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无为20:道在事物的具体展现就是本。知本、守本,是尊道的行为表现。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面是《道德经》第十章。整体上意思一致,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各有不同侧重。充分体现了大道在不同事物上表现的多样性。因为此章语言生涩难懂,所以,就分别理解。这里只是想简单地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理解分享一下。

这句话里,“营、魄”需要明确,但是理解的重点在“一”上。

营:《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这样讲:“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与营对应的是卫气,卫气不能入脉。营气与卫气二者互为表里。

魄:五脏六腑,魂魄居于其中。六腑有六魄,称之为六神。六神归于心主管。通常说的六神无主,就是因为心不在,故六神无主。这个时候的人的表现就是手足无措、颠三倒四。

这里说的营魄,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的肉体与精神这两个方面。现在,可以回头再看“载”这个字了。一般认为,它放在开头,是起一个语气助词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从“营魄”二字的意思来看,这个“载”字是有实际意义的,那就是承载的意思。

“抱一”二字,是需要分开来研究。许多学者、专家将此二字简单地解释成“合一”。个人认为不妥。“抱”字体现了“营魄”二者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要紧密合作。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一些二者相分离的行为:精神教唆肉体讨厌异性,肉体背叛精神,变成娘炮。

“一”这个字在道家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很多学者、专家将它简单地解释成“大道”。个人认为还是不妥。如果“一”就是大道,老子何苦如此麻烦?直接一点不是更清晰简单么?

我认为:一字表示着大道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大道体现在万物上的具体展示就是“一”,换个说法,就是“本”。天地万物,遵循大道而生,各有其天命。这不同的天命,就是其“本”。天命谓性,万物各有其性,便各有其本,于是各有其用,从而各有其德。尊道而贵德,因为守本。《道德经》后面有一章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里面的“得一”,同样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得道”,而是“守本”。天地因为守住了本分,所以天运转不息、大地安宁载物。

综上所述,“抱一”与后面的“无离”是有呼应的。肉体与精神二者不能分离,肉体、精神又要安守各自的本分不能背离。“无离”就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彼此不分离、不背离自己的本分职责。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时,有这样几句话:“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里面的“各从其欲”,就是让五脏六腑遵从自己的本职、安守各自的本分。这里的“欲”就是本能。而“志闲而少欲”中的“欲”,则是欲望。二者不同。所以,“营魄”抱一,就是守本。

人要知本、守本。万事万物都有本。从根本上寻找,所有的问题都会变得简单、清晰,都很容易解决。因此,知本学社便致力于探求本文化,并力推之。

整本《道德经》,里面反复体现了“本”,除了上面的“抱一”、“得一”,如“归根曰静”、“各复归其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等。为什么要用“本”来理解道家文化?因为“道”是什么东西,老子也说不清楚,以至于用了五千多字也不能表达明白。但是,本是我们可以清楚的东西。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本,就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这是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