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漫谈(六)会意字(中)

 流水春风的小馆 2021-08-11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会意字。上一讲我们讲了和人有关的,今天我们讲和人身上器官有关的。

首先来看和手有关的。

我们看“支付宝”的“”字,甲骨文这个字,左边是“”,右边是“手拿东西,两部分会合起来,就是“拿东西给人”。这里的“”字,原来就是“手拿东西”的意思。

1  2

图-付(金文2-小篆-隶书2)

注:金文1是人+手,金文2加了“一点”表示“手里拿的东西”,小篆、隶书继续采用此种写法。

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字,甲骨文这个字,上面是“丙”,是一种石质的打击乐器,下面是“手持东西(好像是棍子)”,意思就是“打更报时”。中国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我们常说“半夜三更”,“三更”大约就是“23时到此日凌晨1时”,在时辰上属于“子时”,所以也常说“子夜”。

为了在晚上报时,就需要有人“打更”。打更人也称更夫,往往是边走边敲,以便让更多的人听到。宫廷里、城里一般有专门的“更夫”,农村的“打更人”则需要老百姓轮流值班。更夫既然要在夜间到处走,也就顺便兼起了夜间治安巡逻的责任。

最早打更敲的估计是石质乐器,后来换成了重量更轻、声音更响的木梆子(现在好多地方戏就叫“梆子”,如“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就源于演唱时用木梆子打节奏),或者是铜锣。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偶尔能见到打更——更夫边打梆子(或敲锣),边喊“风干物燥,小心火烛,平安无事喽——”。

图-更(甲骨-金文4-小篆-隶书3)

注:金文的4种写法虽然有差异,但都是“敲打乐器”的意思

从“打更报时”这个意思继续引申——随着黑夜越来越深,由“一更”到“二更”、再到“三更”“四更”、“五更”。一晚上“更”要变化4次,所以“更”又引申出“变化”的意思。春联横批经常写“万象更新”,这个“更”就是“变化”的意思。另外,“更”变化的过程,也是“更”“加深的过程,因此又引申出“程度加深”的意思。

和“更”类似的还有“及”字。甲骨文就是“手够着了一个人”,金文也是这个意思,有的还加了“止”,更清晰地表示“追上了一个人”。小篆也是“手”够着“人”,隶书继续延续小篆写法,只是逐渐把“人”字的一笔和“手”字的一笔连起来了。

图-及(甲骨-金文3-小篆-隶书2)

所以,我们说“及”的意思就是“赶上”“够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及”是“如”的意思,其实就是从“赶上”“够着”引申来的(你看,翻译成“赶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也很好嘛)。

再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字,甲骨文这个字,右边是“一头牛”,左边是“手拿着棍子3个象形字会合到一块来表示一个意思。我们现在说“放牧”的“”字是“反文旁”,这里的“反文旁”就来源于“手拿棍子”。

 

图-及(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再看“盥洗室”的“”字,这个字虽然不多见,但总会碰着。大家看一下图中的甲骨文——就是“一只手在容器里”,意思就是“洗手”

到了金文,成了“两只手”了,中间是水,而且从高处流下来,下面是一个盆。从甲骨文到金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我看是说明人们洗手很讲究了(当然,只能是有地位的人,因为使用文字的人一般都是贵族,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怎么个讲究呢?那就是——洗手的时候需要仆人伺候。仆人舀上水端过来,倒在主人手上,主人两手互相搓洗,这样可以把手洗得更干净。流下去的水由盆子接着。这就是下图中金文“”的意思。

      

图-及(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

有人说,即使是水从两手间流下来,那你怎么知道有仆人舀水来冲洗呢?那我们看看,西周还有一样东西,叫匜(读,见下图),大家要是去博物馆看青铜器的话,经常能看到这个匜。这个匜有一个伸出来浇水的口,就是洗手时往下浇水用的。

图-匜(青铜器)

下面我们再看“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字。大家看图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弄字,都是下面是“”,上面是“一串玉”。大部分写法是“两只手”,有的是“一只手”(甲骨文3)。到了隶书,“两只手”简化成“好像草字头的样子”。

3

 

图-弄(甲骨3-金文2-小篆-隶书)


    有人说,明明是“三横一竖”是“”字嘛,怎么是“”字呢。给大家说明一下,以前“”字和“”字都是“三横一竖”,“”字第二横画要靠上,“”字则在正中间,这就是“”和“”的区别(参见下图)。后来,为了方便区别,才多加“一点”来表示“”。

  

 

图-王(甲骨2-金文4-小篆-隶书)

    

2

 

图-玉(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2-楷书2)

注:隶书中有在上两横之间加“点”的,有在下两横之间加“点”的。后来的楷书继承了“隶书2”的写法,但加“点”有时在“横”上,有时在“横”外。

但是“玉”作为某些字的一部分的时候,往往仍保留没加点时的样子。所以今天好多“王字旁”的字,其实是“玉字旁”。三国的大英雄,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哥哥叫诸葛瑾,字子瑜,这里的瑾、瑜都是王字旁,都是指美玉。古人喜欢用美玉来表示君子高尚的德行,所以起名字就喜欢用这些字。

好了,我们继续看“”字,两只手,一块玉,“”就是把玩欣赏的意思。有一个“吹箫引凤”的古代民间传说,故事的女主角名字就叫“弄玉”(秦国国王秦穆公的女儿)。今天我们常将“玩弄”当贬义词用,其实以前是一个褒义词

和“”字中“两只手”类似的,还有“警戒”的“”字,甲骨文这个字,就是“双手持戈,戈是商朝时最常见的武器,双手持戈,就是在警戒。

 

 

图-戒(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2)

今天我们所写的“”字、“”字,其中“好像草字头”的那个部分,原来就是两只手的意思。

我们再看,“两只手”还有其他变形,比如“玩具”的“”字,甲骨文、金文就是“两手端着一个鼎”,意思就是“饭准备好了”(可以吃了。“”就是“准备好了”的意思。我们平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里的“具”就是“准备好了”的意思。“工具”的“”,就是为干活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在这里的“”又引申为“用具、器械”。所以今天“”字下面的“一横一撇一点”,原本就是“两只手”。

 

 

图-具(甲骨2-金文3-小篆-隶书-楷书)

注:金文也有将“两只手”简化成“好像草字头”的样子。

再继续看“两只手”的变形。我们看“朋友”的“”,甲骨文纯粹就是“两只手”,再没别的笔画了。“两只手”在一块什么意思呢?我们猜想古人想表示同心协力、互相帮助的意思,真是“好朋友,手拉手”。今天的“”字,上面的“一撇一横”是“一只手”,下面的“”字是另“一只手”。知道了这些,我们再看“这个字的时候,会觉得它不再是一个枯燥的符号了,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内涵的老朋友了。

  

 

图-友(甲骨2-金文-隶书2-楷书)

同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字和“朋友”的“友”字也类似,甲骨文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块肉。我们想象一下:在远古狩猎时代,大家共同分享猎物的时候,有人问大家“是不是都有了?”,大家都举起手中的肉,说“有啦!”。这可能就是“”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民以食为天嘛,食物是首先需要“”的东西。

图-有(金文2-小篆-隶书2)

那有人会说了,今天的“”字,下面怎么是“月亮”的“”字呢?这就是文字演变的原因了。现在好多字中的“”字,其实就是“”字。比如我们说胳膊、腿脚,胸脯,肠胃,肝脏,这十个字中都有月字,打肿脸充胖子,其中的“”、“”、“”都有“”字,这里的“”字本来都是“”字。


下面看和脚有关的字。我们在前面讲象形字的时候讲过,脚在甲骨文里就是“停止”的“”字。

先看“翘首企盼”的“”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踩到一只脚上。你可能会说了,人怎么能踩在自己的脚上呢?我们猜想古人的意思大概是踮起脚尖。踮起脚尖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看得更远一些嘛。所以我们说翘首企盼,这个“”就是“踮起脚尖向远处看”的意思。我们经常说你干这事有什么企图?这个“”就是努力想实现的意思,这也是从“踮起脚尖”引申来的。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企业,一般指工业或者商业的公司,企业的“”,可以理解为努力实现盈利的意思,也是从“踮起脚尖”引申来的。

  

图-企(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

我们再看一下“武器”的“”字,从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武”字,字形上虽然有变化,但构成上没有变化,都是“”,再加“止,会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去打仗”。有人说“止戈为武”,说“武”的意思是“制止战争”,这个说法好像不符合造字的原意。

   

图—武(甲骨-金文3-小篆-隶书2)

我们再看“齐步走”的“”字,甲骨文就是“两只脚”,这个“”最初就是“步行”的意思(也有人讲是“步行时两脚之间的距离,比如“宫殿宽50步”)。

    

图-步(甲骨3-金文2-小篆-隶书)

还有“齐步走”的“走”字,甲骨文就是“人甩开双臂在走”的样子。“金文1”上面是人,下面是脚,表示“人甩开双臂用脚走”的意思。“金文2”又加了“彳”(读chì指“路”),表示“人甩开双臂用脚走路”的意思。到了小篆又把“彳”简化了,随后延续至今。

12

图-走(甲骨-金文2-小篆-隶书2)

说了“走”,那要走快点,奔跑起来该怎么表示呢?那我们看“”字,“金文1”就是“一个人”加上“三只脚”,也就是奔跑得太快了,看不清有几只脚了。这里“三只脚”就代表很多只脚的意思。

123


图-奔(金文3-小篆-隶书-楷书2)

注:金文2/3、小篆中“三只脚”又讹变成“三个草”,隶书、楷书继续沿用。

我们再看“跋山涉水”的“”字,甲骨文就是在一条水流的两边,一边有一只脚,“”就是“徒步淌水过河”的意思。

 

    

图-涉(甲骨2-金文-(石鼓)-小篆-隶书)

注:“石鼓”是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代表(印文文字刻在石鼓上,所以称“石鼓文”),是小篆的前身。

两只脚”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再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字,甲骨文左边是山崖,右边是两只脚,不过这两只脚的脚趾头是朝下的。降的意思就是“从山崖上降下来

    

1234

图-降(甲骨3-金文4-小篆-隶书2)

注: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简化、繁化的痕迹,比如山崖的形状,有时“图形化”的字反而比“符号化”的字还要简单——比如“金文3”就比“金文1”简单;“金文4”的繁化有点画蛇添足——本来用“两只向下的脚”表示往下降,再加一个表示“走动”的“止”还能再有什么意义?画蛇添足。所以这个繁化也没有被后来的小篆、隶书继承。

再看一下“鱼鳞”的“”字。有人说,这个字和“”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去掉“鱼字旁”,看右半部分,这个“”也读lín,金文的写法(见下图)就是上面两个“”字,下面“两只脚”,这“两只脚”还是一个朝左,一个朝右,有个词叫“命运多舛”,这个“”字就是这样的“两只脚”,一个朝左,一个朝右,这肯定走不成路嘛!“命运多舛”就是“命运不顺利

那两个“”字,下面两只相反方向的“”应该是啥意思呢?我们推测应该是“忽左忽右、飘忽不定的火。在野外的坟场,晚上经常能看到这种火,老百姓把它称为“鬼火”。现在我们学科学,知道是因为尸体的骨头中含有大量的磷,磷在常温下能自己燃烧起来,发出火光。远古时候,野外裸露的动物骨头很多,所以“鬼火”很常见。

123

图-粦(金文3)

注1:“金文3”中有4个“火”字,“脚”上加了一条曲线,更加形象地表示出了“火飘忽不定”的样子;

注2:这个字就是今天“磷”字的原形。

那“鱼鳞”的“”是啥意思呢?就是鱼身上闪烁不定的小片片嘛。还有一个词,“波光粼粼”,意思也差不多。

远古时候,或者狩猎,或者采集,经常需要徒步淌水,或者从山崖上爬下来,野外晚上碰到鬼火的时候也很多,所以“跋涉”的“”字、“下降”的“”字,“磷火”的“”字,都可以反映出远古时候人的生活情况。

再看一个和脚有关的,“追逐”的“”字,“甲骨文1”就是上面“一头猪”,下面“一只脚”,意思就是“人在追猪。甲骨文中这个“”字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说明了狩猎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图-逐(甲骨4-金文-小篆-隶书2)

注:甲骨文2是在“追狗”,甲骨文3/4又是在“追鹿”。

追逐的目的就是为了逮住,说到逮住,我们再看一下“逮住”的“”字。石鼓文就是“一只脚走路,一只手揪住了(动物的)尾巴,“”需要手脚并用,脚在跑,手在抓。


图-逮((石鼓文)-小篆-隶书)

注:“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字形比较规范,是“小篆”的前身。

大家看今天的“走之底”,原本就是从“辵”(读chuò)字简化来的,也就是上图中“逮”的石鼓文和小篆的左半部分。这个字,上面是“彳”,下面是“止”,也就是“脚在走路”的意思。现在山西南部还有这样的方言,比如妈妈训斥小孩子“你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到处胡辵!”。这里的“胡辵”,就是“乱跑疯玩”的意思。


看完“”和“”,我们再看一些和其他人体器官有关的字。

先看和眼睛有关的。前面讲象形字时刚讲过,眼睛就是“”。比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小篆就是“一只手”加“一个目,也就是“手搭在眼睛上往远处看

图-看(小篆-隶书-楷书)

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上面一个“大大的眼睛”,意思应该是“眼睛看见了。后来根据草书的写法简化,把“”字简化成了一个向下扣的框框,这样简化不好。

  

图-见(甲骨2-金文-小篆-隶书2-楷书-行书-草书-简化)

再比如“相面”的“”字,甲骨文就是一只眼睛+一个木”,“”就是“眼睛看树”。眼睛看树要干啥呢?就是看这棵树砍下来能干啥?是能做梁?还是能做柱子?我们现在说相面,也就是从人的面部特征看这个人的性格、前途等等。当然有一些迷信色彩啦!不靠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嘛!

 

图——相(甲骨-金文-小篆-隶书)

再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字,小篆就是“一个向下的眼睛+一个人”,这里的”就是“向下的眼睛”。人的眼睛向下,就表示低头合眼休息。

图-卧(小篆-隶书2)

    再看和口有关的,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吹”字,就是一个人张大嘴;为了强调是在吹,旁边再加一个“口”。今天这个字还是这个样子。这个字,去掉“口”就是“打哈欠”的“欠”字,用“张大嘴”表示“打哈欠”,很形象(“欠”属于象形字)。

 

图-吹(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

还有和脑袋有关的,前面讲象形字时刚讲过,“一页书的“”字,原本就指“脑袋”。我们看“胡须”的“”字,甲骨文就是“一个大脑袋的人,下巴上垂下几缕胡须,这样的写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须”字,应该属于象形字。

 

须-图(甲骨2-金文2-小篆-隶书)

再看“麻烦”的“字,就是“火烧脑袋,麻烦死啦!”

图-烦(金文-小篆-隶书2)

再看“捶胸顿足”的“”字,左边是“”,右边是“脑袋”,“”就是“草向下扎根”的意思(古人讲“屯兵”、“屯粮”,都是从这个意思引申来的),“”和“脑袋”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脑袋向下”,“”最初的意思就是“磕头”。

图-顿(小篆-隶书-楷书-简化)

    从“”这个意思继续引申——“捶胸顿足”,“顿足”就是“向下跺脚”。又因为磕头是脑袋一次一次往下点,所以后来又引申为“一次”,比如每天要吃三“”饭。

    再看和心脏有关的。比如苏东坡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悲”字,上“非”下“心”,也就是碰到了不合心意的事情,当然要“悲伤”啦。    

    再比如“提高警惕”的“”字,就是一个“心”加一个“爬行动物”。估计在创造这个字的那个年代,经常会碰见这个有毒的爬行动物吧。所以,一有迹象,人就很“警惕”。

图-惕(金文2-小篆-隶书-楷书)

    再比如“羡慕”的“慕”字,上“莫”下“心”。大家看金文,上面这个“莫”,是指太阳落到树林里了,也就是天刚黑。这两个字会合到一块,就表示“悄悄地在想”、“暗地里在想”,这就是“慕”最初的意思。

    

图—慕(金文-小篆-隶书)

    大家看“悲”、“惕”、“慕”这三个字里都有“心”,但今天这三个字里“”的写法差异很大。我们以后看到类似的写法时,可以先考虑它是不是“心”字。比如“恭敬”的“恭”字,下面是不是“心”字呢?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这一次继续学会意字,学了和手有关的——“支付宝”的“”字、“采集”的“”字、“放牧”的“”字、“盥洗”的“”字、“玩弄”的“”字、“警戒的“”字、“玩具”的“”字、“朋友”的“”字、“有没有的“”字等;

还有和脚有关的——“翘首企盼”的“”字、“武器”的“”字、“齐步走”的“”和“走”字、“跋山涉水”的“”字、“下降”的“”字、“鱼鳞”的“”字、“追逐的“”字、“逮住”的“”字等。其中“逮住”的“”需要手脚并用,因此和手、和脚都有关系;

还有和眼睛有关的——“真相大白”的“”字、“卧虎藏龙”的“”字、“看见”的“”字和“”字。其中“”字在简化时变化较大,简化得没有眼睛了;

还有和口有关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吹”字。

还有和脑袋有关的——“胡须”的“字(这个字是象形字)、“麻烦”的“、“捶胸顿足”的“”字等;

还有和心脏有关的,“人有悲欢离合”的“悲”字,“提高警惕”的“惕”字,“羡慕”的“慕”字等。

讲到“有没有”的“”字时候,我们说好多“字旁的字其实应该是“肉字旁,比如“胳膊、“腿脚”、“胸脯”、“肠胃”、“肝脏”、“打肿脸充胖子”等等,这些词中的“”字原本都是“”字。

会意字的第二讲就讲到这里,大家对这一次的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