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够辨析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并熟知其作用 2.拓展了解补充的八种修辞手法,感知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3课时 第一课时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1. 比喻就是打比方,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 例如:在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叶子”是本体,“舞女的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1. 比喻的作用。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3. 比喻的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例如: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一类的喻词。 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富裕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例如: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3.比拟的修辞效果 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把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三、排比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或者段落排列在一起,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例如: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儿趟跑捉几巨迷藏。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 排比的修辞效果 排比可以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对偶1. (语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 ①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或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 对偶的修辞效果。从形式上看: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韵美;从内容上看: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五、夸张1.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修辞手法。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秋浦歌》、《夜宿山寺》等,有些成语也包含夸张的意思:挥汗如雨、惊天动地、千钧一发。文章中夸张的句子更多,例如: ①我从乡下跑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②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 2. 运用夸张的目的。 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六、反复1.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着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 2.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间隔。例如: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 例如: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②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七、设问1.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①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②这个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2.作用 除了引起注意外,还有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八、反问1.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似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如:你们怎么能不做笔记呢? 2. 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及其作
除了上述八种修辞手法之外,我们还要拓展一下,补充八种,这些都会在阅读中碰到,体会其表达效果,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如:顶针、回环、互文、对比、通感,衬托、借代,双关。 1. 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其上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可用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如:①读点鲁迅②红领巾在街上跑③我买了台“康佳”④大胡子在吼叫着。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简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2.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做衬托。运用衬托的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就是俗话说的“好花还要绿叶称”。正称:桃核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他年纪小,器量可不小。 3. 对比 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运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两体对比: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来给人民当牛马。一体两面对比: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者的坟墓。 4. 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加活泼、新奇。如: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5. 双关 利用语音或者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话中有话”。作用是:使语言幽默,生动活泼,增强表现力。谐音双关:冬天穿裙子——美丽动人,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语义双关: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理发店广告);语法双关:有些歧义句,却成就了另一种魅力;情景双关:君子动口不动手。 6. 顶真 有的写作顶针,又叫蝉联、联珠。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如: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灌田,灌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梁斌《红旗谱》) 7. 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辞格叫做回环。如: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鲁迅《故乡》) 8. 互文 指的是两个短语或句子中,语义必须互相补充、互相拼合,才构成完整的意义,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古诗词中大量应用,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些人最喜欢的就是张家长李家短…… |
|
来自: 理想192qoteiwo > 《语文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