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儒家文化

 枯藤老树1 2021-08-01

曾几何时,作为中国人立身之本的儒家精神逐渐被人淡忘乃至抛弃。在很多人的头脑里,“儒家”不是峨冠博带文质彬彬,就是一脸严肃道貌岸然,要不然就是不通世务的书呆子模样。总之,在这些人眼里,儒家成了迂腐、过时、落后的代名词。

为什么堂堂中国人的立身之本竟然会落得如此不受人待见?借用六祖惠能大师的一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世道变了,而是人心变了。

要不然,老树出个选择题让你做一下:A、孔子,B、孟子,C、王阳明。三个人中你最喜欢哪个?

我可以保证,99%的人会选择王阳明。为什么?王阳明可是个神化的传奇人物啊,我喜欢!相对来说,孔子与孟子又有什么?两个老夫子,一本《论语》,再加一本《孟子》,还要我们背,不喜欢!

我告诉你,如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儒,而绝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世外高人。

二、被称为“老夫子”的孔子哪里是个迂腐老头了,他身上的标签可多了去了:大力士、赛车手、美食家、音乐家、先知……你知道么?

三、孟子又哪里是个不合时宜的老先生,他分明是个雄辩家、作家、持不同政见者、民运人士、气功大师,你知道么?

四、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在开悟状态下对孔孟学说、程朱理学的用心解读,他自己毫无创新,你知道么?

可能一些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之辈会认为我上述说法纯属天方夜谭,但如果你认真读过《论语》《春秋》《孟子》以及《传习录》,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有些人,根本不知儒家学说为何物,就跟着一些别有用心者大喊要抛弃儒家学说,只能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他们不知道,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儒道思想!这个根子都不要了,谈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说严重点,就是数典忘祖。

那些扬言要抛弃儒家文化的人,难道真的不知道,儒家文化其实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化成了我们的基本思维方式?用电脑术语来说,儒家思想就是主板中的CMOS,是固化了的程序,是最底层的电脑软件,你就是想卸也卸不掉了。

为何这么说?如果读了下面这几段话,估计你也就明白了。

知乎网上有人曾问过一个问题:儒家文化对中国国民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老树曾不揣简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将解答贴在下面,文字上进行了一些改动。

作为中国特有且流传数千年的处世哲学,儒家思想对中国国民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究孝道。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这是孝道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而在丧事中特别能看出中国人的孝道文化,如披麻戴孝扶灵痛哭之类,这些繁复礼仪全是从中国先民那里流传下来的,西周、春秋为其鼎盛时期。固然当前的丧仪十之八九只是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基本是在演戏给活人看,但至少说明大家对于孝道还是认同的。

二,讲究做人地道。一个公认的地道人大概有这样的优点,就是忠诚厚道,待人善良,性格温和,公平正直。这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的基本要求。

三,讲道理。中国人待人处事都讲究个道理,那些不讲道理的人是被所有人深恶痛绝的。什么叫道理?道就是道家的天道,理就是儒家的天理,道理二字实际上是巧妙的把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完美结合了起来。具体说就是《大学》里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乐天安命。面对不可知的命运,不论儒家和道家都要求人们乐天安命,而根本不提倡人与天斗。孔子就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庄子在妻子死后的“鼓盆而歌”表面上看是对生命的漠视,其实只是对“乐天安命”精神的一种另类诠释而已,本质上与儒家又有何分别?

五,自强不息。这点承上面这点而来。很多人把“乐天安命”异化为“反正命运是不可知的,那就及时行乐吧”这样的想法。殊不知儒家五经之首的《易经》中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深刻教导。很多民谚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种理念,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意义或不同甚至有相反者,然其方法论却高度一致,无非说明了一个道理:知天命,尽人事!

六,谦虚谨慎。谦虚历来是中国人的美德,当然也来源于儒家和道家文化,周易中的谦卦就是由上地下山两卦所组成,意谓大地中蕴藏高山。胸中有丘壑,外表静如水,这也正是“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形象写照。《大学》与《中庸》均提到的“慎独”,以及《诗经》中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教导人们要谨慎做人,谨慎做事的。这点已经被国人广为认同,民谚所谓“枪打出头鸟”,成语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就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个道理么?

如果你基本认同上面这几段文字,那么你也就应该同意,儒家思想(文化)的确已经深入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