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钗黛合一:黛玉与宝钗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青于墨啊 2021-08-01

黛玉与宝钗,作为“双女主”,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存在许多争论,“拥林派”与“拥薛派”各自不服气。实际上,黛玉与宝钗,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宝钗被许多人认为虚伪、世故、不近人情、不怎么招人喜欢,无非是因为宝钗干了这两件事: 

一: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秘密,为了掩饰自己宝钗假装在捉迷藏,““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而且还问二人:“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会是林黛玉听到刚才的秘密讲话。 

二:金钏儿跳井死了,宝钗安慰王夫人说:“多半是失了脚掉下去的,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言下之意,不过是个奴才,多给些钱就打发了,不拿人命当回事。 

这两件事的确槽点满满,但《红楼梦》妙就妙在,它所塑造的人物是立体的、多面的。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谁是十恶不赦的。

恰如宝钗,她平时的确显得比较圆滑、冷漠,但也有真心的时候。 

比如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林黛玉因为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会上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暴露了看过一些“杂书”,被宝钗看穿。 

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个上头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 

关于“杂书”问题,宝钗是这样说的: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到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年轻时候读这段墨酱只觉得宝钗迂腐,不过,现在我倒认为宝钗是真心指出黛玉的错误的。 

首先,许多人解读说宝钗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论调,但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我们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牡丹亭》《西厢记》就是“杂书”,甚至是“禁书”,黛玉作为未出阁的女子读这些书的确不合适。宝钗的劝告是符合当时的环境的。 

其次,宝钗对黛玉的谈话是比较私密的闺房话,而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在宴会上宝钗就已经觉察到了,但是她却选择事后去沟通。“问罪”的时候宝钗说“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也可以看出宝钗是特意去找黛玉说这件事的,因为她觉得黛玉这样的行为不太好,她一定要专门地去提醒她。 

再者,林黛玉什么脾气整个贾府的人都知道,得罪林黛玉会有什么下场。“精明”的宝钗比谁都清楚,而且作为“情敌”,宝钗实在没有必要去提醒黛玉不符合大家闺秀的标准,黛玉越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不是对她自己更有利?可是宝钗“偏向虎山行”,足见用心良苦。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无关紧要”的人都不会当面指出我们的错误的,因为被“教导”的人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会怀恨在心。像宝钗那

么“世故”的人,她本可以不用“蹚这趟浑水”,费力不讨好,黛玉万一不领情,自己的形象反而受损,何必呢?——除非只有一个解释,宝钗是真的觉得有必要提醒黛玉,她是真的为黛玉好。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宝钗也不是直接就批评黛玉看“杂书”不好,她先铺垫她对男子读书的看法,逐渐过渡到女子读书上,委婉地点出“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按照黛玉的真性情,如果她不认可,她一定就不会说“是”,即便表面说“是”,背后也会有一段心理描写,可是这里却没有。说明黛玉对宝钗的劝告听了进去。这也是黛玉可爱的地方,人总是要自省的,在自省中不断进步。 

宝钗很认真的告诉黛玉,“我也看过《西厢记》,这类的禁书。要不然,我怎么知道你讲的是禁书里的句子呢?” 

宝钗小时候也看过这些“杂书”,后来,大人知道了,打了,骂了,还把书也烧了,宝钗也逐渐成熟了。而当她看到黛玉犯了同样的错时,就回想起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忍不住劝告黛玉不要走一些弯路。 

宝钗的劝告究竟是不是真心,林黛玉最有发言权。 

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黛玉对宝钗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黛玉真心佩服宝钗,女人之间的情谊就是这么奇妙。

当然黛玉还是一派天真,敞开心扉地说了自己之前的对宝钗的看法,足以说明她已经卸下对宝钗的防备之心,把宝钗真的看作是自己的姐姐了。 

宝钗确实是有步步为营的一面,但是不能否认她也有真心的一面。 

黛玉感受到的也是非常现实的,家庭是一个社会细胞,人一般要从家庭中学习到如何去链接社会,如何适应这个社会;而兄弟姐妹这种同龄人又可以参考着去学习逐渐适应社会“规则”。但是这些,黛玉都没有。 

在大观园里黛玉同样是孤身一人,没有父母兄弟的,所以只要有人真心待她,她便交付出自己所有的真心;然而孤女的心态,让她多心,进行自我防卫,乃至防卫过头,让人看起来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黛玉其实是很聪明、很玲珑剔透的,她能分辨出真情或是假意的。因此,她对宝钗的感激与敬佩,也是真的。 

所以说,良好沟通的基础还是要出于真心,宝钗一番真心,认真指出黛玉不合规范的地方,自然能够“收服”黛玉。 

黛玉与宝钗,本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鸡“钗黛合一”。或者可以说,黛玉对宝钗的肯定也是一个信号:黛玉是在不断成长的,她也会逐渐像宝钗那样成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