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骆宾王之《于易水送人》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燕丹:指燕太子丹青

解读:

公元679年的冬天,骆宾王遇赦出狱,离开长安,远赴幽燕。此时的武则天正紧锣密鼓地图谋大唐、篡夺帝位。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建功立业的豪情,使得诗人情不能已,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送荆轲入秦行刺,其临行前的易水送别广为人知。此处可见《史记荆轲列传》。

诗的上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打破了以往朋友分别时执手相送、别后相思的一些送别客套,而是削尽蔓枝、直入主题,廖廖十了,就把荆轲别燕的悲壮场面、人物慷慨激昂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上联思古,下联慨今。诗人将昔日易水送别与今日易水送别相连,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古人与今人的对话,“人已没”“水犹寒”,一去一存,当年易水之上,太子丹、荆轲、高渐离,而今安在哉?而“水犹寒”,又将笔锋触摸到了当下,此时,高宗皇帝无心理政,武后擅国,李唐王朝危机四伏,骆宾王犹感多事之秋,也象荆轲那样以死报国。然自己刚刚出狱,还是待罪之身,欲效死力,谁人赏识?

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想来让人寒心,只有这呜咽的易水,道尽了作者心头无限的心酸与悲凉。此诗一气挥洒、劲气冲天、侠义凛然,直扫初唐以来绮糜诗风,有义士之风!

骆宾王(622?—684),排行老四。浙江义乌人。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令,后死于任上。7岁能诗,作有《咏鹅》,流传至今。高宗时期,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历任奉礼郞、东台详正学士、长安主簿,迁侍御史。为奉礼郞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宦游蜀中。公元679年,因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降职为监海丞,世称骆监海。公元684年,武则天准备改唐为周,随徐敬业起兵讨武,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斥其罪。武则天见此檄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后敬业兵败,骆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为僧,或不知所终。新旧《唐书》皆有本传。与王勃、卢照邻、杨炯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