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漫谈(五)会意字(上)

 流水春风的小馆 2021-08-11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会意字。这里说的“会意”,和“象形”一样,都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方法”。我们说“象形”就是——我要写“”这个字,我就把马画出来;我要写“”这个字,我就把车画出来。

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更多要表达的意思没法画出来。比如“家庭”的“”,有人有房有门有窗,还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你怎么画出来?

那古人就想办法了。想来想去,最后大家约定用“一个房子,里面加上“一头猪”,用这个来表示“”。

 123

  

图-家(甲骨2-金文3-小篆-隶书2-楷书)

注:“宝盖头”就是房子的象形。甲骨文还有两头猪的。金文1/2的猪画得太像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肯定需要房子来遮风避雨,这个没的说。但房子里只有“”呢?

我们猜想大概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吧,而肉又是3000年前人们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而要吃上肉呢,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在家里养猪。所以猪很重要。同时我们也知道,猪一般都是圈养的——也就是造个猪圈,把猪圈到里面来养。这也是3000年前老百姓定居下来、生活安稳的一个重要标志吧。有猪,说明有一个安稳的家了。大家有机会到农村看看,好多老院子里都有猪圈。

我们再看“”这个字,它是用“房子”和“猪”这2个象形字组合起来的。这种用2个或者2个以上的象形字会和到一块来表示一个意思,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它“会意字”。“象形”、“会意”这样的概念是汉朝一个叫许慎的人总结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有异议——房子里一头猪,这不还是象形字吗?但是我们要说——“家”这个字的意思,是我们把“房子”和“猪”加到一块联想出来的。我们说甲骨文的“马”字很像一匹马,但很难说甲骨文的“家”字很像一个家。“家”的意思不是直观能看出来的,而是用脑袋联想出来的。通过联想创造文字,这也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体现吧。

下面再看一些会意字吧。

首先看和人有关的。大家看下面的图片,“休息”的“”字,就是人靠在树上。估计在地里干活干累了,靠在树上歇一会。这就是“”。

  

     

图-休(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2)

注:我们看上图中的各种写法,“休”有可能是靠在树上休息,也有可能呆在树底下的阴凉中休息。有时候天气太热了、或者防止野兽侵袭,还有可能爬到树上去休息。

靠在树上是“”,那要是躺在席子上呢,那就是“”,“因为”的“”。从人躺在席子上,引申出“凭借”、“依靠”的意思,我们经常说“因为……所以……”,这个因就是从凭借”、“依靠这个意思上引申出来的。

3

图-因(甲骨-金文2-隶书3)

注:“隶书2”的写法可以看做是“隶书1”写法的变形,上面的“撇捺”是指人的脑袋和上肢,下面的“撇捺”是指人的身体和下肢,而不是“两个人”。“隶书3”的写法是“隶书2”写法的变形。总之,这3种写法的特点是越写越快,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个很常见的成语——绿草如茵,这个草字头的“”字就是席子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绿草就像席子一样(人看到就想躺上去)。注意这里的“”字,是要加上草字头的。

再看“顺从”的“”字——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最初的意思就是“跟随”。由“跟随”后来又引申出“服从”的意思。

 

    

 

图-从(甲骨2-金文5-小篆2-隶书4-楷书3-简化字)

从上图“从”字各种字体的各种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是如何在“繁化”与“简化”两种倾向中交织发展演变的。甲骨文的“从”就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到了金文,为了表示跟从,先加了个“止”,也就是“脚”,强调“跟从走”;后来金文中又加了个“彳”(chì),也就是上一讲说到的“行”的一半,表示“路”,强调“跟从走路”。这就是“繁化”。

金文的繁化被小篆继承。

到了隶书和楷书,在金文繁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小幅度的“简化”,这个简化过程分别形成了隶书和楷书的3-4种写法。

最后,今天的简化字又回到了甲骨文的原形。

再看“比较”的“”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写法都是两个人并列到一块,这就是“”的意思。

 

    

图-比(甲骨2-金文5-小篆-隶书2)

注:我们看“从”字为什么要“繁化”,估计也有和“比”区别开的意思。

有一种鱼叫比目鱼,为啥叫“比目”呢?就是两个眼睛紧挨并列到一块。一般鱼的脑袋上,一边一个眼睛。比目鱼的两个眼睛都在一边(见下图)。我们说“比邻而居”,就是紧挨并列的意思。还说“比比皆是”,“鳞次栉比(栉比-就是梳子的齿一个挨着一个”,也都是这个意思。由紧挨并列的意思又引申出较量高低、长短、快慢、好坏等意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这个意思。

再看“东西南北”的“”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两个人背靠背,这就是“”字最初的意思。我们现在还偶尔说“败北”,也就是被打败了,掉头背对着逃跑了。这里“败北”的“”,还仍然是这个字最初的意思。还有一个词,叫“追亡逐北”,这个“北”也是指“背”,也就是“背向逃跑的敌人”

图-北(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2)

后来“北”被借用表示“北方”后,它原来表示“背”的意思,由下面加一个“”的“背”来代替。比如我们经常说“背叛、“背水一战”、“腹背受敌、“背信弃义、“倒背如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等等,用的都是它的原意或者是引申的意思。

再看“孕妇”的“”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肚子里一个孩子。现在的“”字,上面的“”就是“”字的变形。

图-孕(甲骨-小篆-隶书)

再看“化险为夷”的“”字。金文的“”字,很像用绳子把一个人给捆住了,可能是古代中原人把边远地区的野蛮人给捆起来了。有个成语叫“四夷宾服”,这个“”就是指四周边远地区的野蛮人。我们看,创造文字的人总以为自己是文明人,而把周边的民族称为野蛮人。“四夷宾服”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天下太平,四周边远地区的野蛮人都很恭顺听话。

12

图-夷(金文2-小篆-隶书2)

那有人又会问了,那“化险为夷”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把野蛮人捆起来也就没有危险了,所以这里的“”可以引申理解为“平安”。再往下引申,我们说把一座大山“夷为平地”,这又从“平安”的意思引申出“铲平”。

我们看,《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是是忠于商朝的遗民,是亲弟兄。你看他们的名字,如果“、“”意思相近的话(古人兄弟名常意思相近,如苏轼、苏辙兄弟),那“夷”就应该是“平”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我们再看上图中“金文2”(东周春秋时期文字),其中有个“土”字,估计这个字就有“夷为平地”的意思。

再看“大逆不道”的“”字,“甲骨文1”就是一个人头朝下,下面再有一只脚,表示一个人朝相反方向走,很形象地表现出“逆行”的意思。所以,“”本来的意思就是“逆行”。我们说“大逆不道”、“倒行逆施,意思是说和正常人不一样,而是反着来。

后来这个字继续变化、繁化,比如甲骨文2去掉了“止”,加上了“亍”,也就是“路”,说明在“路上逆行”。“甲骨文3/4”把“”和“道路”这两个元素都加上了。随后金文、小篆都再没发生大的变化,到隶书的时候,将“辵”简化为“走之底”,一直至今。

4

 

图-逆(甲骨4-金文2-小篆-隶书2)

再看“保家卫国”的“”字,甲骨文、金文1就是一个大人抱着一个小孩子。今天保字中的“”字,原本就指大头孩子。为什么用大头来表示孩子呢?因为和成人相比,小孩子四肢相对较小、脑袋相对较大,所以用大脑袋来表示孩子,很形象。不是有一部动画片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要换成《小头儿子和大头爸爸》,估计就没人喜欢看了。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保护、保育、爱护、呵护的意思。比如“保家卫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都是这个意思。

 

图-保(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

再看“拉屎的“”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弯着腰,屁股下面几个点点,这几个点点就是“”。到了隶书,“弯腰的人”写成了“尸”,“几个屎点点”写成了“米”。

  

图-屎(甲骨2-隶书)

看了和“”有关的会意字,我们再看看和“”有关的会意字。

我们看图片中“妇女”的“”字,甲骨文、金文的妇字,就是一个女子,再加一把笤帚。到了小篆,又演变成“女子手持笤帚”。隶书、楷书(繁体字)继续延续这个写法。今天“妇女”的“”字,是简化以后的,只留下右半边上部的“”了,把“笤帚”给简化掉了。这样简化后虽然写起来省事,但对字的原意损伤过大。

 

图-妇(甲骨2-金文3-小篆-隶书3-楷书-简化字)

注:撇开小篆的写法,这个字的其他写法都可以理解为“女人+笤帚”,和“手”没关系。最后简化的时候,只留下了笤帚的“头”,省略掉了笤帚的“把”。这样理解也有道理(持异议者会认为“小篆”是秦朝官方强制全国统一文字的字体,隶书、楷书不可能跨越小篆去继承金文的写法。但秦朝统一的时间太短(仅仅15年,从公元前221-公元前207),且秦朝时隶书就出现了,所以跨越继承也很难被完全否定)。

说了“”字,我们顺便说一下“男人”的“”字。这个字甲骨文就是一个“田地”的“”,加一个“力大无穷”的“”,也就是在田地里用力干活的人。这里的“”是耕地的工具,古时候叫“”,后来演变成“”。所以“力大无穷”的“”字,原本就是工具,后来才引申为“力量”。

图-男(甲骨-金文-小篆-隶书2-楷书2)

从“妇女”的“”,“男人”的“”这两个字可以看出。用打扫卫生来表示妇女,并不是说妇女就低人一等。男人也要出苦力干活嘛!我们现在讲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人平等不是指人人相同,我们要消除的是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不是要消除生理特点、社会分工的不相同。男女不相同是不可能消除的。

继续看和女有关的字。我们看“”的“”字,甲骨文就是一只大手抓住了一个女子,这个“”就是“制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男人强制女人屈服吧。今天“妥”字上部的“一撇三点”,就是“手”的变形。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从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野蛮的历史痕迹。今天“”字所表示的“适当、完备”的意思,就是从“制服女子”这个最初的意思上引申出来的,比如“稳妥”、“妥当、“妥协投降”、“妥善保管”、“有何不妥”等等。

 

图-妥(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从上面的“”字,我们又联想到“妻子”的“”字。我们看图片:甲骨文的“妻”字就是一只手揪住女人的头发。看来这老婆大概是抢来的。“妻”字的写法3000多年来没有多大变化。大家看今天的“妻”字,看看“手”字变形成什么样子了。

 

图-妻(甲骨-金文-小篆-隶书2)

现在有些少数民族,比如彝族还有抢婚习俗。当然现在只是一种热闹喜庆的仪式了。但这个习俗不会是凭空而来的,而应该就是远古时代生活习惯的遗存。有人说,现在人也是在抢老婆,以前人是用粗暴的武力抢,现在是用聪明才智抢,说的也有道理。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这一次讲的是会意字。先学了“家庭”的“”字,随后学了一些和人有关的,包括“休息”的“”字、“服从”的“”字、“比较”的“”字、“南北的“”字、“孕妇”的“”字、“因为”的“”字、“化险为夷的“”字、“逆行”的“”字、“保家卫国”的“”字、“拉屎”的“”字等等,这些字中都有“”字,只不过好多都变形了。了解了上述知识后,就可以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把它看透。我们学习汉字,就是要培养这样的眼力。

我们还学了和女人有关的会意字,包括“妇女”的“”字、“妥协”的“”字、“妻子”的“”字。顺便还讲了“男人”的“”字。

这次学的这些字,都是用2个或者2个以上的象形字会和到一块来表示一个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

好了,会意字第一讲就讲到这里,大家对这一次的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下一讲:会意字(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