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痰,你真的会吸?

 一起呼吸鸭 2021-08-05

吸痰?谁不会啊!一进一出一提溜,搞定!

可是,吸痰真得如你所见的这么简单吗?

咳!咳!吸痰......吸痰讲究手法,力度,观察力。一个吸痰的操作可以看出你的动作是否娴熟,身手是否敏捷,无菌观念是否深入你心。

不信?看看指南怎么说吧。

使用MEDLINE、CINAHL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对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发表的文章进行电子文献检索。本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是回顾了114个临床试验、62个综述和6个关于气管内吸痰的meta分析的结果。以下建议是根据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估(等级)准则提出的:

(1)建议只在有分泌物时才进行气管内抽吸,而非常规抽吸;

(2)若抽吸时氧饱和度有临床上显著降低,建议考虑预充氧;

(3)建议在不断开呼吸机的情况下进行吸痰;

(4)根据婴幼儿和儿科的研究,建议采用浅吸代替深吸;

(5)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灌注生理盐水;

(6)对于高FIO2、PEEP、有肺不张危险的成人及新生儿,建议采用闭式吸引;

(7)建议新生儿行不间断气管内吸痰;

(8)急性肺损伤患者若发生抽吸致肺不张,建议避免断开及采用肺复张技术;

(9)建议在儿童和成人中使用吸引导管阻塞小于50%的气管导管腔,在婴儿中使用小于70%的吸引导管;

(10)建议将吸引过程的持续时间限制在15秒以内。

ETS 1.0说明

气管内吸痰(ETS)是人工气道患者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它是支气管卫生治疗和机械通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机械吸引患者人工气道中的肺分泌物以防止其阻塞。手术包括患者准备、抽吸事件和后续护理。

根据导管的选择,气管内抽吸有开放性和封闭式两种方法。开放式抽吸技术需要将患者与呼吸机断开连接,而闭式抽吸技术则需要在呼吸机回路上附着一根无菌的、封闭的、直线的吸入导管,这样就可以在不断开患者与呼吸机连接的情况下将吸入导管通过人工气道。根据术中选择的导管吸引深度,也有两种吸引方式:深吸和浅吸。深吸被定义为抽吸导管插入直到遇到阻力,紧随其后的是退出导管1厘米后再施加负压,和浅吸指抽吸导管插入到预定的深度,通常人工气道的长度加上转接器。

ETS 2.0患者准备

建议尽可能使用较小的导管,

因为抽吸压力似乎对肺部容积损失的影响小于导管尺寸。对于给定的气管导管直径(ETT),传输至气道的负压水平由导管尺寸和抽吸压力共同决定。导管尺寸的直径越大,通过气道的抽吸压力的衰减越小。

2.1成人的抽吸导管直径不应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成人的内外径比应为0.5,婴儿和幼儿的内外径比应为0.5-0.66。

2.2在为吸痰事件做准备时,建议儿科和成人患者在吸痰事件发生前给予100%的氧,建议新生儿在吸痰事件发生前30-60秒内给予10%的基线升高,特别是对吸痰前低氧的患者。

这可以通过以下任一方式完成:

2.2.1通过调整机械呼吸机上的FIO2设置,或

2.2.2通过使用许多微处理器呼吸机上可用的临时充氧程序。

2.2.3不建议对患者进行人工通气,因为事实证明这种通气不能有效提供1.0的FIO2。医生应该确保在没有其他可替代高氧血症的情况下保持PEEP。


2.3在将装置连接到抽吸导管之前以及每次抽吸事件之前,必须通过堵塞抽吸管的末端来检查装置的负压。吸入压力应设置得尽可能低,同时有效地清除分泌物。缺乏支持适当最大吸入水平的实验数据。建议新生儿的负压为80-100毫米汞柱,成人的负压小于150毫米汞柱。

2.4闭式吸痰技术有助于在吸痰过程中持续机械通气和充氧。

2.4.1它可以防止与使用开放式吸痰系统相关的肺不张,这些患者有较高的去饱和风险(例如,早产儿)。

2.4.2对于需要高FIO2和PEEP(如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应予以考虑。

2.4.3既不增加也不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2.4.4每日更换吸入导管不会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也不具有成本效益。

2.5患者应置于脉搏血氧计上,以评估操作中,之后的氧合情况。

ETS 3.0程序

抽吸事件包括通过人工气道将抽吸导管置入气管,以及在拔出导管时施加负压。每一次吸入导管进入人工气道都被认为是一次吸入事件。

3.1建议浅吸防止气管粘膜损伤。

3.2深吸并没有显示出比浅吸更有利的效果,可能与更多的不良事件有关。

3.3每次吸痰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5秒。

3.4开放式吸痰技术提倡无菌技术。

3.5生理盐水滴注。滴注是指通过人工气道将小份生理盐水直接注入气管。据推测,生理盐水滴注可能会使分泌物变松,增加分泌物排出量,并有助于顽固性分泌物的排出。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设。生理盐水滴注似乎通过咳嗽刺激增强了成人的分泌物清除率,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吸入前生理盐水滴注与降低通气成人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有关。大多数用于更新本指南的参考文献表明,生理盐水滴注不太可能有益,事实上可能有害。因此,在进行气管内吸痰之前不应常规进行。

ETS 4.0后续护理

吸入事件后:

4.1采用与患者预充氧相同的方法进行至少1分钟的高氧,特别是在吸入前和/或吸入期间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

4.2不应常规使用过度通气。

4.2.1有明确的肺不张证据的患者可尝试肺复张术。

4.3应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ETS 5.0环境

气管内吸痰可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包括(但不限于):

5.1医院

5.2长期的护理场所

5.3家

5.4门诊诊所

5.5医师办公室

5.6运输车辆

ETS 6.0适应症

6.1需要保持人工呼吸道的通畅性和完整性

6.2需要清除累积的肺部分泌物,这由以下一项证明:

6.2.1呼吸机监视器屏幕上的流量环上的锯齿形和/或气管上存在粗啰音是肺部分泌物残留的有力指标。

6.2.2在容量控制的机械通气过程中峰值吸气压力升高或在压力控制的通气过程中潮气量减小

6.2.3血氧饱和度和/或动脉血气值的下降

6.2.4气道中可见的分泌物

6.2.5患者无法产生有效的自发性咳嗽

6.2.6急性呼吸窘迫

6.2.7怀疑吸入胃或上呼吸道分泌物

6.3需要获得痰标本以排除或鉴定肺炎或其他肺部感染或进行痰细胞学检查

ETS 7.0禁忌症

气管内抽吸是人工气道患者的必要程序。大多数禁忌症与患者因操作而发生不良反应或恶化临床情况的风险有关。当使用时,没有绝对的禁忌。因为为了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而停止吸痰的决定可能是致命的。

ETS 8.0危害/并发症

8.1动态肺顺应性和功能残存容量下降

8.2肺不张

8.3低氧/低氧血症

8.4气管和/或支气管粘膜的组织创伤

8.5支气管收缩/支气管痉挛

8.6下气道微生物定植增加

8.7脑血流量的变化和颅内压升高

8.8高血压

8.9低血压

8.10心律失常

8.11常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可能与以下不良事件有关:

8.11.1过度咳嗽

8.11.2氧饱和度降低

8.11.3支气管痉挛

8.11.4移居ETT的细菌生物膜进入下呼吸道

8.11.5疼痛,焦虑,呼吸困难

8.11.6心动过速

8.11.7颅内压升高

ETS9.0方法限制

气管内吸痰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程,操作者应该对可能的危险和并发症保持敏感,并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外周气道分泌物不能也不应该通过气管内吸痰直接清除。

ETS 10.0需求评估

合格人员应评估气管内吸痰的必要性,将其作为第6.0节“适应症”中详述的患者/通气系统评估的常规部分。

ETS 11.0结果评估

11.1改善呼吸机图形的外观和呼吸音

11.2吸气峰压降低,吸气峰压-平台压(梯度)变窄;气道阻力降低或动态顺应性增加;限压通气时潮气量增加

11.3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反映的动脉血气值或饱和度的改善

11.4清除肺分泌物

ETS 12.0资源

12.1必要设备

12.1.1真空源

12.1.2校准的可调调节器

12.1.3收集瓶和连接管

12.1.4一次性手套

12.1.4.1无菌(开放式吸引)

12.1.4.2清洁(密闭式吸引)

12.1.5无菌抽吸导管

12.1.5.1对于选择性主支气管抽吸,弯曲尖端的导管可能会有所帮助。

没有定论。

12.1.6无菌水和杯子(开放式吸引)

12.1.7用于标准预防措施的护目镜、面罩和其他适当设备

12.1.8含校准计量装置的氧源

12.1.9脉搏血氧计

12.1.10配备富氧装置应急备用的人工复苏袋

12.1.11听诊器

12.2可选设备

12.2.1心电图仪

12.2.2无菌吸痰器培养标本

12.3人员。持有执照或资格证的呼吸治疗师或具有类似证书的个人(如医学博士、注册护士),他们接受过必要的培训,具备正确评估吸痰需求、实施吸痰操作以及术后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技能。

ETS 13.0监控

在运行之前,之中和期间,应监视以下内容

程序之后:

13.1呼吸音

13.2氧饱和度

13.2.1肤色

13.2.2脉搏血氧仪

13.3呼吸频率和方式

13.4血液动力学参数

13.4.1脉搏率

13.4.2血压(如有指示)

13.4.3心电图(如果有)

13.5痰液特征

13.5.1颜色

13.5.2体积

13.5.3粘稠度

13.5.4气味

13.6咳嗽特征

13.7颅内压(如果有)

13.8呼吸机参数

13.8.1峰值吸气压力和平台压力

13.8.2潮气量

13.8.3压力,流量和体积的图形(如果有)

13.8.4 FIO2

ETS 14.0频率

虽然气管插管后几天内腔明显减少,但由于生物膜的形成,只有在临床需要时才能进行抽吸,以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使用。特殊应考虑与手术相关的潜在并发症。

ETS 15.0感染控制

15.1应遵循疾病控制中心关于标准预防措施的指南。

15.1.1如果使用手动通气,必须注意不要污染气道。

15.1.2在整个吸痰过程中鼓励采用无菌技术。

15.2所有设备和用品应妥善处理或消毒

ETS 16.0建议

根据“建议评估,制定和评估的等级”(GRADE)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16.1建议仅在有分泌物时才进行气管内抽吸,而不应常规进行。(1C)

16.2建议如果患者通过吸痰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氧饱和度降低,则应考虑预加氧。(2B)

16.3建议在不使患者与呼吸机断开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抽吸。(2B)

16.4根据婴儿和儿科研究的证据,建议使用浅吸而不是深吸。(2B)

16.5建议不要在气管内抽吸之前常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2C)

16.6建议对高FIO2或PEEP的成年人,或处于肺不张的风险(2B)和新生儿(2C)使用封闭式吸引。

16.7建议新生儿行不间断气管内吸痰(封闭系统)。(2B)

16.8如果急性肺损伤患者因抽吸发生肺不张,建议避免断开和使用肺复张手法。(2B)

16.9建议在儿童和成人中使用吸引导管堵塞小于50%的ETT管腔,而在婴儿中小于70%。(2C)

16.10建议将抽吸事件的持续时间限制在15秒以内。(2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