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古典时代设置星标,关注不迷路 如果说天才的定义就是打破常规,那么梵高的意义就在于他不仅仅在生活上表现出特立独行的性格,更在绘画方面展示出卓尔不群的才华。和大多数天才一样,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梵高的不幸好像是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悲剧的叠加,特别是他逝世后的荣耀,让人们对他的惋惜像他业已代表的高度一样深远。但是,梵高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被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这是后人对一位艺术家,所能表现出的最慷慨,也是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梵高的作品即便是现在的非专业人士看来,依然晦涩难懂。这主要是人们对绘画艺术的宗旨演变缺乏了解,习惯性的以传统、固有的观念去寻找自己想象中的美。事实上,欣赏艺术品,特别是欣赏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秘诀在于发现。作为近代绘画的开端,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绘画更多的是在室内,按照对象的本色写实,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绘画理论的发展,传统个体的再现在诸如照相等产品或行业面前面临挑战,印象派画家便走到户外,对色彩和观察方式进行了革新,如莫奈的《印象 · 日出》;后印象派虽然继承了印象派的光色成就,但彻底脱离写实的风格,更强调作者本人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如梵高的《星夜》。此时,谁画了什么是次要的,作品是谁画的变得更加重要。这种全新的绘画观念,促使人们将后印象派作为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至于后期以亨利 · 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等诸多绘画流派,都是这一观念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从这个角度去了解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大众应该明白,时人之所以不理解梵高,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在方向上全新的,在高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世人之所以不理解梵高的作品,是因为世人还不够了解梵高本人。 《星夜》,1889年 说到当时对梵高最了解的人,恐怕没有比他的弟弟提奥更合适的人选。提奥在梵高在世时长期坚定、无私的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持,在梵高过世后,对这位胞兄作品小心翼翼的珍藏。 “亲爱的提奥,如果我的画都卖不出去,那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但总有一天,这些画会比我买得起的颜料更有价值,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封预言般感人的信件,是文森特 · 梵高于1888 年10 月24 日寄给他的弟弟提奥的。而今天面对这封信件,我们可以故意带着无伤大雅的私心说,幸好当年文森特 · 梵高的画没有卖出去,因为如果提奥把他的作品都卖掉,流散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那今天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就不会存在了。这个闻名遐迩的梵高画作收藏地,世间独一无二,事实上是商人提奥“库存”而来的。 提奥 · 梵高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他饱受折磨的兄长未卖出去的作品。作为遗产,这些作品先是传给了他的遗孀约翰娜,之后又传给他的儿子文森特 · 威廉。文森特 · 威廉直到1962 年决定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梵高博物馆,又于1973 年6 月2 日与荷兰女王朱利亚娜一起参加博物馆的剪彩落成仪式。博物馆由建筑家格里特 · 李特维尔德进行设计,预计每年容纳六万人。这个估计过于保守了。1997 年参观者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百万人,场地的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博物馆进行了扩建。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了一个新的椭圆状展馆,馆顶由玻璃与钛制成,具有未来主义风格。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参观者们如今可以轻松自在地大饱眼福,在梵高用色彩构成的仍跃动着鲜活生命力的画作面前悠然地好好欣赏。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鲜蓝色背景下的《盛开的杏花》这幅大名鼎鼎的画作前,这幅画是梵高为数不多的可以确认是在愉快心情下创作的作品。1890 年1 月31 日提奥写信告诉他的兄长他已经成为父亲的消息,并且为那个孩子起名为文森特 · 威廉。梵高为他侄子的出生高兴不已,几个月后他把这份喜悦倾注到画布上。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写信给他的弟弟说:“一两天前我开始画这幅画,想把它放到你们已为人父人母的卧室里,广袤的蓝色天空与硕大的杏花枝形成对比……我画得很从容,笔触非常坚定。” 《盛开的杏花》,1890年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梵高的这番描述。这些盛开的杏花就像生命的一曲赞歌,为随之而来的春天歌唱。提奥高兴地接受了兄长的这份礼物,但没有把它放在卧室里,而是挂到客厅的钢琴上方。1890 年5 月,文森特 · 梵高途经巴黎,看到了客厅里的这幅画。当时的他饱受绝望的折磨,而这种绝望也最终让他走向死亡。那些花儿,那个湛蓝的天空,以及那份祥和的宁静,让他暂时忘却了苦恼。他想再画几幅这样的画,但是已经画不出来了。“亲爱的提奥,在画这些杏花枝的时候我已经病了。要是我能够继续画下去,你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的花儿。现在再也没有花儿了,我没有那个福气。” 本文由《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一书书评《 本文由《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一书书评《梵高,请原谅我们的自私》(作者:古亦新)及该书前言(作者:马可·卡尔米纳蒂)综合。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世界名人轶闻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