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和深山里的“泉州厝”

 平和乡情 2021-08-05

平和深山里的“泉州厝”

无疆 2011

2011年1月19日下午,笔者前往“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参观时,看到路边有座很特别的老厝建筑,明显带有“泉派”风格。于是,参观完基地回来时特别停下车走进这座老厝,进了大门,看到七旬左右的老大伯、老大婶正泡茶闲聊,走向前打招呼,他们开口的“泉腔”闽南语,果然为我所预料。这里是泉州南安人的移民聚落,这位卢姓大伯说,他们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南安山美水库建设迁下来的,当时带有政策性,这座大厝是1972年建造的,仿造家乡南安的建筑风格。我问他们二代、三代是否都讲南安话,他说子孙们已经完全融入平和了,讲平和口音闽南语。交谈中可以感觉他们很满意这里的环境,毕竟离其祖地才两百公里路程,平和比南安更南方,冬天也比南安暖和多了

这时进来一位中年男子,也开口讲话,一听其闽南语口音,不像南安话,也不是平和腔,一问是广东客家人,我与他说了几句广东客家话,知道是大埔百候人,姓刘,因娶平和女子定居此地,学了平和闽南语(因学得不太像,反而像诏安潮州一带口音),也融入平和的生活环境了。


红艳的砖墙,具有鲜明的“泉派”大厝建筑特色,不过翘起屋顶脊梁与泉州有所不同,已融入平和风格。


大厝旁建起小洋楼


院落方正、紧凑,闽南漳泉地区建筑的公厅布局大多如此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伯大婶“南安腔”口音基本不变,不过他们的儿孙已讲地道的“平和腔”闽南语


我与这位广东客家人,聊起大埔客家话,也聊起他的祖先“刘开七”


这位是平和县文峰镇“老本地人”,估计姓林,没问他。


平和的族群组成,主要由:河洛人(讲河洛话)70%、纯客家人(讲客家话)23%、潮州人(特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潮汕沦陷”的难民)6.3%、外省人(南下干部、因工作定居的外省人)0.6%、数量很少的福州人0.05%、泉州人0.05%,他们在平和这块神奇的宝地共建“和谐家园”!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