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苏11 苏轼的挚友与死敌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无犀之谈 2021-08-11

乌苏11 苏轼的挚友与死敌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李定与苏轼的渊源,并不仅限于新旧党争与守丧之怨,还有更神奇的另一重关系。
按照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记载,李定生母仇氏,在嫁入李家之前,曾嫁过一户姓林的人家,并生有一子,无奈仇氏天生不安分,传出绯闻后被林家驱逐,后来辗转来到扬州,嫁入李家,才生了李定。
而仇氏当年在林家生下的男丁,自幼熟读诗书,三岁诵论语诗及诸家诗,五岁可诵三千首诗,堪称当地神童。此人便是北宋大禅师佛印。
(仇氏初在民间,生子为浮屠,曰了元,所谓佛印禅师也。已而为广陵人国子博士李问妾,生定。——《老学庵笔记》)
佛印与苏轼的渊源非常深,文字往来及多,是苏轼除参寥之外最好的方外友人,在未来苏轼的贬谪岁月中,这位大和尚还有很多出场机会。
可叹的是,李定与佛印,虽是一母同胞的骨肉兄弟,与苏轼的恩怨竟有如天壤之别。

落笔烟云图(传)  明 陈淳

简单回溯了李定的家史、与佛印和苏轼的渊源之后,我们回到元丰二年(1079)年的初秋,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李定到底写了什么,竟然一下子就触痛了神宗皇帝,仅隔一日,即交御史台查办苏轼的罪行?
李定为苏轼总结了四条大罪——

第一大罪:死不悔改。

李定上来就端出上古传说中的四凶与苏轼做比,上古四凶即饕餮、穷奇、混沌、梼杌,尧帝时作恶天下,舜在为臣之时,即以最严厉的手段打击四凶,将它们流放边疆。李定这个比喻真是讨巧而又恶毒,他把神宗喻赞为尧帝,自己是倡导惩处四凶(苏轼)的大臣,岂不就成了舜?苏轼说了很多诋毁朝廷的言论,皇帝一直宽容忍让,可是这个人却得寸进尺,死不悔改。
(昔者尧不诛四凶,而至舜则流放窜殛之,盖其恶始见于天下。轼先腾沮毁之论,陛下稍置之不同,容其改过。轼怙终不悔,其恶已着。此一可废也。)

帝尧像(传)  宋 马麟

第二大罪:桀骜不驯。

李定说,古代君王对于坏人都是先教化,没有效果就会直接杀掉。皇帝一直在苦心教化苏轼,希望有一天他能觉悟悔改,但他却说了更多傲慢和悖逆的言论,而且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番邦外国都听到了。
(古人教而不从,然后诛之,盖吾之所以俟之者尽,然后戮辱随焉。陛下所以俟轼者可谓尽,而傲悖之语,日闻中外。此二可废也。)

第三大罪:强词狡辩

李定说,苏轼擅于文章诗词,虽然很多都是胡写,一点道理也没有,却非常具有煽动性。道理不正确却擅于狡辩,做官时态度傲慢,不受陛下的管束,经常与上司的决策唱反调。这个人的行为不端,固执己见,按照先朝法典,必判死刑。
(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所谓言伪而辨;当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顽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谓行伪而坚。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先王之法当诛。此三可废也。)

第四大罪:毁谤朝廷

李定搬出《尚书》中“刑故无小”的道理,认为知法犯法,和不知法而犯法,在严重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苏轼饱读诗书,肯定知道什么才是对待君主的态度与礼仪,可是他却依然故我,只为发泄不满情绪,公然毁谤非议朝廷。他多次与陛下的新法唱反调,怨恨陛下不重用他,所以看一切都不顺眼,只要陛下决定的事,他都统统毁谤。
(《书》「刑故不小」知而为,与夫不知而为者异也。轼读史传,岂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肆其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制举对策,即已有厌奖更法之意,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此四可废也。)

前代君臣故事图   明 佚名

要知道,神宗对于苏轼的态度,自熙宁年间苏轼自请外放杭州,这些年来,一直包容、宽容、有容,这位大臣真是让皇帝爱惜,不忍斥责。
神宗喜欢看苏轼的文章,喜欢读苏轼的诗词,喜欢听苏轼高谈阔论,他也想重用这位不世出的人才,无奈何,一来朝中主政的宰相太过强势,二来苏子瞻偏偏总与自己不能合上拍子,又不肯说句软话。
李定在奏折中所指责苏轼的那些罪状,句句戳中了神宗皇帝心中痛处。
神宗常能从民间听说一些苏诗苏词,遣词造句看似小小不言、实则毁谤新法的内容越积越多,让这对君臣渐生嫌隙。
李定的奏折,就好像神宗心中对苏轼常年积累下来的不满火药的导火索,一点火星擦出,立刻爆炸。
神宗的批复只有一句:“送御史台根勘闻奏”,这八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却差点就要了苏轼的命。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