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泛着悠悠古韵的商业街——徽州叶村麒麟街

 小尘记录 2021-08-01

我尽情地徜徉在徽州叶村的麒麟街上,慢慢的走,仿佛一直没有尽头,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雨巷》中那个像丁香一样有着清澈的眼神,却逢着愁怨的姑娘.,她那如同一株木棉般安然的静立,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古老的街巷,淡淡的雾霭,淡淡的烟愁,飘渺的意境,那雕花的木窗后,是否曾有凭栏哀叹灵秀般的伊人,当窗对月,青色的古墙,青色的屋檐,青色的石板街,笼罩千百年的青色的梦,在我的眼前飘散,如诗如画,古韵依然,叶村麒麟街正向世人展现它古老的容颜。

光滑的青石板,铺筑的麒麟街,随形就势,曲曲折折,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灰砖砌就的矮墙,墙头上爬满喇叭花藤,花藤上盛开的喇叭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墙壁上挂着的斗笠,端坐在罗圈椅上的闭目养神的老人,远处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灰瓦白墙,洁白的高跟鞋,行走在青绿色的石板上,弹奏出美妙般的音符,好似古墙上闪烁着的缕缕阳光,穿过斑驳的麒麟街,坐在石阶上的老人,古井般的眼神,是那样的安宁祥和,想起外来的异乡人,在如梦的古色中,住进高挂着丝绸灯笼的客栈,在彻夜辉煌的灯火中,感受时空变换的神奇,在风雨的印记里流连忘返,抬头仰望着,青灰色的瓦片,一片又一片,在木头架子上,井井有序的排列着,简单明了,古朴幽远,时光在这块青石板上,放慢了她匆匆的脚步,是父辈匆忙行走时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痕,仿佛在述说历尽千年的故事,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褪色后的青瓦白墙倍显沧桑,“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

如今这青石板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没有被水泥路所取代,维修一新的返古麒麟街,就更显珍贵了,走在光滑玉润的麒麟街上,仿佛徘徊在古旧的时光里,青石板街边的顽童,可坐、可行、可臥,无需担忧一身的尘土,尽情的演绎着千年的轮回,谁家后院的花儿,飘然落在青绿的石板上,是不经意间的蓦然相逢,我闻到青石板上残留着花香,使我不由得想起另外几句江南的詩:

“我打江南走过在这老街回眸,烟云中追溯我是谁,只消暮雨点滴,便足以粉饰这是非,待这月色涌起,谁人轻叩这门扉,苔绿青石板街,斑驳了流水般岁月,小酌三盏两杯,理不清缠绕的情结,在你淡漠眉间,瞥见离人的喜悲霜雪,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徽州叶村麒麟街【自西向东展示】


徽州,古称新安,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古至战国春秋,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 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称为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为徽州,所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

徽州之名前后沿用已长达850年之久,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历来因境内“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无疑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在漫长的岁月里,出生在徽州,其中面临着多少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徽州人前仆后继、坚忍不拔、不断拓新的“徽骆驼”精神,打造出称雄中国几个世纪的“徽商”,古徽州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由商业和文教,也就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和基础教育,历史上的“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就是对徽商贡献的肯定。

徽州叶村麒麟街就是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徽商集市街道,在外经商的徽州叶村人,经过长期学徒、经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像洪徵治、胡雪岩这种在外做大做强的徽州人,也有直接回到老家来经商开店的徽州人,正是这些毅然回乡的徽州叶村商人,打造了一条泛着悠悠古韵的商业街——徽州叶村麒麟街。

徽州叶村,过去的村庄不大,人口也没有现在四分之一,但古麒麟街上却商铺众多,经济活跃,市场繁荣,沿叶村麒麟街两边,一家紧挨着一家,商品繁多,市列珠玑,各种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除本地人开办的以外,还有安庆人开的商铺,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慈坑、中村、梅溪三阳、金川、查坑、竹铺、白石源、岭脚,昱岭关以西,中岭以东的村民,都是到徽州叶村麒麟街来赶集,有些商品比如糕点类还外销到杞梓里霞坑七贤等地,家家店铺,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过年过节更加热闹,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项背相望、热闹非凡,是徽州王干叶村一带的市场经济交流中心。

古徽州叶村麒麟街的各家店铺有其独到的经营方式,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每个购买者,除了用现金付款外,还有其他两种方式,王干叶村一带的百姓,如果没有现钱交易,可以用自家的茶叶、山核桃、蜜枣、香菇、笋干、菊花、金银花、猕猴桃、柿子干、辣椒干等农家特产,进行交换所需的物品,此种经营模式既解决了穷苦百姓的日常所需,又推销了徽州叶村一带的茶叶、山核桃等农产品,利于货物的流通,又繁荣了市场;还有一种经营模式就是买的时候,不需要付现钱,采取用卡记账的方式,店家发一张卡给你,卡上面记录了你每次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单价和需要支付的钱,到年终再一次性结算清楚,如果年底支付不了可与店家商量,签个字据,等来年经济好转再还,此种经营方式,即提高了购买者的购买数量,同时又拓宽了自己的生意渠道,双方互利,并保证了店铺的久盛不衰,这些经营模式体现了徽州叶村商人勤于探索、多方思考、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叶村麒麟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超前经营理念的徽州商人,才使得叶村麒麟街成为徽州王干叶村一带沸沸扬扬、盛况空前的“第一繁盛处”。

古徽州叶村麒麟街,当年有米店、肉店、布店、药店、糖坊、典当店、糕饼店、针线店、烟酒店、杂货店、盐业店、银匠店、邮政所等等,根据现在老人能记起来的古店铺旧址以及麒麟街两边的小巷,我在这里自西向东作一番整理:坝首巷、妙玉屋边巷、典当巷、六分厅巷、墙围里、老古井(又名地水楼,十八古井之一)、古踏碓、芳礼记布店、德仁巷、德仁杂货铺(尚德堂)、永顺糕饼店、祠前中巷、绩溪胡氏糖坊、果市巷、三婆巷、泽泉屋边巷、胡记银匠店、麟振堂巷、元宝巷、观来屋边巷、吕家大院、吕家磅、秀云屋、德隆号烟酒铺、洪建平屋边巷、泉洞、朱杏林屋前巷、王经桃屋前巷。

芳礼记布店,主营布匹和盐,主人是徽商,从江苏南通沟进布匹和盐,王干叶村一带百姓如果没有现钱交易,亦可用茶叶山核桃等山货进行交易,这种经营模式既方便了穷苦百姓,又推销了叶村一带的茶叶、山核桃等农产品,利于货物的流通,又繁荣了市场。

徽州叶村十八口井,自古出名,有千余年的历史,有的井在私人的美丽庭院里,有的井在庙宇祠堂边,有的井在幽幽的古巷里,叶村的十八古井,四季水源不断,夏季井水清凉甘甜,冬季井水温暖如春,火灾时方便灭火,是远离河流,没有自来水时期的最佳取水用水方式,十八古井是徽州叶村人古老的生命线,是古代叶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今天徽州叶村人饮水思源的历史见证。

地水楼古井

德仁杂货铺(尚德堂),建于1902年,主营日常杂货:针线、针凹、剪刀、纽扣等,后来此店铺也是革命人士从事地下工作的联系点,女主人柯四姣,是个小脚美丽女人,不识字,却思想先进,有革命意识,曾经踮着小脚,走几十里山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红军送重要信件,是个为解放中国作出贡献的巾帼英雄,她的店铺的经营模式和芳礼记布店一样可以用现金、可以用山货交换、还可以记账发卡折,当年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永顺糕饼店,创建于1876年,于1960年因各种原因关闭,主营:各色糕点,最有特色的就是空壳饼,圆形,中间隆起,炭火烤制,主材料为面粉、糯米粉,馅有豆沙、白糖等各种口味,口感细滑,甜而不腻,酥脆可口,是叶村一绝,老人们忆起空壳饼,总是竖起大拇指来赞不绝口,可惜,制作秘方现已无从考证。

绩溪胡氏糖坊,建于1906年,当年一位胡姓绩溪人路过此地,看到麒麟街的繁华,便在此创办了以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糖类食品,主营:寸管糖、液态糖、顶市酥等天未亮就能听见当当的木器撞击声,清晨便有新鲜又美味的食品摆上柜台,供人们选购,解放后为集体药店。

胡记银匠店,始建于1887年,主人一家三口均从事金银首饰制作,根据客户需要打造各类首饰,可以直接购买,也可用旧首饰重新加工。

德隆号烟酒铺,在本地是百年老字号,始建于1826年,原主营:烟酒、肉类买卖,店主人是为清末秀才,知书达理,为人敦厚,常代人写书信,此店后来也是邮政代办所。

坝首巷


妙玉屋边巷


典当巷

六分厅巷

古踏碓

地水楼

芳礼记布店

德仁巷

祠前中巷

果市巷

三婆巷

泽泉屋边巷

泽泉屋前巷

元宝巷

麟振堂巷

观来屋边巷

吕家大院

泉洞

李金香屋边巷

王经水屋边巷

枕山、环水、面屏的徽州叶村,青绿的石板街,斑驳的古墙,一条泛着悠悠古韵的繁华的商业街,潺潺的溪流仿佛在听一段美丽沧桑的故事,仿佛在弹奏一曲叶村千年流动的音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