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芳华”故事:“老连长,当年的我确实不是那个优秀等级里的人”

 新用户1096clAp 2021-08-11

“国祥啊,不要以为当年我们把你送到军校去,没有将你直接提拔起来,是我们连队首长没有认识到你的优秀啊。”

自从1979年离开连队,与马连长重逢得最早,也见面交流得最多。大概在90年代初期就有过一两次。近几年频繁的连队老战友联谊活动,在大多数的聚会中,我都有幸与他老人家同时参与。

这样的话题,只是最近一次泰州聚会才听他这样说出。听口气,这是老连长仿佛一直压在心底的一句话。

我没等连长说完,就回他:“连长,您多虑啦。当年如果连队不给我上军校的机会,我肯定跳不了农门。”其实,我一直心存感激,没有半点被连队“推”出去的落寞感。

“当年,等待着您及组织提拔的,全连至少有四五个战斗班的班长,我只是连队的文书,虽然相当于班长,但一场战争下来,你不提拔那些在一线战斗和工作的班长,会有可能使用我这个连部的服务保障人员吗?”

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消除了连长在我面前的“心结”,但我说是既是内心话,也是当年的现实。

当年的连长,身材高大魁梧,红光满面,气宇轩昂,一种在我看来接近山东的口音,从嗓子里吐出话来,粗犷,却声如洪钟。连长文化水平不高,但说话简明扼要,少有不着调或琐碎的话。他表面严厉,待人却极有宽容心。因为在连队干部中资历最老,说他爱兵如子一点不过分。但在战士面前享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尊严。

几十年之后,近80岁的连长,对当年的一些事记忆非常清楚。比如,打仗时,那个炊事班的马班长总是帮他挑背包,那个司号员小广东总是把热一些的水壶让给他喝。他也说到当年我的一些好处,我的确都不记得了。

由此,我相信,连长的话不是若干年之后,对仿佛人生不那么平庸的我的一种在意,里面是否蕴含着一丝愧意?

其实,当年刚打完仗的我,压根儿没指望连队能够提拔到我。安排我上军校,现在看来,是对我最好的安排。如果我像有些当时非常出色的班长拒上军校,等待组织提拔,结果我的人生一定是回到原点(回乡)。如果那时真的意外提拔到我,我承认我会很努力,但一定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那时,这种事,我也没有谁可以深入商量。只是直觉,在连队,自己绝非优秀,是即可起用之才,需要学习,上军校成为我高于其它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不高估自己,不超出现实去追求,才给我后来的人生。

连长不知道,我在军校两年,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综合而非军事技术)毕业,那时谁不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四个口袋,巴望着早一天下部队领取干部工资。可是,我却真心谋求还有没有继续留在军校再学一年半载的机会。可惜,那时没有这样的可能。

说到40多年前在连队里一名战士是不是“优秀”,占主流价值判断的是衡量其军事素质。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之所以臣服自己“不优秀”,就是军事技术和战术成绩不过硬。你投弹难得超过40米,射击打不了满环,你战术动作不利索,你大体就当不上班长。

当年的警卫排,我的军事素质不算过硬,上连部当了文书,所在班由营里选调了一名与我同年的军事骨干当班长。另外一个班,有个和我关系很铁的战友,人长得秀气,并有点的书生气,尽管经常夜里独自练习投弹,尽管除军事成绩之外的其它素质堪称同年兵中最优,仍然是从步兵连抽调一名同年兵当他的班长,而他只能当副班长。

当年战前,侦察排提拔一名班长任排长,在我的印象中,这名班长就是以军事技术见长,以极端吃苦耐劳感人。而文化和理论素养当时应该是他明显的短板。同样是这个排,有两位个性特点迥异的班长。一个是军事技术和素养非常突出,在大街上以自己的拳脚横扫与之为敌的一个班而不太费劲,让许多新兵仰慕。加之聪明、爽朗,成为上至团首长、团业务机关,下到连排长的“宠儿”。可是,后来提任排长的却不是他,是另一个军事素养也许不如前者突出,但善于学习,成熟稳重,且综合素质全面,是我敬佩的一名班长。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以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没有被部队留下来、用起来,表面上看起来,是自自卫还击战之后,军委关于提干必须经过军校培养这一新政所限,实际上是当年的基层连队选干部苗子时,普遍倾向军事素质优先,给了这一部分军事技术确实突出的士兵们一种导向——“军事成绩决定论”。如果不是“新政”所阻,这些人干个排长或连长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他们仍然钟情于军事技术长高,不注重文化学习而让个子壮实,前景大概不会很光明,军旅不会走得太远。

“龟兔赛跑”谁为胜者,不能看一时一段,要看整个赛程。同样道理,当年那些仅仅军事技术优秀的人,个别的在连职位置上就遇到瓶颈,甚至夭折人生,有的就丧失了农村士兵宝贵的晋升机会。而我所列举的一些军事素质并非突出的几个人,后来都成为部队相当一级的首长。

我曾探寻连队中那一名成长为中将的人,当初在连队的大体情况,他的同期战友告诉我,这位中将当年军事素质并非强项,但就是肯学习、有文化、做事认真,具有当时不被人注意的整体潜质。

近几年比较密集的战友聚会,一直没有见到我所提到的当年被人羡慕的几个“军事尖子”。“插遍茱萸少一人”,说实在的,我不敢有丝毫的自我得意,我内心为他们当年没有把握住人生机会而悲悯,不管现在的他们自己在不在意。

要说客观原因,当时基层的连队干部,如果能够关注到他们军事技术之外其它素质的发展,把他们的追求与努力往综合素养上引导引导,他们也许就不会因为“军事技术强”而以为舍我其谁,更不会“不屑上军校,一心坐等提拔”。这一批人如果在部队能够成长起来,肯定要比有明显先天不足的我们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我爸他们这一个年龄段的人,当年在识人用人上,其实是存在时代局限性的。”

在旁边听我们叙谈往事的老连长的儿子“小波子”(当年他随母亲和两个妹妹随军住在连队时只是小学生)插了这么一句话。虽然我没有来得及与之探讨他所说“局限性”的具体内容,但我相信我们对连队往事的回顾和思考,也许殊途同归。

“老连长,当年的我确实不是那个优秀等级里的人。您不要有什么包袱。但我要感谢当年平庸的我,也感谢您当年没有那样'错爱’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