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1479期】刘安庆丨浅议新方志概述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8-06

浅议新方志概述

作者/刘安庆

志书编纂者应下功夫将新方志的概述写出高质量。

概述是志书的宏观层次的记述。其意在于概括志书大要,是志书之纲。将所记内容加以提炼,理清各方面的发展脉络,点明地方或事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以呈现资治功能。它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志书的最基本的体裁之一。

下功夫写出高质量的概述尤其必要。

概述的作用

概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述鸟瞰全志,概括总貌,具有统率全局,统领全志的作用。它用较少的文字概要记述,提纲挚领,勾画一地、一专业、一单位的全貌,它把全志的大势大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客观总体,形成高屋建瓴之势,使读者对全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直到勾玄提要,鸟瞰全志内容的作用。

二、概述贯通全志内容,彰明因果,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概述可统领各篇,衔接各章,融合各节,纵横结合。能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纵谈整体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变化、作用及反作用,彰明事物的兴衰起伏。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揭示本地的历史和未来。提高志书的记述深度,指出一地或一个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找出其发展前景,为制度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发挥较好的资政作用。

三、概述概括全志精华,集中反映地方特点与优势,反映本地区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可超出本地范围,站在全省、全国的高度鸟瞰本地区,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说明本地区某项事业或某种事物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地位和价值,以突出地方特色。

四、概述能够引导阅读,省时便用。概述内容精炼,文字清晰简要,能领略全书精华,了解地情大势,把握事物现象本质,认识地情的规律性。为人们认识当地历史与现状提供方便。

仅从以上四点,便可看出概述在志书中的特殊地位,它的作用是其他篇章所不能代替的。

概述的层次

概述是志书总述、综述、分述三种类型,即三个层次,也称作三级概述。

一级概述。即全志书的总述,设于全书之首,统领全局,勾画辖区发展大势和基本轮廓。它旨在昭示一地之总体规律,包括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级概述。即各专业志(部类)的综述,一般冠于专业志之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分工大部门范围内基本情况的简述,分别在人口、城市建设、工业、商贸、服务业、农业、金融业、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精神文明创建等卷(篇)之前设置。旨在反映专业志所记述的本部门、本行业自身的特殊规律,以及自然、政治、经济对它的影响。

三级概述。即分述,或称无题序,它在章节内容前设置。是对某一行业或事业发展情况的简述。

如《鲁山县志》第四章地貌。鲁山县境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部为平原。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8.9%,丘陵和岗地面积约占53%,平原(含水面)面积约占18.1%。

以上是章标题之下,内容之上的无题序。

如《鲁山县志》第三章地质矿蔵第一节地质分区。鲁山县的地质,处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东段,属秦岭地层区豫西小区。境内岩层有太古界太华群;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沉积层。

以上是节标题之下,内容之上的无题序。

总述、综述、分述三个层次构成了志书概述的网络结构形式。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对象及其功能,记述重点各不相同,但起到互相说明、补充及印证的作用。它们体现了对事物记述的面、线、点的结合,从而加强了全书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

概述的内容

概述的内容由概述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可因地而异,因志而异。

概述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概貌,即辖区基本沿革和自然面貌。二是特点和优势,即辖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人、事、物。三是规律,即展示发展主线,记述是非得失,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与规律。四是远景,即点晴之笔,展望未来,依据历史与现状,昭示发展方向。

概述与编纂志书工作相联系,还应有比较具体的内容。

一、概述应追溯历史,应有一部分历史,体现“详今略古”的原则,让读者无需览阅以前历史,就可知道事物的原委全貌。

二、概述要突出改革开放的内容。这是20世纪第三次历史巨变时期。这是我国大改革、大变化、大发展时期,是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志书应设置经济体制改革专篇,以纵向记述为主,偏重于记述改革的大举措。整体推进,彰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三、概述要集中反映辖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特点即辖区在长期发展中在人文风格、区位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形成的显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四、概述要展示经济发展大势和总情。主要内容有:重大建设项目、城市规模、基础设施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总量,即综合经济实力(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业经济(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各项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化)、工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生产能力、名优产品)、商贸经济(市场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支出、农民人均收入支出、城镇居民恩格不系数、住房、汽车、大件用品等)、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成果。

五、概述应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经验教训(成功与问题)、发展趋势。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志书概述的基本内容,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概述的写作

撰写概述应不拘一格。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其内在的规律性。概述根据实际需要和要求,探索其一般的原则和方法。

一、概述撰写的基本要求

撰写概述首先要知道对它的基本要求。

1、概述要求撰写者做到:一是“简”,言简意赅,文约事半,高度概括;二是“明”,高瞻远瞩,明示形势,总揽全局;三是“破”,紧要关节,一语道破,画龙点睛。写作时还要做到“五宜五不宜”:一宜概而述之,不宜用语过详;二宜以述为主,不宜论得太多;三宜举要述事,不宜面面俱到;四宜用概括类系的方式撰写,不宜用“浓缩”、“拼盘”式缩写;五宜用清水出芙蓉,不宜浮文虚饰。

2、写作时坚持以下几条原则:内容全面性、宏观概括性、特色突出性、文字精炼性、记述客观性、全局掌握性、分量厚重性。

3、概述可用历史散文体,也可用策论体。撰写之要:一要“概”,鸟瞰全志,概而述之,不可泛泛而谈;二要“通”,通贯古今,通揽各业,不可面面俱到;三要“特”,特事特写,特色鲜明,不可言过其实;四要“简”,简而周详,淡而情深,不可简单罗列;五要“活”,语言活泼,引人入胜,不可文过饰非。

二、概述的写法

概述写作时,无论运用何种体裁,需遵循基本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1、着眼整体,揭示全貌。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的高度,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条理清晰地反映一地之貌,反映一地历史发展之势。着重运用反映历史阶段特征的基本事实和总体数字,运用最有影响的人和事,运用处于战略地位的材料,运用能反映经验教训的史实,运用最利于揭示规律的论据。将背景材料、主体材料、典型材料、特色材料、对比材料结合运用,给人以线条清晰、内容全面、资料融会贯通的阅读效果。宏观与微观并叙,以宏观为主。详今略古,写好现状为主。

2、抓住主线,反映本质。

撰写内容一般要介绍建置规划、自然资源、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记述中一定要抓住主线,围绕主线组织材料,安排编写。主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和脉络,体现历史发展轨迹。编写时一是要以纵向记述为主,即按历史发展顺序组织材料。突出主线脉络和阶段特点,起始、转折、兴衰起伏和现状。二是要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事物内在联系。阶段性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由量变至质变的结果,只注意量变,忽视质变,就会写成流水帐。突出主线,关键在于写好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写出事物的转折和历史的变化。

3、运用对比,反映变化。对比,即将事物置于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一是可以身前后时期对比,以反映变化和发展,给人以深刻认识;二是与其他地对比,从中看出成就与不足。

4、点面结合,突出特点。概述的整体应是勾画出的全貌,局部是本地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整体为面,局部为点。只重视整体,忽视局部,就会内涵不足,缺乏说服力。点面结合,形成互补,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印象,显示出不平常的意义,更能突出其特点。

5、文约事丰,寓议于叙。概述贵在于“概”,篇幅应适度,宜短不宜长,不可面面俱到。突出精华,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既详今略古,又信息量大,做到文约事丰。观点鲜明,寓议于叙,议论有理有据,不可凭兴趣使然。议论不可长篇大论,而是画龙点睛式,恰到好处。防止将概述写成概论。

6、成于编后,“水到渠成”。写作时不可急于求成,匆忙动笔,做好充分准备。一般要在完成总纂全志后动笔。源于全志,高于全志。理出把握全局性的,宏观上的大势大略。此时书写概述,定会水到渠成。

总之,做到纵规律,横有特点,面成网络,议成纲要,结构严谨,文风朴实。抓住发展这一条主线,概述的撰写就迎刃而解。

三、概述的结构形式

新方志撰写30多年来,概述始终呈现出创新的态势,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结构形式在不断创新与完善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分志浓缩式。将志书中各分志浓缩成微型结构,按分志记述的顺序排列,每志浓缩成一段,合并成一篇概述。如《萧山县志》、《玉山县志》,被称为“拼盘式”。平淡无奇,似有概况而无概述的感觉。

2、分期综述式,也称为“史体”。是按历史的普通进程或本地、本业的发展特点,分段记述。如《沈阳市志》、《鲁山县志》。

有的在分期综述的基础上,与“分志浓缩式相结合”,采用“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的形式,即先按时间顺序,纵述本地、本业兴衰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基本状况,再分门别类横呈当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的现状。该结构著述性强,较深刻揭示历史的阶段特点和规律,弥补各门类分写之不足。

3、特点归纳式。即围绕本地一个或几个特点,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串连起来。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徐州市志》,以徐州五大特点展开记述:历史文化名城、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枢纽、江苏煤都华东火电基地、商品粮和多种农副产品基地、兵家必争之地等。

4、总体论述式。先扼要纵述本地、本业发展之大势大要,后用归纳的方法,或述其特点,显本地、本业之优劣,或叙其经验教训,为将来之鉴。或先扼要纵述本地、本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记述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如《阳城县志》。

概述的结构形式不断创新,编纂者们努力探寻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结合。近年来,呈现出以下几种。

一、纵向记述式。该结构形式是把历史部分与前边志书的下限衔接,让历史贯通,表现出很强的著述性,深刻揭示出历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弥补各门类分写之不足。

二、特色荟萃式。即尽情展示地方优势和特色。如《格尔木市志》总纂马维胜撰写的概述,运用特色荟萃法组建结构,文中书写该市是: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资源开发型工业城市、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部位等。八大特色,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该市全新的面貌。地方特色时代化,时代特色地方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神气贯通,文采流动,吸引视线,可读性强。让读者看到该市好像硕大的闪闪发光的五光十色的宝珠,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三、纵横组合式。即有纵向,又有横分,又有特点融入,既纵述历史,又横陈现状;既反映全貌,又展示特点。此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舞钢市志》、《德令哈市志》的概述,运用此法,表现出较高的驾驭资料的功力,表现出较高的驾驭结构的水平。

《竹山县志》执行主编姚福金撰写的总述也是运用此法,有纵向,有横分,又融入特点。他运用地理地貌复杂,物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不乏英才辈出;以农立县,经济全面发展;政权变革,历经风风雨雨;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发展等资料构建出诱人喜爱的这篇一万多字的美文。让读者感悟到竹山县悠久的历史,观赏到竹山县辉煌的成就。并深刻地铭记着地方特点:八山一水一分田、尧之子丹朱封地、竹山巨大名木被明清两代采伐营造宫阙、盛产比黄金贵重的绿松石、高腔皮影独树一枝,等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详今略古,文约事丰,点面结合,勾画全貌,丰富多彩,精华突出,线索清晰,文脉畅通,文采诱人,可读性强。像美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水平。

四、综合策论式。即综合地情,阐明联系,慨历史发展,述兴衰起伏,析利弊得失,点客观规律。其内容书写四个方面:一是纵述史迹,彰因果关系,评述辖区内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其发展的原因。二是总述概况,呈现辖区客观条件之优势,突出地方优势。即典型事迹、特产、突出人物、自然环境、山川、河流等。三是彰显辖区发展的基本规律,让读者明白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四是评量得失,为将来之鉴。即指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评论历史上某些失误与挫折、教训及原因。此写法指点江山,揭示规律,观点鲜明,资政价值高,有一定难度。

以上几种写法,采用何种形式,应因书而制宜,体现出概述与志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应讲究实际效果,达到为现实服务的实用性;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志书的各层次在概述中形成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

五、概述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编写概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分清“概述”与“概况”之不同。一是在内容上,概况以反映现状为主,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比较详细完备;概述则重于反映兴衰起伏的变化过程,对数据有较大的选择性。二是表现形式上,概况以横向静态反映为主;概述为纵向动态反映为主。三是写作方法上,概况多用“述而秒作,叙而不议”的记述体;概述则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论述体。四是在结构形式上,概况多设置较多门类或划分标题;概述则门类设置简单或不设标题,甚至一气呵成贯穿始终。

2、避免空泛议论。概述提倡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以述为主,述中有论”,论之有据,不可空泛议论,不可长篇大论,不可笼统地、缺少资料地记述历史。尽量少用空话,如“发展很快”,起了重要作用”等等。要避免工作总结式写法,其写法往往注重方法和措施,大都归纳为几个方面展开结构,其中有经验、有体会、有成绩、有差距、有奋斗、争方向等,表现出总结性,描述性及评论性的语言。

3、概述不概。其表现为内容繁杂,面面俱到,资料堆积。横分过细,没有主次轻重,“拼盘”堆砌,资料线索多,头绪乱,没有事物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看后不知所云,缺少概括性。

4、反映地方特点不适度。有的概述表现地方特点或历史特点太多,忽略层面上的事物,造成宏观数据和主要方面情况缺少;微观记述较多,宏观记述较少,典型记述与综合记述结合不够。

5、“不恰当戴帽,不恰当穿靴”。概述中的“戴不恰当帽子”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自然环境及建置沿革过详过细,与专志中的有关内容重复,造成概述内容比例失调,形成一个“大帽子”。二是过多追溯属于共性内容的专业发展史,照抄了国史中有关本行业历史的内容。地方志从本专业事物在当地最早出现时写起即可。“穿不恰当靴子”,即在主要内容写完之后,写一段不恰当的空话、套话,抒发感叹。另一种情况则与之相反,“没有穿靴子”:在主要内容写完之后,没有写结尾段,使全文结构不完整。这两种不妥都应该予以纠正。开头段、结尾段是概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6、不必要的用语用词。一是用形容词,过分渲染。如运用“长盛不衰”、“名扬天下”、“海内一奇”、“世间一绝”等,虚夸不实之词。二是歌颂功德和美化语言用得太多。如“某领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尽量不用或少用,以实事说明观点。三是概述中出现不必要的广告式语言。如“全国销量第一”、“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等。四是常常出现不宜用的抽象语言。如“农村改革取得卓越成就”、“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等。

上述,概述的意义、概述的作用、概述的层次、概述的内容、概述的写作等是撰写新方志概述常用的最基本的知识。概述的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因此,撰写者需多下功夫,创作出符合辖区情况的、符合概述要求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高质量的新方志概述。


作者介绍

刘安庆笔名文道,中国当代方志学者、河南省地方史志系统修志特殊贡献者、燕京文化开发研究院特约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