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赢|“以孝升闻” ​:舜称帝事迹的儒家源流

 walix 2021-08-07

图片

编者按:2020年11月14日下午,在海南大学人文社科群楼A座615室“萌萌纪念馆”,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出土文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赢博士,做了题为《“以孝升闻”:舜称帝事迹的儒家源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南冥讲坛”第四十九讲。

“以孝升闻”

——舜称帝事迹的儒家源流

图片

通过比较先秦文本和出土文献,朱赢博士细致分析了舜是以“孝”升闻还是以“贤”升闻的古学公案。

首先,朱赢博士从“二十四孝”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孝感动天”的故事入手,描绘了元代的舜帝形象;然后溯流而上,解读了《尚书·尧典》与《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舜“以孝升闻”的相关记载,重点分析了舜父瞽叟的形象。继而,结合出土文献,朱赢博士从清人对《史记》的怀疑入手,分析了舜“以贤升闻”的问题线索及其家庭成员形象的变化。最后对比古今两种叙述的差异,提出自己对此“公案”的理解,整理总结了另一种叙述主线。

一、舜:古典传说的第⼀个孝子典型

朱赢博士通过《二十四孝·孝感动天》中描写舜的典型孝子形象来呈现民间主流对舜的故事的理解版本。而经史当中记载舜的孝子形象主要来自《尚书·尧典》与《史记·五帝本纪》。

二、以孝升闻:《尧典》

图片

《尚书·尧典》版本中,舜的生平按照“以孝升闻——四岳举荐——尧试⽤——尧嫁⼆⼥——尧禅让舜”的路线叙事。

在这条路线中,舜的家庭成员形象为⽗顽,母嚣,象傲,舜父瞽子的身份为庶⼈。舜作为一个非常卑微的庶人,他在恶劣的家庭环境当中,能够维持自身并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由此以孝的形象升闻而被举荐。瞽一般被解释为瞎子,但在尚书学的解释中,舜父其实不瞎,因他是非不分,奸邪不辨,故认为他有眼无珠。在尚书中,瞽不是生理的缺陷而是对德性的判断。

三、以孝升闻:《史记》


图片

《史记》版本的叙事路线为“以孝升闻——四岳举荐——尧使九男⼆⼥事舜——舜耕历⼭,三年成都——瞽瞍、象谋害——尧试舜五典百官——尧使舜摄政。”


在这条线路中,舜⽗是帝颛顼后⼈,是庶人,同时也是盲人。舜的家庭成员形象为谋害者,始终处心积虑的想要谋害舜,而舜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下仍坚持孝义。舜的生平在《史记》版本里更为丰富,“九男”事件在《孟子·万章篇》中也有出现;“舜耕历山”事件,在《墨子》、《呂氏春秋》、《孟子》中都提到,只是时间线索有分歧。


四、舜称帝事迹的另一种传说:以贤升闻

《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先秦的版本,对舜的事迹进行很大的扩充,其中《孟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汉代以后,人们对舜的认识大多从《史记》中得到的,但是清人对《史记》产生一些质疑:

1、质疑舜的庶人身份,他之所以会出现困苦境遇是因为他的母亲的离世。

2、质疑舜耕历山的时间,认为该事件是发生在舜早年时期而不是娶二女之后。

3、质疑焚廪、揜井事迹的真实性,认为即便真的发生此类恶劣事件,也不应该是在舜成为天下驸马后发生的。
结合上博简《子羔篇》与郭店简《唐虞之道》,我们可以追溯,在先秦时期,其实存在另外一个传说版本。
“舜耕历⼭——以贤德升闻——尧访舜/尧舜论道 ——尧举舜与童⼟——尧嫁⼆⼥——尧舜禅让”。在这条线路中,舜父的身份是贵族的后裔,且是一位乐官,其德性未知。舜的形象是一位贤人,具有治国的才能。

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右:郭店楚墓竹简

图片
图片

五、“正统”与“主流”


《尚书》和《史记》所确立的“以孝升闻”的正统版本中,孝子舜的形象,是一种儒家化的版本,或者是出于平民化的意图即素人平民也可以升闻获得好的政治地位和治国的政治化意图而演化出来的版本。


相反,以贤升闻的版本在当时更为主流。因为其不仅被出土文献所验证,而且内容更完齐,流传更广泛,认同度也更高。


六、两套传说系统的关键差异

                  贤人舜 VS 孝子舜
                  瞽瞍:官名 VS 人名
                  乐官后裔 VS 庶人出身
                  尧舜论道 VS 尧试用舜

七、思考传说系统的意义

其一,朱赢博士认为,通过考据,我们除了可以理解字句,章句之外,还可以厘清⼀些古代知识错误,如《五帝本纪》的舜耕历⼭事件以及《尚书》伪孔传对“瞽⼦”的解释。
其二,可以梳理传说系统的流变(圣⼈传说的儒家化演变;司马迁的材料选择倾向),辨析新材料的⽂本及思想源流,理解古典经史学说及思想价值的形成。

图片

整场讲座文献征引丰富、论证细密、精彩纷呈。在提问环节,来听讲座的师生积极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以孝升闻,孟子可能是一种倒退,过分强调个人心性和修养,通过对舜身边人的贬低凸显舜的德性,司马迁未必认同孟子,只是受主流潮流需要。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尧舜传说在现实政治里取向不一样,要从思想流派来看问题,个人倾向于尧舜确实发生非血缘关系的权利更迭。时代久远,从地下文献看,并不是记错了,是历史观不同。

2、窃负而逃而引申的孝和法的关系问题?

孟子这里只是一个思想方案,但不违背孝,无愧于心,孟子塑造的窃负而逃的舜的形象很坦荡,接受自己作为一个罪人,但是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晚唐五代,后周君主柴荣,作为继子继位,亲生父亲杀人,柴荣置若罔闻,被很多人认为正确的做法,君主的地位无法舍弃也不应舍弃。这不是是与非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的种姓问题。

图片

编辑:黄星、雷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