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笋子出林高过母

 金起点心理1 2021-08-07

      常言道:笋子出林高过母。  

  虽在乡村长大,也曾在竹林穿梭玩耍,却一直没有留意到这种自然现象。

       前不久,看到园林旁的告示:竹笋已喷洒农药,严禁采挖竹笋!

       想必这竹笋嫩嫩的,是春季盘中美味,就有人打起了竹笋的主意,管理者无奈,只有用苦办法来强行阻止采挖竹笋的行为。

        但我依然没有看见园中的竹笋在哪里。有一天路过园林,突然发现,园林外围冒出了一片竹笋。头尖尖的,全身黄黑色,毛乎乎的,像一枝巨型的毛笔,像一杆巨箭,笔直地指向天空。我那时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惊叹的:天哪!竹笋!

        最近一段日子很忙,也就忘了去关注竹笋的长势。

        今天,从园林旁经过,竹笋竟然钻上了天空。虽然黄黑的衣服还没褪下,但已经长出了竹节,颀长的个子超出了母亲半个头,看样子还没有停止长个的打算。

        恍然明白:笋子出林高过母,原来是真有其事,它不仅仅是人类用来鼓励下一代超过上一辈的话语。

由此产生联想:语言真是奇妙的东西。它把自然和人类社会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人类对自然声音的模拟,超越国界和种族,因为,连接的是同一的自然物种和自然现象。

人类语言的传情达意,阐释说理,很多借助于自然现象来譬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比如:来自自然的励志语言:梅花香自苦寒来!守得云开见日出。

来自自然的哲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来自自然的成语典故:峰回路转,水落石出,柳暗花明,花好月圆。

美好憧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由此看来,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应该像敬畏母亲一样敬畏自然,而不应该肆意践踏凌辱我们的自然母亲。

我们更应该以虔诚之心向自然学习,学习自然馈赠给人类不说话的无穷智慧。

现在再回过头来探讨“笋子出林高过母”的现象。

人们借这个现象寄予了对下一代的美好希望——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如果下一代表现平平,有人就不乐意,千方百计要下一代出人头地。最后,抱憾终身。

其实,就像我们历史以来的惯例一样:总是这一代瞧不起下一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忧心社会发展后继无人。结果呢,担心是多余的。

社会从没停下前进的脚步,仍然在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代人对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那为什么人们总是会慨叹一代不如一代呢?

究其原因是下一代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东西有别于上一代,上一代暂时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于是过早就发出了对下一代的评判:哎!一代不如一代。正如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的慨叹一样。

一个人和一代人都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评价。

人具有多个维度:智慧、品德、情绪、实践创新能力等等。

总有一个维度是这一代不具备而下一代普遍具备的。那从这一个方面看,他就是“高过母”的。

你看,作为母本的竹子,它独自生长着,不管竹笋这个孩子怎样生长,任由竹笋栉风沐雨,甚至遭到践踏和砍伐,让竹笋独立去应对其成长该经历的一切。

这样以后,竹笋成长起来了,而且绝大多数超过了其母亲。

再看看那些在竹子母亲荫蔽下的竹笋反而长势不如在缝隙里独自生长的。竹子母亲过多的关照压抑了竹笋的生长,竹子母亲在风雨中的左伏右倒,反而影响了竹笋独自向上,迎接阳光和风雨。

所以,要想“笋子出林高过母”,还得给笋子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机会,让笋子学会自己应对自然和人世的所有。

惟其如此,才会收获:“高过母”的修竹形成一片茂林,招徕清风流水,百鸟和鸣,烂漫山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