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九讲专业志的编写总述、概述和无题小序的编写

 扑风的过客 2014-12-22

第八讲  专业志的编写

专业志是地方志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全书的精华。这不仅因为它在容量上占据了志书绝大部分的篇幅,而且它从百科百业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境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与现状,也决定了它在志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地方志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专业志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工程。可以说,编写好专业志,地方志的整体工程就已经大体就绪,全面竣工也指日可待了。

注意专业志与相关志书的区别

本文所谓的专业志,是指综合性志书中以某一专项事业或事物作特定记述对象,客观反映其历史与现状的专志。
首届修志,各地都编写了大量的专业志。这些各种层次的专业志的编写,大大丰富了专业志编纂的理论与实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中不少专业志在收录范围、资料取舍、编写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当,有的甚至将专业志写成了部门志、行业志、综合性志书。对此,续志工作者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吸取往届修志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专业志与部门志、行业志、综合性志书的关系,编写出更加科学、更加优秀的专业志来。
根据方志学的研究,以志书记述的内容范围为标准,地方志主要可以分为综合性志书与专一性志书两大类。综合性地方志就是记述某一地域全貌的志书。一般的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及旧府志、州志、厅志和全国性的总志等,都属于这一类。专一性地方志就是记述某一地域范围内某一特定专项事业或专项事物的志书。一般而言,山水志、寺观志、风土志、人物志、艺文志等,都属于这一类。
在专一性志书中,根据志书记述对象范围的广、狭程度为标准,专志又可以分为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等不同的小类。
专业志和综合性志书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志书记述的对象为地域内的各个方面,诸凡地理、气候、山川、党派、战事、厂矿、道路、人口、文化、风俗、人物等等,无所不包,而专业志所记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往届修志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专业志收录范围过宽。如有的土地志,不仅包容了土地资源、土地开发与利用、土地管理,还囊括了土壤、地质矿产、气象、人口、建置、地理、税务乃至交通、生物、水利、城乡建设、房地产、风景园林、土特产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土地志就不成其为专业志,而俨然成了一部综合性志书了。
专业志和行业志的区别主要有三点。首先,从行业与专业的关系看,对于具体的行业来说,专业活动只是这个行业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其次,从内涵特征看,行业往往具有经营或行业管理的职能,因而一般比较适用于产业领域或行业管理职能比较强的领域,而“专业”却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事业。再次,从志书的存在形式看,行业志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书,无论是编纂体例、结构模式,还是记述方法、语言运用,乃至开本、装帧、版式等等,行业志之间都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但作为专业志,却只是一部综合性志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专业志和部门志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从部门志的角度看,凡属本部门、本单位管辖的事物或参与的活动都要收录,而不必过问它们究竟是否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主业”的范围;凡不属本部门、本单位管辖的事物或本单位、本部门没有参与的活动都不收录,也不过问它们究竟是否与本部?、本单位的“主业”有关。而从专业志的角度看,却是只要是与该项事业密切相关的事物,不论是属于哪个部门管辖的,统统都要收录;反之,即使是专业志承修单位内部管辖的事物,也不收录。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业志的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生命力旺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绵延不绝,而特定的部门却容易因为政权的交替、时代的变迁而置废无常。二者的收录范围迥然不同。

专业志的基本特点

“专志贵专”是专业志最根本的特点,这早为修志界普遍认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心明确。专业志所记述的对象既然是某一特定的事业或事物 ,其所收录的范围也就应当以这个特定的事业或事物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全专业的高度,而不是只局限于志书承修单位的狭小天地,对一切有可能与本专业这个“中心”有关的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认真区分这些相关的事物同“中心”的主次、亲疏关系,只要属于“亲”的范围就应该广收博采,属于“疏”的范畴就一概摒绝,属于“主”的范畴就应当详记,属于“次”的范畴就应当略写。
围绕“中心”确定专业志的收录范围,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是部门、系统以外的事物,虽然不隶属于专业志承编单位,但因其属于本专业的重要内容,应尽可能地加以收录,避免出现重大遗漏。如现在的一些大型农场,在行政关系上有的隶属于农垦部门,有的隶属于劳改部门,但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却主要属于农业的范畴。而作为综合志书中农业志的承编单位,目前一般都是各级政府内主管农业的部门,这时,就不仅要在志书中记述自己所管辖的有关事物,而且还要将隶属于农垦、劳改等部门的有关事物统统纳入志书的记述范畴。二是隶属于地方政府以外的事物,虽然与地方政府无关,但因其属于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也要尽可能地加以收录,否则也会出现重大遗漏。例如干线铁路,虽然在行政关系上直属国家铁道部,但在综合性地方志书的交通志中,如果不收录过境铁路历史与现状的有关资料,就不够完整。
二、内容集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孤立的、完全自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甚至犹如藤蔓植物之附于主干植物,盘根错节,枝缠叶绕。编修专业志,就是要拨开枝蔓,找出主干,并紧紧围绕“主干”谋篇布局、收录资料、展开记述;而不能由主干而枝蔓,由枝蔓而细枝末节,最后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记述。这样不但专业的主体被枝枝叶叶所淹没,而且实际上也记不胜记,无法操作。仍以土地志为例。作为一种载体,土地能承载的事物极其广泛,各种各样的事物差不多都可以找到与它的种种联系:“土”中有矿藏,“土”表有土壤,“土”上有高山流水、飞禽走兽……。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引伸开去,人们还可以通过“土风”这个媒介,收录民俗的内容;通过“土音”这个媒介,收录方言的内容;通过“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媒介,收录军事的内容;通过“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个媒介,收录人物的内容等等。显而易见,按照这样的方式编修出来的土地志一定是内容杂乱,毫无“主干”可言。
三、主体突出。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专业的基本内容,诸如文学志中的小说创作、散文创作、诗歌创作、戏剧创作、外国文学翻译;电力工业志中的发电、供电、电网调度、用电等等,记述方法上,要详写,浓墨重彩;非专业本身但对专业的发展有推动或制约作用的内容,诸如一般性专业科研、内部专业管理等等,记述方法上要略写,惜墨如金。第二,专业的基本内容,在全书所占篇幅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其他部分,一般不宜低于70%,否则容易产生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之嫌。第三,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全书的总体框架结构上要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所占分量重,而且所处的层次也要高。第四,在彼此相关的事物中,要确定其核心事物,写“核心”带“周边”,写“周边”要围绕“核心”。如铁路事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运输是其关键,编修铁路志,就要围绕运输来展开记述:记设备养护突出它在铁路运输保障方面的地位,记机车研制突出它在提高运输能力方面的地位,记调度突出它在科学组织、安全运输方面的地位,等等。

专业志篇目的拟订

关于志书的篇目问题,前面已有专门讨论,其中所说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也适应于专业志。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在篇目设计上专业志如何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志在篇目设计上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总体结构应以专业构成为主体。根据系统论的研究,每个事物的内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个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对于专业志来说,其记述对象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这个事物的子系统,因而也应该成为这个专业志记述的主体。从单独成册的专业志的编纂实践看,许多志书的总体框架结构,大体上分为卷首、正文、卷末三大块,其中卷首包括序言、凡例、目录、署名、图照等。正文又分概述、章节、附录三大块,其中章节又分基础章、主体章、辅助章三大块,其主体章是全志的主体。附录包括大事年表、重要文献辑存,有的还收录了专记、统计图表等。卷末为编纂始末等。试以金融志为例。作为专业志的金融志,一般由货币、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汇兑与结算、金融秩序管理、金融科研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存款、贷款、汇兑与结算是金融业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是全书重点记述的主体章。货币、金融机构是金融业存在的先决条件,属于志书的基础章;金融秩序管理、金融科研是金融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属于志书的辅助章。
事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既然是专业志的主体,那么在志书中就应该突出地记述。常用突出主体的方法是升格处理,即把原来属于目的内容升格为节,把原来为节的内容升格为章,把原来属于一章的内容分立为两章甚至数章。仍以金融志为例。在金融志的诸构成要素中,存款、贷款又是重中之重。这时,我们又不妨根据存款、贷款各自的基本构成要素,将存款分立为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及财政存款等章,将贷款分立为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等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充当综合性志书中的一章(或篇、卷)而非独立成册的专业志,在结构上只要设置前文所说的主体章节就可以了,此外的基础章节、辅助章节一般不必设置,概述、附录等等更无设置的必要。
二、横排门类要以事物的专业属性及其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划分的标准。横排门类是地方志篇目设置的基本原则,不同门类的事物要放在不同的单元里记述,同一门类的事物一般要放在同一个单元里记述。但一个事物的属性可能具有多重性,因此在横排门类设置篇目时,依据事物的什么属性来“横排”就显得颇为复杂。例如记述工业的专业志,按工业所有制的属性,可分为个体工业、私营工业、集体工业、全民工业、外资工业、合资工业等;按工业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属性,可分为乡镇工业、教育系统工业、粮食系统工业等;按工业产业的属性,可分为轻工业、重工业等;按工业行业的属性,可分为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这种行业的属性,我们认为才是工业的专业属性。
按照事物的专业属性及其基本构成要素层层切分设置篇目时,划分的层次应当适中,不宜设得太多。层次过多,容易将较为完整的事物割裂得支离破碎。一般而言,作为综合性志书中的一个分册的专业志,设置章、节、目、子目4个层次较为适中,最好不要超过5个层次;非分册的专业章,设置章、节、目3个层次较为适中,最好不要超过4个层次。判断层次设置是否适中的标准,是最低的层次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基本事实的面貌。
三、按专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及事物的运行程序编排篇目。构成专业志记述对象的各基本构成要素,相互间总是存在着种种的联系,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因果关系,或呈承接关系;在运行程序上一般有先有后。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专业志篇目的设计时,力求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运行机制。如《江苏省志·纺织工业志》共设15章,第一章化学纤维工业,属于原料生产的范畴;第二至六章依次为棉纺织工业、色织工业、印染工业、毛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属于一次加工的范畴;第七章针织与复制工业,属于二次加工的范畴;第八章服装工业,属于深加工的范畴;第九至十五章依次为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工业、纺织专用器材制造工业、纺织品国内销售、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纺织教育、纺织科技、管理机构等,均属于辅助的范畴。这就较好地体现了纺织工业作为加工工业的基本特点。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横排门类是地方志篇目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拟定篇目,往往会使一些原本关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因为彼此并列互不统摄,结构上有时显得比较松散。为了提高志书的整体性,不少方志工作者做了可贵的探索,其中《江苏省志·财政志》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该志1—12章依次为:财政收入综述、农业税收、工商税收、企业收入、其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综述、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财政支出。志书将财政收入的几个章组织在一起,并在《农业税收》等有关财政收入的4个章节之前专设《财政收入综述》章,从宏观上集中记述全省各种财政收入的构成与规模;将财政支出的几个章组合在一起,并在《经济建设支出》等有关财政支出的6个章之前专设《财政支出综述》章,从宏观上集中记述全省各种财政支出的构成与规模。《财政收入综述》、《财政支出综述》章的创设,不仅增强了志书总体结构的层次性。而且将农业税收与工商税收、经济建设支出与行政管理费支出等原本似乎互不相干的章,联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专业志竖写的基本方法

坚写是地方志编纂的一条基本原则。专业志的竖写,就是对某一专项事业或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主要历史过程和现状,系统地加以记述。它是连接志书篇目与资料的桥梁和纽带,系修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专业志的竖写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四种。
一、顺时记叙,勾勒主线。其特点是按照事物发生的时间为序展开记述,发生在前的先记,发生在后的后记,切忌追叙、倒叙、插叙,否则就会出现时序颠倒、内容混乱的错误。
我们强调按照事物发生时间的先后记述,并不是修志者采取自然主义的手法,将某一项事业或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律原封不动地象记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我们只是主张,有选择地写好事物整个运动轨迹中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以窥一斑而知全貌,举重若轻地勾勒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努力揭示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起点即事物的起始发端,它是事物的源头,不加追溯,则转折点、终点就成了无源之水。转折点即事物发生后兴盛、衰落、恢复、再发展等的重要变化阶段。它是折射客观规律的闪光点,不加反映就会造成“断线”的错误,而且志书的记述深度也会受到影响。终点一般是指志书下限时的情况对于志书下限前即已终止了的事物,要记清事物终止时的情况。终点是志书的落脚点,为“详今” 、“详近”修志原则的重点所在,不加收录就无从认识事物的现状,而且会造成志书下限不到位的弊端。
在记述事物的三个点时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写起点应该注意追溯起始发端要适可而止。如果对所采用的史料不加辨别,盲目轻信,甚至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不但不能为家乡的历史增光添彩,反而会弄巧成拙甚至会给志书造成硬伤。第二,记转折点时,对于历史悠久、演变过程特别复杂的事物,可以选择该事物发展史上的顶峰或谷底作为着力点,以节省篇幅,进一步突出主线。第三,在记述“转折点”时,还应当对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进行适当的交待。事物的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影响事物变化的外部原因,一般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为持久,物质因素的影响最为“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最为巨大。不加记述或记述不清,就会影响志书的深度,削弱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当然,无论是哪种“转折”的因素,都毕竟是“主角”出场前的铺垫,因而只能简要地记述。
二、横陈现状,展现全貌。专业志记述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确定之后,要将历史分别定格于这些“点”,并在此处对事物一一进行横断面的解剖。无论是对起点,还是对转折点、终点的解剖,都要牢牢树立“面”的观念,努力对事物在当时全境域范围内发展的宏观情况进行全面地反映。这就要求修志者充分地占有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梳理和高度地综合与概括,努力站在全境域、全专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写出整个事物的大势大略,切忌以“点”(典型资料)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横陈现状,展现全貌,还要求我们完整地记述事物的各种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要素包括事物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外部要素是一般事物所共有的,通常包括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相关的人物、结果等。以某一科研成果为例,其外部要素应为成果名称、研究队伍及项目主持人、立项与完成时间、主要内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内部要素是各个事物所特有的,不同的事物往往由不同的内部要素构成。例如,科研队伍的内部要素,应为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言的内部要素,应为语音、词汇、语法;语音的内部要素,应为声母、韵母、声调。无论是事物的外部要素,还是事物的内部要素,都有要一一穷尽,不可或缺,否则所记的事物就不完整。
三、精选典型,深化记述。宏观内容的主要作用在于展示志书记述的广度,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在?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选择、收录典型的人、事、物,以加强志书记述的深度。如《江苏省志·卫生志》在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血吸虫病流行的情况时,于收录全省有螺面积、血吸虫病患者人数、流行区域等有关宏观数据后,又以简洁的笔墨,记述了两个自然村庄自1939~ 1949年10年间病死76人(总人口原96人)、灭门8户(总户数原20户)的史实,起到了触目惊心、石破天惊的作用。
专业志使用典型资料应当特别注意突出深、慎二字。深,指内涵深刻丰富,具有代表性。慎,指使用典型资料要慎之又慎,不可事事都用,处处滥用;宏观情况尚未记述清楚的不用,找不到内涵深刻丰富、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的不用,非重点记述的事物一般也不要用。
四、选好切点,避免重复。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反映在专业志中,就可能形成交叉。专业志中的交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内部交叉,一是外部交叉。一些在专项事业或事物发展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事物,在同一部专业志的概述、大事记(大事年表)及有关章节中可能多次出现,这就形成了内部交叉。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事物属性的多元化,又使同一个事物既在甲专业志中出现,又在乙专业志中出现,甚至还在丙、丁专业志中出现,这便形成了外部交叉。无论是处理内部交叉还是处理外部交叉,都要选择好记述的角度,根据不同专业志或同一部专业志不同单元的本质要求,加以定向记述。例如,在同一部专业志中,同样是记述一个具体的事物,概述可侧重于“概”,站在全书的制高点,将这个事物放在整个专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反映,着重写出事物的历史地位;章节可以根据写好三个“点”的要求,对事物展开详细地记述;大事记(大事年表)则本着“一句话新闻”的原则,“点到为止”。如在不同的专业志中,同样都是记述某一著名古典园林,旅游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旅游效益,文物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文物价值,风景园林志可以侧重于记述它的造园艺术。这样,虽然记述对象都是同一个事物,但却可以使入志资料各得其所,有同工异曲之妙。

第九讲  总述、概述和无题小序的编写

在社会主义新方志中,通常有几种“概述”。一种叫全志的“总述”,它旨在昭示一地之总体规律,包括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一种是各类专业志(分志)的“概述”,旨在昭示专业志所反映的本部门、本行业自身的特殊规律,包括自然、政治及总体经济对它的影响。另外,在章和节前,也有“概述”或无题小序。章是必设不可的,节视该专业的情况而定。对记述的内容较为丰富、繁复的节,为加强全节的宏观性记述,一般设无题小序。它们在综合性、门类较为复杂的专业志中常见。总述、专业志的概述与章概述、节前无题小序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要瞻望,后者不能瞻望。
总述和专业志的概述是全志的窗口,人们看志书,首先要看总述、概述,窥视全志,获得第一印象。
总述、概述是全志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总述、概述写好了,志书也就活了。“活”在这里指吸引人,一篇好的总述或概述,能使人产生读完全志的欲望。所以,许多单位都十分重视总述或概述,动用大手笔,组织力量认真反复讨论、修改,力争搞好。总述作为全志、概述作为专业志的开篇,往往是志稿出来后,对本地区和本专业有了透彻的了解后,再由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扎实的文字功底的人执笔。一般是主编或副主编执笔,也有组成班子集体创作,最后由一人合成的。
首届修志,总述、概述已形成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并不是地方志固有的,可以说是在首届修志中创造出来的。

志书为什么要设总述和概述
从总述和概述的出现,到方志中普遍设总述和概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黄炎培说,他在民国《川沙县志》中设概述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一般方志,偏于横剖,而缺乏纵贯,则因果之效不彰”的缺陷。志书横排竖写,其优点是:横可包罗万象,纵可贯通古今,条理清晰,便于查检。其缺点是各守门界,不能越雷池一步,造成不见全貌;同时它机械静止,很难显示动态;而且互不相连,因果不彰。也就是说,总的宏观背景和内容,无法反映。比如建国后的历次大的政治运动,章、节、目都反映不了,它又是各行各业发展演变的“因”,不写这个“因”哪有后来的“果”。如果章、节、目都写“因”,就会显得繁不胜繁,读起来就会感到重复、雷同,叫人看了厌烦,志书也不精炼。这些大的“因”,就只能在志书的总述和专业志的概述中交待。
黎锦熙先生也认为,地方志的“每篇之首,宜冠以小序,……务能提要钩玄,不蔓不枝……”这里,黎先生将“概述”和“小序”等同起来。
根据黄、黎这两位方志界前辈对“概述”的解释,如果我们不是从名称上,而是从内容、功能和实质上加以研究,这种“提要钩玄”式的“小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以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为例,它不仅在《巴志》、《蜀志》卷中有“总叙”,而且还设有与各志平列的《序志》卷,序中有序,以简洁的语言概述各分志的内容,有类今天三级志书的总述与各分志概述的关系。由此可见,《华阳国志》的“总叙”、“序志”虽然不叫“概述”,实际上与黄、黎所说的“概述”、“小序”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作用。它们实际上是今天“概述”的雏型。可惜的是,旧志没有能很好继承和发扬设立总述和“概述”这种体例。这很可能是社会原因所致。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分类粗,门类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还没有象我们今天这样努力用科学态度去区分事物的要求。到了明、清时代,不少志书在部、类前,出现总叙、总论、小序,作为全志或分志之经。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概述”的正式出现,不仅打破了地方志传统的“块块结构”,而且第一次丰富和发展了“史志体”。“概述”这一新体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地方志有了新的要求,仅以资料的简单排比来反映社会发展,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必须用“概述”这样新的独特的形式,对志书所反映的事物,作鲜明的规律性的揭示,使志书更富有资政、教化和存史的作用。正因为概述在志书中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较迟,是一种新的体裁,所以人们对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它的性质、作用、编写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总述和概述分别作为统摄全志或分志的鸟瞰篇、导读篇出现于读者面前,应该是让读者在未细读全志内容之前,通过读“ 概述”,就能窥视到一项事业的总体概貌、优势劣势及经验教训,达到为读者提供决策借鉴的作用。
“概述”的这一特殊功能,决定了我们在编写全志和专志的“概述”时,要注意站在一项事业的全局高度,以具有“高屋建瓴的远大眼光”,按照“概括史实、提纲挈领、不蔓不枝、言简意赅”的基本要求来写。除了应该体?鲜明的时代特点、专业特点、地方特点外,还必须客观评价一地一业发展过程的是非功过,同时在文笔文风上,努力做到简明、精辟、通顺、清新富有文采。

总述及概述的地位和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总述和概述是地方志的灵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提法,道出了总述和概述在地方志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揭示一个地区,一项事业发展与政治形势、方针政策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大跃进“ 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平调风,提出财政分配实行大收大支,多收多支的错误口号。否定了财政管理制度,造成财政出现较大赤字。经过三年调整,经济逐步复苏稳定。“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又使财政收不抵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地方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说明,各行各业的发展起伏,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必然反映到财政收支的陡升陡降或平稳发展上来。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横分事类的发展变化上,不记述整体活动的时代背景,就很难说明这个地区、这个专业发展变化的实质原因。这样记述,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关系,只有通过总述和概述,才能完整地反映出来。
第二,总述和概述提纲挈领,总揽全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利于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一地或某个专业的全貌。志书分类横排后,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互不统属,难以反映一地或一个专业的全貌,很难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如财政志,按收、支、管分别设篇章后,各守其界,很难体现各个时期的收支是否平衡和财政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等情况。这样就出现了见木不见林的弊端。用总述和概述来勾划全貌,彰明整体的兴衰起伏,就能使读者对全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基本了解其发展规律。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旧志中所反映的规律,往往是编纂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发现这种规律是相当有难度的。必须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去芜择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之后,才能实现。新方志虽然能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对内容的确当编排等手法,自觉地去反映规律,但是,如果没有总述和概述,仍必须先读完全志,然后加以归纳,才能总结出规律来。因此,总述和概述的设置,大大方便了读者。
第三,总述和概述可以揭示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总趋势,提高志书的记述深度。总述和概述的任务之一是指出一地或一个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找出发展的前景,为制订政策和发展规划等战略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发挥较好的“资政”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总述、概述具有较强的论理性和学术性。把总述、概述和志书正文结合起来,作为各专志、各章、节彰明因果的背景,可使读者对一地之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而精要的总体概念。读者可透过这个总体概念、总体发展规律,去了解有关章、节的内容,从各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看清个别事物的特殊性。不同地区、任何专业都是由很多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组成,各地区、各个专业的诸多事物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专业志横排纵述,对各个事物的个性可以充分反映,但对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则无从揭示,使人难得要领。如财政志分设收、支、管三篇章后,财政收入章内只记各种收入事项,同样,财政支出章内只记述各种支出事项。可是,财政分配活动的收、支、管是密切联系并互为因果的。一般说来是量入为出,先收后支,收入决定支出,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如何取得收入,安排支出,又取决于财政的管理。因此,必须设“概述”来弥补横分的不足,用来揭示财政的收、支、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总述及概述对一个地区一项事业概而述之,它选材精略,理论与一的之历史和现状相结合,语言凝炼,一言破的,淋漓尽致地将一地或一业之全貌和特点表述出来,其本身就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具有极好的启示性和引导性,能发挥很好的“教化”作用。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概述”,既不是概论、概况,也不是志书的提要、浓缩,而是统摄全书的纲领,是整个志书的深化、结晶。

总述和概述应表述的基本内容

一篇好的总述或专业志的概述,往往是一篇很好的资料性议论文,或者是很好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它必须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统摄全志乃至篇章。所谓纵述历史,主要是动态性记述这个地域专业的整体兴衰起伏,彰明因果关系,揭示内在联系,反映发展规律。所谓横陈现状,主要是反映这个地域(专业)的现状、成就、问题、潜力,使人从中悟出该地区(专业)的客观规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为领导提供决策、指导现实的依据。因此,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着眼,要站得高,看得远,选材要精当。也就是说,总述只能选典型的代表性的材料,用简洁、洗炼的语言,紧紧抓住本地区、本专业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上论述其大势大略。概述如果不能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提纲式纵横概括出历史和现状,指出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概述就会显得庞杂臃肿,名不副实。或是文欲简而事缺,字欲少而形枯;或是空空洞洞套话连篇;或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反映不出客观规律来,也就无法做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了。臃肿的总述,往往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对全志的正确估价,不愿再看全文了。有些章的概述,也有以上毛病,章概述应当比总述更简洁,只能概述全章的内容。
那么,总述和概述应当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一般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述一地或一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现状,也就是历史沿革。它要求从总体角度横向勾勒轮廓面貌,纵向展示发展简史,以形成总体概念,即大势大略、今昔地位。对重要资料,在概述中也必须有所取舍和侧重,不能平等记述,要舍得忍痛割爱。带综合性的专业志,要把各行各业宏观的、相互联系的内容集中起来记述,以揭示整条战线的全貌,反映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宏观决策提供借鉴。在记述中,全文应以时为经,纵述沿革。如果将时序比长藤,那么,事件、事物就是瓜,藤有长短,瓜有大小。这样既从整体上显示了兴衰起伏,又使人有“全”与“动”的感觉。不少概述由于重点不突出,资料堆砌太多,微观有余,宏观不足,反而将“全”与“动”掩盖了,令人理不出头绪来。
二、概述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对一地或专业的影响,为正文作铺垫。背景材料,是事物发展演变、兴衰起伏的客观条件,也是对正文的前后关照呼应。社会安定与否,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后退,往往与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志书应概述好与本地和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和社会环?等背景材料。不少概述,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尤其是对政治气候,心有余悸,顾虑重重,不敢写政治运动,对“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冲破重重阻力取得的成绩,也写得不够,主要是怕讲错话,怕得罪领导,从而造成因果关系不清。那么,党的方针政策为什么不断调整,机构为什么不断撤并,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经济为什么大起大落等,就没有原因和根据了,当然,失误也就没有人负责了。这实际上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对资政、教化是不利的。所以要注意记述好经验教训。因为正文是述而不论,不能发议论,只有概述可以议论,总结利弊得失和展望。以记述改革而言,既要记述旧体制的弊端(它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成效,也要记改革开放后,实行双轨制所起的副作用,如通货膨胀等。此外,对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物价升降、商品等价交换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总述和有关专业志的概述中不可不记。
三、概述一地或一专业长短优劣之势。也就是说,要写地方特点、专业特色,只有对本地或本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扬长避短,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正确而科学的决策来。例如苏南的蚕桑业,本来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优势。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多地少,砍桑种粮,挤掉了蚕桑,从此一蹶不振。而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苏北的蚕桑业却兴旺发达起来,在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的扶持下,苏北的丝织业也很快发展起来。这对全省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优势变劣势,而劣势却发展成了优势。过去淮河江苏段常闹水灾,土匪横行,人民群众背井离乡,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淮河治好了,人民安居乐业了,淮河两岸由衰到盛,由乱到治,总述和水利志的概述能不记吗?江都的水利枢纽,解决了里下河地区的水害问题,今后还要南水北调,直送京津,这对苏北乃至华北都有极大影响,有关专业志的概述也非记不可。
四、对全省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可作鉴戒者,历史人物可激千秋之爱憎者等等,总述和有关专业志的概述非记不可。
五、评量得失,展示未来。总述和概述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待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使人们看到成绩的同时,看到挫折、失误和隐患,故要对本地区或本专业的发展,评论其失误和受挫原因,使当代和后世吸取其经验教训。现在一些志书,评量得失轻描淡写,或者不敢评,顾虑重重,羞羞答答。究其原因,大抵是一个怕字,写成绩左一条右一条,教训失误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存在问题更不敢写,怕得罪领导。其实用不着怕,我们是政府修志,对政府负责,因此要站在政府的高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某厅局、某部门的高度,要做到这一点,有难度,有阻力,这也是一些专业志概述达不到一定高度的原因。

概述的写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总述和概述是一种独特的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根据志书的内容,对所载各方面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概述的资料,除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外,必须突出主要线索,各项内容要围绕主线陈述,做到纵有规律、横有特点、面成网络、议成纲要,结构严谨,有理有据,是浓缩了一地或一个专业历史和现状的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应同时具有权威性、论理性、学术性、纪实性和文学性。因此,在编写概述的时候,应当注意:内容上要条理清晰地概括一地或一个专业之全貌;观点上要鲜明,既要详今略古,又要信息量大;文约事丰,寓议于叙,有立体感;形式上要有特色,篇幅上宜短不宜长。揭示规律,必有所议,但这种议应是画龙点睛式的,要恰到好处,要防止将总述和概述写成概论。一篇好的总述,就当宏观与微观并叙,以宏观为主;纵述与横叙结合,以纵述为主;古今资料并用,以今为主;正面与反面并叙,以正面为主。加之文字上的千锤百炼,文采诱人,雅俗共赏的总述和概述,就能令人爱不释手。有的总述和概述过于主观,如有一篇县志水利志的概述,以较大篇幅记述了治水和围湖造田,围滩造田。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几十年来的水利工程,是在什么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是否是最佳方案,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几乎一字没提,很难起到“资政”作用。据说这个县是换一个领导开一条河,围片湖滩造一块田,故老百姓戏称:“书记一动,水利重弄”。其次,它对围湖、围滩造田的危害一句不提,沾沾自喜地满足于围出了多少田。这是与水利法相抵触的,不允许的,中央有关部门有明文规定。因此,这个总述,应对“书记一动,水利重弄”和“围湖造田”的错误有所认识,以免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干这样的蠢事。
比较,是概述的一个重要笔法,方志体例特点导致志书中各部分之间,本地和外地之间都被封闭地进行记述。由于缺少参照系数,无法进行判断,使志书的资政作用大受影响。在总述和概述中进行比较分析,是解决这一毛病的办法,也是纠正过于“客观”的有效手段。地情的概述应寓于比较之中。离开比较,就看不出在全省、全国所占地位、贡献和作用,有些什么长短优劣之势。只把地情客观地重复一遍,意义是很有限的。
过于主观,太不客观,这是概述撰写的明显不足。试读以下几段文字:
今日城乡人们,吃的开始讲营养,穿的讲新装,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手表、单车、收录机、缝纫机已成为普通家庭用品,不少家庭用上了电扇、电饭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
××人民如今到处喜气洋洋,个个心情舒畅。
就凭这种气质,××的深山峡,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梯田台地,波光粼粼的水库坝塘,飞车走马的公路桥梁。机声隆隆的电站厂矿。
事实上,这种概括性描述,反映的只是极个别典型情况,因为这个地方还是老区,还有不少群众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个县的困难也不少,一个突出问题是用粮水平低,人均粮食只有297斤,“每炼一吨硫磺排放的废气能使8分土地丧失生机,变成焦土。99.8%的人为氟污染所害”。哪有如此般的诗情画意呢?
现在概述有五种模式。
一、分志浓缩式。这是市志、县志总述的常见模式。它将各分志内容大体归纳为几块,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状况、文教科技、经验教训和议论等,每一块浓缩成一段,归并成一篇概述。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写,虽然全志的轮廓出来了,但平淡无奇,不易写出地方和专业特点。
二、特点勾勒式。现在为止,只有市、县志中见到这种模式。它的结构和写法是,抓住本地区的突出特点,列出醒目的标题,然后分节夹叙夹议地评论叙述。如《江阴市志》列了六个标题:延陵古邑、江海门户、鱼米之乡、工商名区、义勇之邦、人文渊薮。《徐州市志》的总述,是以徐州五大特点:历史文化名城、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枢纽、江苏煤都华东火电基地、商品粮和多种农副产品基地、兵家必争之地来展开记述的。这种模式,优点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难忘,缺点是难免挂一漏万,如果特点抓得不准,或许不被当地干部群众所接受,容易造成争议或非议。
三、史纲式。省志专业志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按历史时期分成若干时期,分段记述,如江苏省财政志,分为古代、清代、民国、建国后、总结、议论六段。档案志分古代、民国、建国后三段。分段不设标题。这种概述的记述方法是夹叙夹议,有的在最后多发一些议论。
四、史论式。主要在省志专业志中采用,与史纲式不同之处是议论更多一些,带有评论色彩。如首届修志中江苏省的检察志、审判志、司法志、都采用这种模式。因为这些专业志,在概述中记述具体事实不合适,因此采取分时期,少摆事实,多发议论的做法。
五、史略式。它把总述、大事记合二为一,是一种创新。采用这种模式,除了理论水平、文字功底外,必须掌握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字资料,并有驾驭这些资料的能力。如江苏省《淮阴市志》的史略有10万字,它兼备概述、大事记的功能,又可避免概述、大事记的不足,具有很明显的优点。但由于要求高,难度大,一般人不敢轻易作此尝试。
无论哪一种模式的总述,都有对经验教训、利弊得失的议论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议论,是代表政府发议论,不是站在部门位置上的议论,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否则,议论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议论可以在概述兴衰起伏时发,可以在提到本地、本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时发,也可以在提到上下左右关系时发,也可相对集中在最后一部分发。最不易写好的是展望。展望应当是实实在在,通过努力,有条件有可能实现的东西。这就要求写概述的人,对一地和一业的现状有十分的了解,对本地和本专业的未来充满雄心壮志。这对一味追求高位,走马灯式的官员来说,是无遐顾及未来事业,拿不出展望来的,那么,就只好劳驾修志同仁了。总之,展望要使人有奋斗目标,努力方向,鼓舞士气,令人精神振奋。展望不好,只会令人抱撼和泄气。
但是,章概述和节的无题小序,一般是不能展望的,这是它们与总述和分志概述的最本质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