以这个量,它的加减是根据用药以后,病人的反映来决定的。 今天市场上的麻仁润肠丸和麻仁滋脾丸,它的药物组成都是在《伤寒论》麻子仁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它们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显而易见,虽然说润肠通便但是它毕竟用了大黄,偏于寒凉,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麻子滋脾丸,和麻仁润肠丸的时候,真正的高年体弱的这种便秘的人用的时候呢,还要稍稍当心一些。我用这个药来治疗习惯性便秘,治疗老年人便秘,治疗产后便秘,我有个习惯,就是让病人晚上吃一次药,先吃一丸看看,如果不行呢,吃一丸半,还不行呢,一次吃两丸,看看第二天早晨有没有大便,我一般不习惯早一丸晚一丸这样吃,这是一个润下通便的方子。现在我们在临床上什么通便灵啊,还有芦荟的那些药啊 ,都很多,它们的功能都和麻仁润肠丸有些接近,用于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阳明实证,我们讲了腑实证,讲了脾约证,关于津亏便结证,关于阳明蓄血证,这都属于阳明的实证,那我们就留在下次课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