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饺子

 郭丽萍 2021-08-06

今天是周末,稍微有点闲空。而且发现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想想,好久没有包饺子了,包点饺子,暖呼呼的,适合这个时节。

        忙到10:30,开始和面,拌馅儿,在小小的厨房里忙碌着。突然想起小时候包饺子。

        小时候的包饺子是很有仪式感的。那个时候各家各户的条件都一般,砍点肉(买点肉的意思,抚宁方言)包上一顿大蒸饺,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呢!平时都是白薯白菜当家的主食主菜的岁月,而且即使到了冬月父母那样的壮劳力也需要去田间劳作根本不得休息,所以,在寒冷的冬日能够吃上一顿热乎乎的大蒸饺,是一件美极的事。于是乎,冬日里包饺子就成了一件很郑重的事情,吃饺子则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记得那个时候的冬天都是很冷很冷的,外地(农村三间房的堂屋)里的水缸冻了冰溜子,屋角的白菜也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冰甲。包饺子的日子似乎都是阳光明媚的。母亲总是在早上就把白菜剥净洗好,放在灶台上控水。父亲则在早饭后去小卖部砍肉(买肉),抑或到院子里拿几根大葱。父亲回来的时候,堂屋里就响起“当当”的剁肉声和“刷刷”的切菜声(有的时候也只有切菜声)。剁好的肉馅是要用油、盐、面酱、葱花喂上个把小时的——这是奶奶的规矩,据说这样包出来的饺子入味儿。然后再用温水和面。醒面的时候,母亲会把白菜馅儿也剁好,把中午吃的酸菜也切好,厚墩墩圆圆的菜板上跳跃着白菜的清香,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光中有灰尘在跳舞。父亲则会是在劳作两个小时后回家,抱柴火,给母亲打好下手,似乎蒸饺子用的柴火与平常也是不一样的,平常烧的是树叶等,蒸饺子最起码也是要烧玉米秸秆的,甚或是树枝。大约11:00的时候,包饺子正式开始。一大盆的闪着光泽的白菜猪肉馅儿(白菜大概得占五分之三),一大团白白胖胖的面,都被端到了屋里。炕上铺一个干净的花布,老榆木面板就放在上面,奶奶盘腿坐在炕里,洗好了手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妈揉面,揪纪子,我和弟弟妹妹抢着揉纪子,爸擀皮(我真奇怪,那个时候那个年龄的男人是很少下厨的。可见父母的感情),奶奶负责包。奶奶是一个很讲规矩的人,纪子要揪的不大不小匀乎的,皮要擀的薄而有劲儿呢!幸亏父母都是心灵手巧的人,能够符合老太太的要求。当然,包出来的饺子要“推花”的,这样才好看;馅儿要尽量装的多一些,还不能漏了,这样蒸出来的饺子才水灵好吃。妈在揪好纪子后也和奶奶一起包饺子记忆中奶奶包的饺子是弧度大的弯弯推花蒸饺,妈包的则是弧度稍微小一点的推花蒸饺(后来在某大饭店看见一种“柳叶蒸饺”,好奇之下点了一屉,端上来后才发现就是奶奶和妈妈包的那种大饺子)。阳光透过木窗户上干净的玻璃照进来,暖暖的,把我们的嬉闹声和父母奶奶讨论家事的说话声都度上了一层小麦黄,洁白屉布上的饺子围成圈,大圈套小圈,小圈辐射大圈,就像夏日里盛开的白薯花和九月里的金菊花。

        一家人用10多分钟就能够包出一大屉蒸饺(7口人的饭量)。然后就是堂屋的忙乎了,父亲烧火,母亲这锅蒸着饺子,那锅炖着酸菜。我们在奶奶的指挥下,收拾好面板、擀面杖,在逐渐蒸腾出的饺子香和酸菜香的水蒸气中忙着放桌子、拿碗筷,再小燕子一样排成一队,坐在四方桌的两侧,只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和酸菜上桌。开吃。

        如今,奶奶已经先走了20多年,父母也都已经年近7旬,我们姐弟四人也都是近中年。包饺子的主力由30年前的奶奶父母变成了我们,而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饺子成了家常便饭,不再那么有仪式感;饺子馅也由于各种“养生”知识的普及,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素淡。而我,依然在怀念30年前那种猪油白菜猪肉的大蒸饺,怀念那个时候包饺子的阳光,怀念饺子锅里蒸腾出来的水蒸气,更是在吃好吃的时候,常常想起奶奶。偶尔,我会让父母给我包饺子吃,就是想找找小时候的味道,也让父母仍旧以为他们在壮年。

        30年前仪式感的包饺子,永远在我的记忆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