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步诗”与手足相残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曹植的七步诗家喻户晓,这自然有曹植文思敏捷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世人都不愿看到的手足相残。实际上,七步诗的故事并非《三国志》所写,它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里。然而它流传很广,不知不觉间也难辨真假了。宋代江公望在给宋徽宗的奏疏里就写到:“至魏文帝(曹丕)褊忿疑忌,一陈思王(曹植)且不能容,故有'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之语,为天下后世笑。”(《上徽宗乞不根治蔡王之狱》)君臣之间自然不该有诳语,这篇奏疏上所引“七步诗”的故事完全是当成真事来说。

在中国传统道德里,“兄仁弟悌”一条是重要的准则,为兄应当宽厚包容,做兄弟的也应当尊敬顺从,这样方为兄弟之道。《大学》里也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也是把兄弟关系看成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三国志》对曹丕、曹植两兄弟间关系倒没有作特别渲染,陈寿只是在评价曹丕时委婉地指出他如果能“旷大志度,励以公平之诚”,便可以达到“古之贤主”的标准,这还是相当持平公允的笔法。那么,为什么后人对曹丕还会有“文雅有余,兄弟恩薄”的看法呢?这当然和曹丕称帝后的一些做法有关。

根据陈寿的记载,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曹熊为卞皇后所生,是一奶同胞。由于权力的诱惑,对皇位的争夺自然也发生在这些一母所生的亲兄弟间,这也是他们手足相残的最重要的原因。

曹丕登基后,曹植的亲信丁仪等即被处死,曹植惊恐之余,向曹丕上的奏疏里把自己写得像十恶不赦的罪犯,对哥哥甚至有“恩隆父母”这样非常规的语言。任城王曹彰为人勇猛绝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披坚执锐的将军却仍不为曹丕所容。曹彰的死,《三国志》只简单记作“疾薨于邸”,可后世则传言纷纷。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则记载:“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暴薨”当然是非正常死亡,“异志”云云,恐怕是托辞。《世说新语》里有更详细的说法:“魏文帝(曹丕)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曹植),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近于稗史,当然不可全信。但其成于异代人之手,毕竟忌讳也少,这种传言也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曹丕如此猜忌他的两个胞弟可以概见。

黄初四年(223年)夏天,大雨不停,伊、洛泛滥。这一年七月,曹植、曹彪离开洛阳返回各自的封国,这自然少了同来的曹彰。两人一路向东,却在使者监督下不得同行。曹植愤懑之余写下了著名的《赠白马王彪》长诗,句句含泪,真是愧痛难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