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读分享之《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

 微他博 2021-08-06


图片
图片
本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整本书的核心观点:人类的大脑作用不是用于思考的,而是让你避免思考。认知心理研究表明:虽然我们生来具备好奇心、对探索未解之谜的充满兴趣,但是我们并不是天生的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本书一共九章,我将在下文阐述出阅读本书后,对九章内容的感悟。

Chapter1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认知学家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是用来避免思考的。大对数情况下人类解决问题并非通过思考,而是通过经验,即记忆,人类之前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显然有更好的表现。以人类走路为例,这并非思考的结果,而是记忆后的本能反应,我们从未在路上时思考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人类开车时遇突发情况本能刹车,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思考时间。有人说我从未遇见,又哪里来的记忆?这话是不对的,因为在你心里,早就“料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解决方法早就刻在自己脑子里了!
请大家回忆九九乘法表,相信大家看一眼就知道结果,这是记忆的结果。可部分学生也可以瞬间知道:1111=121,1212=144,1313=169,因为了,从需要思考得出答案,到通过记忆得出答案,而后者显然优势多多。
大脑被大多数人类比为计算机,认为大脑的计算能力远胜于电脑,事实虽是如此,但并非就可以认为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与计算的!人类喜欢解决问题,但是人类从本性上抵触解决还未解决的事情。有人会说:“我就是喜欢新鲜事物,探索未知的东西,解决遇见的难题,这令我很愉悦!”实际上,你并非解决了难题,而是你通过学习,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学习的难易程度必须满足于你的学习能力之内,进而通过技能的掌握,你获得了“满足感”,促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否则,面对过于困难的事物,你将倾向于直接放弃!此言论不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者对新生事物的解决能力与探索热情,是不容亵渎的!

学生天然存在好奇心,却很脆弱,稍微的打击便会消失殆尽。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乐趣自然厌学,满足学生的“满足与自豪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第一步。那么解决方法如下:

1.学生学习困难,所学知识难易程度不合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学习慢者一定要耐心,安排学习简单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学习乐趣,对学习快者,安排奥数等重难点知识,以防止其认为学习就是如此,失去对知识的探索乐趣。

2.学生已经学会知识,但需要长时间思考。多多练习,熟能生巧。但练习要以学生的抵触底线为准,避免学生反感学习,练习至学生自我感觉解决试题思路良好为止。

Chapter2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标准化考试,比如:中考和高考,强调客观事实的重要性,即是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在这些事实性基础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想象力必知识性更重要,不能只死记硬背。在存储了相应足够的背景知识后,它能提供后续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词汇,填补空白的逻辑,合并要点,增加记忆空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加以更好的掌握
可是,我们似乎一直低估了记忆的作用,太过注重思考。而事实上,思考是依赖于记忆实现的。因而,看起来比较高级的思考,是必须要以记忆作为基础的,死记硬背一直被认为是很愚蠢的行为,可是,所谓的理解,其实也是个记忆的过程,只不过以理解的方式来记忆,你会记得更牢固,更容易通过某些线索回忆起相应的知识。

Chapter3 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根据认知原理,人的大脑的记忆空间或者工作空间只有9个模块。所以人的记忆空间的有限的。人对带感情和故事性的事物可以记忆的更牢固,学生能记住他们所思考的事物,这也强调了在正确时间思考正确内容的重要性。(1)大脑运作原理:作者告诉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比如备考四六级、高考或考研,我们首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理性思考”,而是花时间记忆,这也正是大脑工作的特点:依赖记忆的“自动驾驶”模式。在集中注意力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忆工序。(2)记忆机制:感知记忆:外部信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模糊的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大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其中还存在过滤机制,遗忘不重要的信息,重要的信息会直接进入下面一个环节;长期记忆:我们大脑所存储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海量的信息需要依托长期记忆,在需要时及时调用,因而节省工作记忆。高三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要灵活运用知识点,一味地题海战术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反而让大脑处于高度疲倦的状态。(3)长期记忆信息的特征: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信息重复执行记忆机制过程的信息记忆的过程中伴随思考建立故事架构,利用心理学优势对信息建立故事架构。

Chapter4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新旧知识进行重组进入工作记忆,前提是需要调出旧知识,这时候脑子容易出现卡机。并且抽象知识是深层知识,具体知识是表面知识(1)抽象概念难以记忆原因:抽象概念一般多是未知领域,需要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提取相应的知识点和选择知识的途径;(2)掌握深层知识:面对陌生的知识点,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证;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的期望;3.反复练习方法论接受深层知识的前提就是:反复练习。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充分的练习,他是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门知识或者一种技能。比如快乐大本营曾经爆料的张艺兴在练歌房练习10000小时、易烊千玺在练功房练习街舞十几年,想要在某个领域出色,就必须贯彻陈铭老师的那句话:“打好辩论的第一步:先看见凌晨点半的太阳。”只有不断磨合知识技能,再能让他们实现在大脑里自动运转。

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连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都不能掌握,就比如数学连基本的公式都记不住,做题又怎么可能出来呢?更别说又快又准确的解题了。一个语文不好的人,数学也很难好的起来,因为学习数学不单单只是计算而已,至少对于概念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的,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很多极端的例子,优秀的人各个学科都优秀,学习差的人,一个地方没做好,它的影响往往不只在那一处。

知识迁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聪明的人一般而言也比较善于知识迁移,能够看问题看到本质,而不是仅仅只看到表象。那么,知识迁移该如何锻炼呢?

这是以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理解为前提才能做到的,首先,你要明白我们是如何理解事物的,当我们听到或读到某段话时,我们会利用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所以,你对某个知识的相关信息储备量要足够多,并且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它的本质。而不是单单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

Chapter5 题海战术有用吗?

记忆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学会压缩所需记忆的知识。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练习变得自动化,而且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练习。

我们都知道数学考试的题型是很有限的,而它们衍生出来的题目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如果只是傻傻的刷题,是会被“题海”淹死而又毫无收获的,如果你没有去对各种题型进行总结,归纳的话。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发现你做某个类型的题目经常出错,那么你就可以专门在习题,试卷上把类似的题目全部找出来,然后做一遍,看看是哪里有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就去请教老师,同学,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之后,再去找几题来检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没问题了。
碰到问题的时候,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就能慢慢地减少那些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错误了。其实,刷题,记公式就是为了当我们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的时候,能够把大部分的思考转化为自动的过程,比如小学学数学的时候,我们都被强迫被乘法口诀,当然,开始被的时候都很痛苦,可是背熟之后,却是受益终身的,因为以后笔算比较复杂的乘法时,乘法口诀简化了一些最基本的过程,比如:43×56,首先算6×3的时候,大脑自动化的就告诉我们是18,根本无需思考。
还有我们计算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们记住了求根公式,就可以按照公式快速计算出结果,毕竟,你总不能在考试的时候把求根公式再推一遍吧。这些自动化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功劳,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切太过自然了,我们都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视了记忆的巨大作用。另一个我们早就烂熟的观点是——熟能生巧,我更喜欢用刻意练习来代替。
为什么熟能生巧呢?
分散练习使得记忆更加长久。持续的练习一项技能确实很无聊,最好能有点变化,解决问题也是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要赶紧换方向了。分散练习也能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运用知识,而运用的过程中又加深了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Chapter6 让学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和学者在智能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唯一的差别是学者会专研深层知识。比如:初中生只需要了解“How are you?”的意思和回答,不需要去了解和研究为什么此处用“are you”而不是“is you”。这都源于学者会进行深入思考。这就需要学生先把基础知识记忆和练习到自动化,再把抽象概念肢解和分步理解。因为低层次的过程,通过不断练习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以我们才能给高层次的过程留下足够的大脑空间。例如:对于足球运动员,低层次的踢球的角度和速度应该是个自动化的过程,这样才能给高层次的战术策略提供大脑空间。

Chapter7 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风格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有视觉听觉运动知觉型的学习者他们存在线性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差异而老师的风格不可能适应学生每个人的风格当学生的风格和老师的风格出现差异时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吃力的状况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认知风格,因材施教。但是实际上,这在操作和可行度都不太现实。不过教师可以去尽可能适应大部分人的风格。

Chapter8 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

智商高的学生,老师会不自觉的就会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特殊的对待,老师都是喜欢聪明的学生的嘛。而那些听说自己IQ高的学生,也相信这是事实,所以对自己更有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或许是如果考试成绩差的话,与他们聪明的身份不匹配,而且努力之后的优越感,又会促使他们更努力的学习来保持这种优越感,他们更愿意去解决难题,因为别人做不出的题目,他们能解决,这令他们感觉更好,而成绩的优秀也让老师们更加坚信他们确实比别人聪明,也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在这些学生身上,于是,正向循环便促使他们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慢热型”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学习吃力。习惯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但是学习迟缓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个笨蛋。唯一能让智能改变的方法就是努力,努力是让自己变得聪明的唯一途径,而且通过努力而成功的人,更让人敬佩和尊重。因为在落后了要赶上,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期间他们必须要相信自己,这锻炼了自信心。也让他们坚定相信努力值得,人间值得。虽然极少部分人不用特别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但是他们很少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真诚的赞扬,这种公信力是“慢热型学生”的独享优势。

Chapter9 那么教师呢?

教师和学生没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已经把基础知识练习到了自动化的地步。认知技能和教学技能,都可以通过练习来得以提高。教师的背景知识、工作记忆和脑部活动都来自于周围环境。在环境的逼迫下,教师不断调取旧知识,把它们运用到场景当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另外,也需要我们不断获取新知识,来增加存储。

图片

策划:余彪 牟银勇  罗晓琴  张青  陈杰  曾成

编辑审稿:牟银勇

作者:李雨倩 

重庆双福育才中学初2022级

声明:除原创内容和特别说明以外,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