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札记】田广金:坚韧不拔的探索者

 行者aw7sg93q3w 2021-07-31

田广金(1938~2006),辽宁大连人。考古学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7年起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20世纪70年代调查发掘桃红巴拉、毛庆沟、朱开沟等遗址,提出朱开沟文化的命名,发现了可早到早商阶段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切入点,开启了先秦时期北方民族的考古学研究之路。

图片

▲ 右数第5人为田广金老师

1982年以后研究重点转移到岱海地区,发掘了老虎山、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石虎山等遗址,提出老虎山文化的命名,建立了岱海地区乃至于整个内蒙古中南部史前文化的谱系,梳理了岱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的特点和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了岱海地区乃至于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

他在一个小区内运用文化谱系、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创造了中国小区考古研究的范例,对中国北方先秦考古学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图片

▲ 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 匈奴贵族鹰形金冠


一、成长经历

田广金出生于辽宁复县(现属大连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在父母带领下逃荒到吉林东丰县,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1949年12岁时才有机会上小学,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还经常帮助父母种地、放牛。

1957年父母举家返乡,留下正在梅河口初中读书的田广金,住在生产队空置的库房内继续求学,靠打杂工挣学费和伙食费,励志苦读,并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1959年转学回老家在复县高中继续读书。

1960年高中毕业时,田广金本想报考军工类大学,后因学校文理科报考人数比例失调,他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带头报考文科,并用一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攻读文史,终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五年,田广金学习刻苦,积极上进,并担任班长职务。

他生活简朴,生活费用全靠国家助学金。由于节假日经常为学校刻蜡板印讲义,故练就了一手好钢笔字。大学二年级分专业时宿白先生说,学考古专业将来也可以从事历史研究工作,可学历史专业的如果想搞考古学研究,那可就有点困难了。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伫立怪兽纹青铜鎏金饰牌

好强的田广金因此报了考古系,并与考古学结缘一生。上考古学通论时老师带他们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讲课,当他看到各时期历史遗物分布图上,中国北方广阔地域多为空白时,感到难以理解,同时也萌生了在北方边疆大显身手的念头。

1965年大学毕业时,他和同乡及同班同学郭素新再次受宿白先生启发,立志到可能会“大有作为”的内蒙古大草原去历练,经主动申请被分配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工作。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包金卧羊带具


刚参加工作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1972年恢复专业工作后,田广金夫妇便抛下两个幼子(当时一个四岁,一个两岁)请人代管,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开始常年奔波在鄂尔多斯这块神奇而又荒凉的土地上,为北方考古奉献青春。

1972年调查征集杭锦旗阿鲁柴登流失文物,1973-1984年陆续发掘了杭锦旗桃红巴拉、准格尔旗玉隆太、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毛庆沟等墓地或遗址,期间还无数次到农村拣选征集散失青铜器。

他的这些工作和研究,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长城沿线畜牧文化起源发展及其环境背景等重大学术课题奠定了基础。1982年以后他的田野工作和研究重点转移到凉城岱海地区,至1997年为止先后发掘了老虎山、园子沟、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石虎山I、石虎山II等遗址,基本建立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文化谱系,梳理了岱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的特点和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了岱海地区乃至于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为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编著出版《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书(文物出版社,1986年),大部分论文收入《北方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环首青铜刀

拣选征集文物时,他带领当地文物部门的人员深入条件很差的仓房,将“废铜烂铁”一袋袋倒出来,再一袋袋装进去,一丝不苟进行拣选,一件件珍贵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就这样被他慧眼识中,从废品堆中脱颖而出,重现光辉。

发掘朱开沟遗址时没有现成的住房,他和队员只能住在沟畔临时挖建的简易窑洞内,与蚊蝇共餐,和鼠虫同枕。几十人的伙食供应,全凭从几十公里以外往里输送,常因道路崎岖阻塞而缺粮断菜。

前后十余年间,一次次告别这条嘴上说绝不想再来的小山沟,却又一次次意气奋发地再次踏上这块神秘的热土。以至于凡来这里参观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们,在惊叹现今如此荒凉、闭塞的穷山沟里,如何能孕育出那样辉煌发达的古代文化的同时,无不为发掘者们对事业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所感动。正是这十余年恶劣的工作环境,艰辛的生活条件,使得他在刚刚步入中年之际就患上糖尿病。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牝鹿形车辕饰 


疾病缠身的他并没有放慢奋斗的步伐,而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一次又一次带领本所以及国内外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跋涉在北方大地上,紧紧把握事业发展脉络和学科发展趋势,追求更高境界,倡导多学科合作、国内外合作,倡导区域考古、环境考古、聚落考古,使内蒙古地区在诸多考古学研究领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推动地区文物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后期内蒙古文博事业发展的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田广金深深的足迹。他也被评为首届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田广金不忘师恩、勤于求教,他事业的成功,与他的老师苏秉琦、宿白、吕遵谔、邹衡、俞伟超、严文明等长期对他的教诲、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

图片

▲ 战国秦长城遗址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田广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区域范围以科尔沁沙地到鄂尔多斯高原一线为主体,重点以鄂尔多斯高原和岱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

1.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切入点,开启了先秦时期北方民族的考古学研究之路。

1965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时,辽宁省有三个分配名额,田广金和郭素新完全可以选择去老家辽宁工作,但他们毅然放弃回大连的机会,而选择了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内蒙古,被分配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工作。到“文革”后期的1972年,他被委派调查、征集杭锦旗阿鲁柴登墓葬散失文物,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六次往返于鄂尔多斯,对当事人耐心说服,终于悉数征集到这批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主体的文物,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匈奴金冠等。

此前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主要是外国学者的天下,田广金在被这些青铜器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所深深吸引的同时,受苏秉琦先生等的影响,开始对学术界流行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来说”或“西来说”产生怀疑。

图片

▲ 朱开沟文化陶盉、陶杯

鉴于以往国内外所见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绝大多数均为采集品,连年代分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条件搞清,更遑论来龙去脉,因此他下决心从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入手开展研究。

1973年春,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调查并发掘了茫茫沙海中的桃红巴拉匈奴墓地,这也是内蒙古地区首次经科学发掘的先秦时期北方民族墓葬,此后他又清理了准格尔旗玉隆太、西沟畔等墓葬,1979年还主持发掘了凉城县毛庆沟墓地和遗址,为先秦时期北方民族尤其是狄—匈奴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先秦时期北方民族的考古学研究之路。

在做田野工作的同时,他数年之间还奔波于农村基层供销社和小城市废品收购站,从农牧民们交来的“废铜烂铁”中拣选征集青铜器,使得一大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以保存下来,他本人也因此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

▲ 朱开沟遗址 虎纹青铜刀


经过对这些资料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和郭素新于1980年编著完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书(文物出版社,1986年)。该书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类特征、分期年代、起源族属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发现早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般与鄂尔多斯和山西境内的商式青铜器伴出,晚期才见于周围其他地方,从而做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可能起源于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的创新性论断,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掀起了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热潮。

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问题,他借着1974年在伊克昭盟举办文物干部培训班的机会,带领学员们对鄂尔多斯地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选中出土陶鬲的朱开沟遗址进行试掘,1977年至1984年正式发掘。发现成片居址和墓地,对于北方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谱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农业经济向畜牧业经济的转化、与中原王朝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青铜短剑

此后他的研究从鄂尔多斯地区拓展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在《中国青铜器全集·北方民族》卷的综述《源远流长的北方民族青铜文化》中,对所谓北方系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类别和功用、动物纹造型艺术、动物纹造型艺术中东西文化的融合、铸造工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将北方系青铜文化主要分为商末周初和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两大阶段,深入论述了北方系诸青铜器文化或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还提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北方系青铜文化与戎狄和匈奴的对应关系。

他还重点讨论了中国北方畜牧-游牧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出长城地带农业向畜牧业的转化、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向游牧业的转化,都与自然环境向干冷方向的变迁有关。


图片

▲ 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 凤凰出版社


2.以岱海地区小区考古为基点,建立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文化谱系

与中原地区相比,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考古工作长期滞后,很多遗址只做过调查和试掘,缺乏经大面积科学发掘的典型遗址。导致难以理清区域内先秦文化谱系,难以看清区域文化发展进程,难以真正揭示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所代表的畜牧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也就难以评价该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片

▲ 毛庆沟墓地出土 虎纹牌饰

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过程中,田广金敏锐地看出了以上问题,他思考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能找几个典型遗址科学发掘一下,以点带面,进而理清整个内蒙古中南部的文化谱系。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1980年春的考古调查中,他发现了凉城老虎山石城聚落遗址。

他意识到这个遗址可能是了解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关键,于是在1982年组织全自治区考古领队培训班学员对其进行第一次发掘,此后又多次发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老虎山文化的命名。老虎山遗址的发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极大地推动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考古研究。

他本人则和郭素新于1986年又发掘了面积更大的属于老虎山文化的园子沟遗址,并陆续调查和试掘了西白玉、面坡、红台坡上、东滩等遗址。1989至1997年还发掘了仰韶时期的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石虎山I、石虎山II等遗址。


图片

▲ 岱海考古


在此基础上,他对岱海地区乃至于整个内蒙古中南部的先秦文化进行了谱系、聚落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文化谱系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他从对典型遗址的分析入手,对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龙山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谱系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初步建立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文化谱系,揭示了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距今7000~6000年先后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后冈类型、半坡—庙底沟过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文化进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距今6000年以后则有红山文化和大司空文化进入,他们互相交融形成若干有特色的文化;在经历距今5000年前后岱海地区短暂的文化空缺期之后,距今4800年左右迎来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的繁荣,距今4300年以后老虎山文化开始东进南下对外影响,其中一支发展成朱开沟文化;距今4000年朱开沟文化逐渐由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转化,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最早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距今3500年朱开沟文化南下形成李家崖文化,至此北方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才有了分野。

在另一篇论文《内蒙古长城地带不同系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及相互影响》中,他在分析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的基础上,细致讨论了不同时期相互间的关系及其与周围地区的文化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长城地带多元文化交融、农业和畜牧业互动等重大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片

▲ 朱开沟遗址出土短剑、铜刀

3.运用聚落考古学方法,梳理了岱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的特点和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先秦时期的聚落考古工作一般被认为是从1954年对半坡遗址的发掘开始,但聚落考古方法被学术界普遍承认则至少是1985年以后的事了。田广金早在七十年代发掘朱开沟遗址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大规模揭露出聚落全貌的重要性,不但发掘出大量房屋居址,而且还揭露出成片墓地,为研究朱开沟文化社会状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使得内蒙古成为中国最早开展聚落考古的地区之一。

到八十年代发掘老虎山尤其是园子沟遗址的时候,通过聚落形态研究揭示社会状况已经成为他田野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聚落考古的基本原则得到具体实施,而且还摸索出一套在黄土地区发掘窑洞式建筑的田野工作方法。这既是因为他受到了严文明先生等所倡导的聚落考古思想的影响,也是他自觉追求复原古代社会这个宏大目标的必然结果。


图片

▲ 桃红巴拉附近匈奴墓分布略图 摘自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


田广金聚落考古研究代表作是《环岱海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一文。文中他对岱海地区多年来聚落考古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岱海地区史前时期各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并探讨了岱海地区聚落演变及其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从聚落较少较小、房子之间有比较集中的灰坑和“仓房”等,推测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很可能还处于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比较平等的氏族社会阶段;从聚落较多较大、大房子居高临下和每排房屋从上至下逐渐小型化的趋势,认为仰韶文化王墓山下类型社会家族组织已经凸显,已有贫富分化,或已初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聚落分化、房屋的成排分布和大小差别,推断海生不浪文化已进入父系制社会;从石城的出现、房屋成群成组分布、建筑工艺的讲究,推测老虎山文化已出现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化,有了特权阶级,已经进入“古国文明”社会。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青铜龙首、蛇首、铃首匕首

他通过多年艰苦而细致的聚落考古工作,亲手揭示出一个个聚落的全貌;通过对单个聚落布局和结构的分析、通过对聚落之间关系的探究、通过对不同时期聚落的比较分析,基本揭示出岱海小区史前聚落特征、社会状况和演变规律,这在内蒙古中南部乃至于整个北方地区都是第一次。而他所摸索出的聚落考古方法、积累的聚落考古经验、提出的社会演变规律,对北方地区乃至全国聚落考古研究的开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他还对内蒙古长城地带诸多石城聚落遗址进行过研究。老虎山石城发现以后,不但岱海地区相继发现多处龙山时代石城,在鄂尔多斯地区也有更多石城被发现,五六十年代还在赤峰地区发现众多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

他通过对这些石城聚落年代、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细致分析,大致梳理出其发展演变脉络,认为老虎山文化石城的出现是氏族部落集团间矛盾急剧扩大的产物,尔后又影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产生。老虎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自有其一席之地。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P形青铜牌饰


4.结合环境考古学方法,揭示了岱海地区乃至于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田广金不会满足于文化谱系的梳理,不会满足于聚落形态的揭示,甚至不会满足于对古代社会状况的复原。他很想知道这一切后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掘研究朱开沟遗址的时候,这类问题就开始困扰他:什么原因造成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和北方畜牧民族的出现?一直到老虎山等遗址的发掘,才逐渐明白北方民族不过是由长城沿线的农业民族转变而来,并意识到由农转牧的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由暖湿向干冷的转变有关。

1986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史培军的切磋交谈,更加强了这种认识,此后他和史培军在气候变化极度敏感的岱海地区合作开展环境考古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揭示了岱海地区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对内蒙古中南部人地关系也有了一定了解。一般认为,中国的环境考古学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显然,田广金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的环境考古工作显得很是超前。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虎禽咬斗纹青铜牌饰

在1991年与史培军合作完成的《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学研究》一文中,他们对内蒙古中南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原始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旧石器时代以调整工具为其表现,新石器时代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为其表现;而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正是考古学文化能够分成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

还从气候条件等推测该地区有存在中石器文化的可能性;从距今6000年前后的暖湿气候,解答了为何属于农业经济的仰韶文化从东西南方进入该地区的原因;从距今5500~4500年气候向干冷方向的转变,提出可能已出现农牧交错文化萌芽问题;而距今3800~3300年气候的进一步干冷,正与半农半牧经济的兴起吻合。


图片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团豹形青铜扣饰


此后他们还讨论了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问题,提出长城是一条历史上重要的农区与牧区分界线,其间地区为农牧交错带;大同-集宁-二连浩特一线是历史上农牧交错带东部与西部区的重要分界线;岱海地区是农牧交错带东、西部文化交汇之地;正是由于局部地区环境及受临近地区文化影响程度不同,才表现出次一级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区系的差异。

岱海地区是他做环境考古研究的立足点之一。他曾和唐晓峰合作完成《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一文,从老虎山全新世沉积剖面入手,探讨了气候变化极度敏感的岱海地区该时期内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与环境演变的亦步亦趋的关系:当距今7000年前后岱海地区进入中全新世早期大暖期,仰韶文化后冈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人群相继来此进行农业开发;后又接受红山文化、大司空文化影响而出现海生不浪文化,距今4500年前后新出现老虎山文化;距今4300年的突然降温,导致岱海地区农业文化发展中断,人群南下或东进。

图片

▲ 朱开沟文化遗址

田广金挚爱考古事业,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也勇往直前、乐此不疲。在前后十年的朱开沟遗址发掘期间及老虎山遗址发掘初期,他甚至带领队员住在他们自己挖的窑洞里、吃着咸菜干粮工作。在不断获得成绩和感受着乐趣的同时,艰苦努力也使他的身体过早透支,1985就发现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但仍带病坚持野外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等工作,一直到2001年患脑血栓瘫痪卧床为止。

田广金尊敬师长、提携后学,在他身上能够看出苏秉琦等先生的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也将自己所知尽可能地传授给晚辈后学,促进了学生们在学术领域的尽快成长。他襟怀坦荡,将自己艰苦获得的资料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同行观摩、研究,在考古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他十分关注内蒙古文博考古人才的培养。从1972~1989年,他负责了10次左右的文物考古干部培训班的讲课、田野调查、发掘实习任务,言传身教,为内蒙古文博考古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还从农民工中培养出一批调查、发掘、修复、资料整理等方面业务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他们不仅成为内蒙古文物考古的得力助手,而且还支援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田广金是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的领军人,1989~1992年,田广金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职务期间,组织主办了以北方考古学为中心议题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讨会以及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内蒙古中南部乃至于北方考古学进行了很好地总结和讨论,开创了北方考古的新局面。

他在一个小区内运用文化谱系、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创造了中国小区考古研究的范例,对中国北方先秦考古学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他任职期间,内蒙古的文物考古事业在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环境考古、聚落考古、多学科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由于田广金在学术界的重要影响,他曾先后被聘请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图片

▲ 朱开沟遗址 大袋足陶鬲


三、田广金主要论著

田广金. 1976 . 桃红巴拉的匈奴墓. 考古学报,(1):131-144.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田广金执笔).1980. 西沟畔匈奴墓. 文物,(7):1-10.

田广金,郭素新. 1980. 西沟畔匈奴墓反映的诸问题. 文物,(7):13-17.

田广金. 1983.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 考古学报,(1):7-24.

田广金,郭素新. 1988.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 考古学报,(3):257-276.

田广金. 1991. 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55-85.

田广金. 1991. 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140-160.

田广金,史培军. 1991.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9-132.

田广金. 1993. 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济南:齐鲁书社. 119-135.

田广金. 1993. 内蒙古长城地带不同系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及相互影响. 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 北京:海洋出版社. 123-127.

田广金. 1997.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和类型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文化论集(四). 北京:文物出版社. 266-307.

田广金. 1997. 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 考古学报,(2):121-146.

田广金,郭素新. 2000. 环岱海史前聚落形态研究. 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7-121.

田广金. 2000. 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与生态环境之关系. 环境考古研究,(2). 北京:科学出版社. 72-80.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田广金,杨泽蒙编著). 2000. 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田广金,韩建业编著). 2000. 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田广金、唐晓峰. 2001. 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演变研究. 岱海考古(二). 北京:科学出版社. 328~343.

田广金、秋山进午. 2001. 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田广金,韩建业编著). 2003. 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田广金、郭素新. 2005. 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田广金、郭素新. 1986.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北京:文物出版社.

田广金、郭素新. 2004. 北方考古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泽蒙. 鄂尔多斯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记著名考古学家田广金先生. 鄂尔多斯文化. 2005(1),13-16.

塔拉、韩建业、杨泽蒙. 2008. 田广金.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 北京:文物出版社. 538-539.

来源:古今天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