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山余响

 商坛论衡 2021-08-03

鼓山余响

轻暑单衣四月天游记续十二

福州的鼓山与厦门鼓浪屿之“鼓”都与声响有关,据传山上有巨石如鼓,每当风雨大作,便簸荡有声,故名。在名山大川中,鼓山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却是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景区有一条古道依然完好,多有一个家庭结伴而行,除了不见婴儿车,蹦蹦跳跳的小朋友跟着大人停停歇歇,既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又锻炼了身体,其乐融融。

山顶有十八景之说,比如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等等。这十八景被围了起来,自成一个园区,里边的游人寥寥无几,与古道上的人流不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园中园的景点并不集中,要想把十八景都转到大概要小半天时间,而我的计划在整个鼓山只游半天,所以就匆匆离开了。按照“不到鼓山,不算到福州。不看鼓山摩崖石刻,白来到鼓山”的说法,也算不虚此行。

下山走的不是来时的古道,是较为陡峭的“勇敢者登山道”,遇到的多为年轻人。

走下山来是比较累了,但在看手机地图的提示,鼓山景区的大门口有一个“福建革命历史博物馆”,于是决心坚持着去把它看完。在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中,福建发挥过重要作用;尤其在长征前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福建有着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而在近代史中,福建也做出过重要贡献。晚年住在冶山公园旁边的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就为早年中国海军的建设起到了开拓作用。就学于马尾船政学堂的萨镇冰,听闻中法马江海战中方惨败的消息,多次请求上前线。到罗星塔公园游览,意外看到了马尾船政学堂的旧址。

罗星塔78角,初建于宋,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南部闽江之滨的罗星山上而得名。两百年前,老外船舶驶至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就会欢呼:“china Tower”(中国塔)因而此塔便成为国际公认的航标。

此处闽江两岸分布有古炮台,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中法马尾海战也发生在这里。1884年夏,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因朝廷有“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的旨意,法舰突然发起进攻,清军才仓促应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然而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沿江居民自发驾驶渔船、盐船,用水雷等武器对法国舰队发起火攻。马江上下火光冲天,雷声、炮声不断。在岸边修建的昭忠祠里,奉祀的就是马江海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

与罗星塔是福建军民反抗侵略见证者一样,福州西郊乌龙江边的金山寺也寄寓着祖国的捍卫者不屈不挠的意志。

提起金山寺,人们很容易想到水漫金山的白蛇传故事。不过那个金山寺在江浙一带,而福州的金山寺长年浸在水中。作为一个江中寺,它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形似石印浮于水面。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又曰“小金山”。到江中寺游览需要坐船,因距岸边不到两百米,摆渡船费也不贵;如果直接架一座桥,反而会失去其意蕴。

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却小巧玲珑,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依旧可寻古代遗留下来的八景风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水岊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塔前有妈祖厅,塔后有大慈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名怡怡斋”,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名“借借室”,爱国学者、莆田人林龙江倾囊捐助掩埋了被倭寇杀戮的受难者尸体之后,来这儿著书立说。因所用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他借寓的这个斗室曰“借借室”。门上署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在这“借借室”里,他撰写的《防倭管见》所提出的保国安民的良策,在今天看来或许事过境迁,但警钟长鸣也是必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