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古刹智化寺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建成于明正统九年(1444),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大太监王振的家庙。繁盛时占地约有2万平方米。

从纵向看:目前智化寺东西两路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保留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的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堂等主体建筑。

从横向看:智化门前是东西对称的钟楼和鼓楼;智化殿前是东西配殿— 大智殿和藏殿。在建筑结构形式上,除如来殿殿顶是庑殿顶外,其他都是典型的歇山式风格建筑。殿顶敷黑色琉璃瓦。
  

智化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系北京市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寺庙,虽不及当年的规模,但南北进深也有278.8米,东西最宽处为44.5米,占地方圆约1万余平方米。智化寺低于路面约1米,山门规制质朴,看似寻常小庙,但山门门额上“敕赐智化寺”几个大字和山门旁镶嵌在墙上的国务院1961年3月4日所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却彰显出智化寺独特的、非同一般的价值。


智化寺与常见寺庙的不同之处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大的殿堂,仅建塔藏舍利,用来表示法的存在。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四周再围以僧房,这便是寺庙最初的塔庙结构。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建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为以殿堂为主:沿中轴线层层递进的纵轴式布局。

智化寺平面示意图



虽然智化寺自山门、钟楼、鼓楼历智化门、大智殿、藏殿迄于智化殿,为数适七,但是和通常的“伽蓝七堂”的规制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智化寺的规制中缺少法堂、藏经楼这两个重要的职能建筑。这是由于智化寺是大太监王振的家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寺庙。因此不能以伽蓝七堂的说法概述之。

英宗的“先生”— 王振

明·宣德十年(1435),宣宗驾崩,英宗朱祁镇继位。宦官王振因自英宗幼年便侍奉其左右而得掌司礼监,把持朝政。

王振,蔚州(时属山西大同,今河北蔚县)人。早年入宫,受到成祖永乐帝的眷爱,得以读书识字。仁宗皇帝还是太子时,复念他小心敬慎,委以心腹之任;登基后,更加重用。宣宗皇帝因为王振久在侍从,眷顾有加。临死之际,令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九岁的太子朱祁镇(日后的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1427 - 1464)


王振像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瓦刺入侵,王振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怂恿英宗到抗击瓦刺的前线亲征。由于仓促上阵、轻敌和指挥乏术,英宗被生俘,明军覆没过半,王振亦被杀,史称“土木之变”。明廷由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时隔一年之后,即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瓦刺放回。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辟,追念旧事,于智化寺西北角为王振立“旌忠祠”,并塑像纪念。 

山门上汉白玉横匾为明英宗朱祁镇御笔:“敕赐智化寺”


由于王振朝夕陪伴在左右,英宗对他产生很深的感情,称之为“先生”。即位后,就把他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公候熏戚们见皇上尚且如此优待王振,更呼其为“翁父”。

敕赐智化寺

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崩。“三杨”中的杨荣已先卒,杨士奇则因其子杀人入狱而坚卧不出,只有杨溥在朝但年老势孤。王振无所顾忌,越发飞扬跋扈起来。自此,明仁宗、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刚刚露出曙光,便转入到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


据《明史》记载,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曾置铁牌与宫门,高3尺,上铸:“内官不得干预朝政,预者斩”。王振命人摘去铁牌。随后,他在京城为自己建造了一所豪华的宅第,并于宅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智化寺的建筑时间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建成后,王振报告给英宗,英宗赐名“智化禅寺”。今山门上方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仍存。

智化寺的建筑

山门
山门是进出寺院的大门。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所以将寺院的门称之为“山门”。山门现已成为专用名词,即使修建于平原的寺院大门也成为山门。


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每院都开有一门,并排为三。中间正门前有一字形砖砌照壁,现已无存。由于东西两路院落已经无存,为恢复旧制,近年重修时,在正门两侧个开辟一座随墙门,形成三门。

智化门
智化寺的智化门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里面原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陀;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目前这些神像、佛座早已损毁。此殿现陈列智化寺历史沿革展。

20世纪30年代的智化门

 
智化门名曰“门”,实际上是一座面阔三楹、进深五檩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檐下置三踩单昂斗栱。

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两碑的造型和镌刻都比较精细。特异之处是龟尾和龟身之间镂空,足见雕造的细致生动。这种形制在其他地方非常少见。

驮载石碑的龟趺(资料)在龟尾和龟身之间镂空,这种形制在其他地方非常少见。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智化寺的第一进庭院,小巧精致,东西对称而立于智化门前。钟楼与鼓楼的外形基本相同,长宽均为7.5米,高10米。两楼均为上下两层,下层甃(音咒 zhòu  用砖砌)以砖壁;上层为木质障日板壁。

 

钟楼


鼓楼

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之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看上去好像一个柱子上并列了两具坐斗。因为钟鼓楼的体量都不大,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角科昂栱的承载力,又不至于多设一个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钟楼角科坐斗(资料)


 明清时代增大角科的做法,今已不多见,仅皇城、西华门和神武门的角科有所用。据记载,崇文门和护国寺也曾有同样的处理方式,只是早已随着它们的本体建筑的拆除而消失殆尽了。

智化寺本有三口大钟。钟楼内这口大钟是时间最早、铭文最多、工艺最精美的一口。钟身上部为双头蒲牢钟钮,肩部饰一圈莲瓣,每枚莲瓣上又铸有梵文真言;中部铸有梵文无量寿佛经咒等二十余部;下有八卦图饰,以定方位,工艺精湛。

在钟身万岁牌上铸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 大明正统九年九月制”铭文。由此看来,这口钟在智化寺建寺初期便已存在了。

 智化寺大钟 


智化寺铜钟的双头蒲牢钟钮

   

 “沥粉贴金”龙纹大鼓(现藏于智化殿内)   复制鼓,规格小于原物


智化寺的明代大鼓高1.45米,鼓面用牛皮制成,直径1.07米,最大周长4.3米。鼓身上盘有一圈金龙。图案以“二龙戏珠”为单位,共有四组,加上鼓面分别绘有一组“二龙戏珠”图案,整个大鼓共有12条金龙,寓意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明代大鼓并不少见,但鼓身上绘有金龙的鼓在国内非敕赐寺院中极为少见,在北京地区更是凤毛麟角,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智化殿
穿过智化门,是智化寺的第二进院落,也是智化寺现存规模最大的院子,方正规整。飞檐溢彩,别有一番情趣。
 

智化殿相当于一般寺院里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和两山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坐像,惜现已移往他处。


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体量较小。三世佛后扇面墙上,装有一幅名曰“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的精美壁画。

智化殿内壁画,中央为地藏菩萨,左右分别为道明和尚、闵长者和冥府十王。

  
大智殿
大智殿,坐东朝西,是智化殿的东配殿。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骑犼(音吼hoǔ),文殊骑狮,普贤骑六牙白象(现已无存)。现辟为北京文博交流馆专题展厅,定期推出不同的展览内容。

藏殿
藏殿坐西朝东,是智化殿的西配殿,与大智殿相对。藏殿之结构、形制与大智殿基本相同。 

殿内因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在这里是容纳收藏之意。这座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含义深奥。

如来殿、万佛阁


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是同一建筑的上下异称,是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一层如来殿供奉如来佛,而大梵天、帝释天则作为胁侍。二层万佛阁内则供奉三身佛。
 
 如来殿内供奉如来佛、大梵天和帝释天。

明代经橱


此外,这两层建筑内壁遍布佛龛,内供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名万佛阁。殿内还立有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颁赐经书的藏经碑和经橱。上下两层均金砖墁地。

大悲堂
位于智化寺内第四进院子的大悲堂又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质须弥座,供木质千手观音坐像。此殿系配房被明英宗命为“旌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侧为方丈院,现已无存。

智化寺的黑色琉璃瓦


智化寺从山门、钟鼓楼,到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大悲堂,所有殿堂的屋顶全部铺装黑色琉璃瓦。中国古代的建筑规制十分严谨,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性质和材料。

人们往往根据建筑的规制等级,可以判断出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即已开始使用琉璃瓦这种建筑构件。明代各色琉璃瓦中,黑色品级虽次于黄、绿两色,然而黑色与玉翠绿色的琉璃瓦,都只有官窑才能烧造。


由于智化寺的主体建筑均为木结构,因木材忌火,而按五行之说,黑色属水,水能灭火,取镇火之意。

在佛教意义上,黑瓦覆顶还有一层意义: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喻地、水、火、风四大。因此,黑色在佛教中是象征大风的颜色,而风大又象征无边的法力。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黑色琉璃瓦顶,正好与“智化寺”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服恶魔,后者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

藻井的遗憾
藻井,是智化寺建筑精彩辉煌的亮点之一。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藻井”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绘图案彩纹,即藻文,故称“藻井”。

藻井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顶,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菱角、荷花或荷叶。古人迷信,认为水草可以压火。《风云通》云:“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中国古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所以用藻井装饰。

  

万佛阁藻井 


         
藏殿藻井

智化寺原有三具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和万佛阁三组建筑内部。藏殿藻井下方上圆,构图上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万佛阁和智化殿的藻井均系八斗式,平面方形,四角以枝条区划呈八角形,再置方格两重,相互套合成内八角。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栱科,空档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绕垂首,俯视向下。整个结构美轮美奂。
万佛阁藻井资料图

遗憾的是,1930年夏秋之际,这两具精美的藻井被盗卖于美国:万佛阁藻井如今收藏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 - 阿特金斯博物馆;而智化殿藻井则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内。
藏殿转轮藏
藏殿内转轮藏顶部有莲瓣数层,上坐一尊圆雕毗卢遮那佛。面东而坐,面貌丰满秀丽,衣纹洗练流动。

转轮藏顶所置毗卢佛及曼荼罗藻井


由于高高在上,几乎隐藏进藏殿的藻井内,因此不易被人察觉。幽然悠然,宗教的神秘色彩极为浓重。 
藏殿内的转轮藏,实际是一个木制藏经橱。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具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是木构八角形,下设汉白玉须弥座。藏橱上的浮雕极其精美。

北京现存三幅转轮藏,一副在智化寺藏殿;另两幅分别在雍和宫和颐和园,且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的要晚了好几百年。

转轮藏顶檐大鹏金翅鸟及龙女


转轮藏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橱柜。佛教取法轮常转,自强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 

中部为藏经柜,是转轮藏的主体部分,金丝楠木质地,抽屉式经橱,共八个面,每面横9排竖5列共45个抽屉。每个抽屉的外立面上浮雕一尊佛像,并按千字文的顺序排列,以便于所藏佛经的检索。


转轮藏有很多小匣子,里面放着经书,上面有千字文作为序号。一共有5行*9列*8面=360个抽屉,相当于每天都读一本书。


 
转轮藏的顶部装饰莲瓣数层,莲瓣饱满,雕琢精美,以金线勾画,极为奢华,其上端坐一尊圆雕毗卢佛。

可以聆听的活化石 — 佛教音乐

智化寺不仅以恢弘的建筑和藏经著称于世,而且保留了古老的乐谱、乐器、乐曲,在我国佛教界、音乐节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值得庆幸的是,古老的乐曲由寺内僧人代代相传,直至今天没有停顿。
 

智化寺的艺僧们正在演奏佛教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与王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为笃信佛教并执掌司礼监的宦官,王振不会让智化寺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是缺少演奏队伍。很可能是皇帝主动赐给他乐谱,也有可能是他向英宗的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于是得以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苑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 智化寺内。

建寺之初,即正统九年(1444)左右就传入智化寺的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其中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十五年(1417)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从智化寺音乐自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的那一天起,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传授,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防范音乐的外泄,故保留着原有的历史风貌,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结 束 语
每当我们徜徉在智化寺的殿宇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追溯它几度荣衰的的历史,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工艺,礼拜精湛超群的造像,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瞻仰历朝历代的佛经,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翻飞,任沧桑优雅的古乐从心灵拂过,才能获得对智化寺最丰满的感受,才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得寻觅的情怀。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