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1-08-12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编者的话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经行浙东七州而形成的山水人文之路,全长约250公里。虽沉寂千年,却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那样流淌着璀璨的文化遗韵。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大花园建设,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所经之地积极响应,加快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步伐。天台县提出了“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之说,上虞区提出了“上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之说,新昌县提出了“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之说,舟山市提出了探寻“海上唐诗之路”的构想,等等。

俞忠毅认为,嵊州地处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中心,魏晋遗风的风流潇洒、神秀山水的自然风光、皇帝热捧的羲之书风、道教圣地的修身养心、刘阮遇仙的美妙传说,吸引了众多唐代诗人入剡寻根溯源、求道问仙、顶礼膜拜以及采风吟诗,以致在浙东唐诗之路中到剡的诗人最多、留下的诗篇最多,留存的行迹众多。嵊州当之无愧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形成与概念提出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经行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而形成的山水人文之路,即从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再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的这样一条线,全长约250公里。该命题最先是由竺岳兵先生在1991年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1993年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对“浙东唐诗之路”予以认定。2018年提升到省级实施层面,6月14日袁家军省长在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会上提出要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串联沿线大禹陵、兰亭、羲之墓、国清寺、大佛寺、神仙居、江南长城等著名景点、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加快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所经之地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加快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步伐。天台县以台州学院为中心,进行了“唐诗之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之说;上虞区政府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对“两谢”(谢安、谢灵运)遗存进行考证,提出了上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之说;新昌县则对佛教文化以及沃州、天姥山的山水地理进行考证,提出了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之说,等等。研究嵊州在浙东唐诗之路的地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对于深入挖掘唐诗资源、赋予唐诗文化新内涵以及全面保护唐诗古迹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更能提升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

嵊州是古剡的大部分,剡溪是嵊州人民的母亲河。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建县称“剡”,王莽称帝建立新朝,剡县被改名为尽忠县。刘秀建立东汉,尽忠县恢复西汉时的原名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上虞东山一带)置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设嵊州统领剡城、始宁二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废嵊州,复为剡县。梁开平二年(908),钱镠以剡城“人物稍繁”,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余下27乡改为赡县。宋太宗时期,将赡县复名为先朝留下的旧名剡县。宋宣和三年(1121),剡县被改名嵊县,至1995年撤县设市,改名嵊州市,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从嵊州的历史沿革可知,上虞的东山一带,新昌的沃州、天姥山区域曾经都是剡县的管辖范围。

在前期“浙东唐诗之路”嵊州段的研究考证基础上,我们认为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从现象上看,主要有五方面理由:

一是嵊州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地理中心。从整条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位置上分析,当时的剡县距离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约120公里左右,距离天台石梁飞瀑130公里左右,是浙东唐诗之路中心区域。

二是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交通枢纽。据谢灵运《山居赋》记载:“浙东南北两居,水通陆阻”。往来要“出谷”、“入舟”方能通达。从水路上分析,剡溪与浙东运河西段、甬江、奉化江、永安溪、东阳江、浦阳江等连接,诗人们游历浙东无论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均需经过剡溪。如唐代诗人崔颢“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是从金华江上游入剡,再经浙东运河回归的;杜甫“饥食楢溪椽”“归帆拂天姥”,则是由临海方向经剡溪北返的等等。从陆路上分析,谢灵运开凿的古驿道成了唐代诗人游历浙东的唯一陆路。谢灵运出生在嵊州三界(当时为始宁县治),较长时间生活在始宁别墅(现为嵊州三界与仙岩交界处)。据《宋书》本传记载,宋文帝元嘉五年(428),谢灵运离嵊赴永嘉,嫌“邦君难地险”,于是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也就是说,“浙东唐诗之路”的雏形是嵊州人开拓的。

三是浙东唐诗之路到剡的诗人最多。剡溪由嵊州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四大河流汇合而成,江水出清风峡谷后经三界镇,在上虞章镇注入曹娥江。历史上剡溪两岸的秀异山水,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入剡游览。据统计,清《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中有450多位到浙东唐诗之路游览过,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近400位诗人曾到过剡溪,占了到过浙东唐诗之路诗人总数的89%左右。

四是浙东唐诗之路咏剡的诗篇最多。徜徉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诗作名篇,单在《全唐诗》里就收录了540多首,为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县(市、区)之冠。嵊州的山水、习俗、名人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五是浙东唐诗之路诗人留下的行迹多。根据唐代诗人咏剡的诗词考证,诗人们踏遍了剡县,其中属现嵊州的点有120个左右,包括许多优良的旅游资源。如剡溪、鹿苑寺、剡山、金庭观、龙宫寺、禹凿等都是唐代诗人入剡必到的地方,现在嵊州境内清隐寺、羲之坪、葛仙翁钓台、谢康乐石床、赵广信井洞等尚有唐代诗人留下的遗迹可寻。

从原因上看,主要有六方面因素:

魏晋遗风,吸引唐朝诗人寻根溯源。据南宋《剡录》引唐梁载言《十道志》曰:剡两火一刀可以逃,故剡称福地。意思是说,剡地多山,可以避难。剡县自然成了经历过西晋永嘉之乱的北方士族的避难胜地,他们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或安家,或隐居,或修道,或仙游,给剡溪两岸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王羲之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二戴的雕塑、绘画和音乐,支遁的玄理,许询、孙绰的玄言诗,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文化中最璀璨部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观——魏晋风度,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发生在剡溪艇湖山下的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乃是最典型的例证。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剡中地区“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的魏晋遗风正好迎合了当时诗人回归自然、企求心灵超越的思想潮流,这也是那么多唐代诗人纷至沓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唐诗中仅咏谢(谢安、谢玄、谢灵运)的诗篇有10首、访戴的有55首、写两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有22首,这占了咏剡唐诗的16%,并且诗人诗作横跨整个唐朝,这足以证明魏晋风度对唐代诗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皇帝热捧,吸引唐代诗人顶礼膜拜。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他广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记,又命令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诸遂良等临摹翻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传播天下,死后竟以《兰亭序》随葬。由于一代圣主唐太宗的推崇,天下掀起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自那时起,唐代诗人纷至沓来,南下入剡顶礼膜拜书圣王羲之,希望在王羲之隐居地金庭能领悟到羲之书法的真谛。如诗仙李白三次“入剡寻王许”,踏看了东晋名士王羲之、许询的金庭遗踪,写下了许多讴歌王羲之的诗篇,“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又如唐代诗人刘言史《右军墨池》:“永嘉人事尽归空,逸少遗居蔓草中。至今池水涵余墨,犹共诸泉色不同”。晚唐穆宗朝官少府监裴通,于宪宗元和二年(807),还专门与二三道友在右军旧宅住了一夜才回去,写了一篇《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翔实地记叙了王羲之晚年隐居地的史实,并在《过王右军宅》诗篇中写道“寂寂金庭洞,清香发桂枝。鱼吞左慈钓,鹅踏右军池”,深深地流露出唐代诗人对书圣的景仰之情。

神秀山水,吸引唐代诗人采风吟诗。早期的旅游文学主要是山水文学,风流倜傥的唐代诗人喜欢遍游名胜古迹。而在唐代,浙东重镇不在杭州而在越州。杜甫晚年有一首长诗《壮游》:“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在这首长诗中,没有一句提到钱塘江对岸的杭州,可见杜甫之前,绍兴山水才是唐代诗人仰慕之处。但纵观绍兴山水,剡中山水来得更加出奇,正如诗人评价剡地是“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世说新语》描述剡中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谢灵运是唐朝崇敬与仰慕的山水诗神,他的山水诗给唐人以深刻的启示:观赏山水胜景的,方能写出活灵活现的诗作。而他的名作《山居赋》无异是一份导游图,指导唐人到剡地游名山、访名胜。李白在第一次出蜀入越游时,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写下了“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千古流芳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唱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连做梦都恋着剡溪的奇美和古贤之潇洒,恨不得“一夜飞渡”“送至剡溪”,诗仙已将剡溪当作自己第二故乡了。难怪崔颢赞剡溪“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刘长卿咏剡是“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杨凌写剡是“花落千回舞,莺声百啭歌”……剡溪的美景令才子们诗兴大发,他们的光顾又令剡溪洋溢起诗韵墨香。据统计,到剡游历留下的咏唱剡溪的有66首,讴歌剡地名山的有84首。

道教圣地,吸引唐代诗人朝圣修心。汉晋之际葛玄、葛洪先后在西白山修道炼丹,开启剡地道教之先河。东晋中兴时期,江南佛教以京都建康和剡县为两大中心。东晋后期,释慧远上庐山,遂成三足鼎立。这一时期,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教民族化、人性化、民间化的趋向已十分明显。尤在剡县“六家七宗论”形成过程中,郗超《奉法要》开佛教民间化先河;而戴逵《释疑论》对因果报应的批评,极具时代性和典型性;高僧支遁在金庭山建“银庭寺”宣扬佛法,创立“即色宗”,著《即色论》;王羲之遍游东中诸郡,入剡经金庭,筑馆居研究道法。金庭崇妙洞天为道家的“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山为道家“第十八福地”。游走于剡溪间的还有时称玄言第一的名士许询和许迈,立寺而居,研究般若,授徒行道。由此可见,道教在剡地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况且,道教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夺帝位之时,迎合了他的需要受到青睐。统治集团在宣扬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基础上,尤其尊崇道教。于是在道教盛行的大唐,遇寺拜佛是其中的必修课,甚至是入仕的终南捷径。像李白出蜀之后,所到之处几乎都要向当地官员投递诗文,以求引荐。如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令书》《与韩荆州书》等,就是其中的名篇,但他的投谒活动并未成功。李白因受到名道士司马承祯及吴筠等人的推荐,供奉翰林学士。李白满心喜悦,大声疾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入仕理想。后来,李白学道做隐士,三次入剡都拜访名道士吴筠并聆听其讲授道法,李白自言“隐不绝欲”。当然诸多唐代诗人来剡地朝圣,更多的是来抒发心迹,表达对道教圣地的仰慕和高僧高道的崇敬。

物产丰富,吸引唐代诗人鉴赏取经。浙东大地沃野千里,气候温润,水乡村落互相接连,稻田连片,人口繁密,经济富庶,尤以剡县的剡藤纸、越绫、茶而名扬天下,造就了文人墨客考察取经鉴赏的最佳去处。第一是纸,这是诗人须臾不可离的“四宝”之一。当时剡溪沿岸盛产一种制纸原料——剡藤。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剡藤纸以薄、轻、韧、细、白,莹润光泽,坚滑而不凝笔,质地精良著称。晋中叶,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唐代,称公牍为“剡牍”,荐举人才的公函,亦名“荐剡”。唐代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云:“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蘖逼土……洎东洛(洛阳)西雍(长安),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足见剡纸驰名京城上层社会。韩愈通过品评以后认为越纸为最好,称它为“会稽楮先生”。唐李肇《国史补》曰:“纸之妙者,越之剡藤。”唐代诗人皮日休《二游诗》:“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于月。”第二是茶,当时唐朝社会上还盛行品茶之风,诗人多以饮茶为韵事。《剡录》载:“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则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故唐代茶圣陆羽写《茶经》一书,曾数次南下入剡作实地考察,将所得充实在著作内。皎然是“茶道”的先导者和积极的传播者,“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第三是丝绸,当时越州一带盛产“越绫”“越罗”,尤以剡县为最,品质优良,花色繁多,多次被列为朝廷贡品,晚唐时朝廷每10天就要向越州征调越罗1.5万匹。白居易的《缭绫》诗尽情赞美越绫做工精巧光亮艳丽,“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另外如越州的奇花、名树、名产、印刷、冶金业……均为唐代诗人所注目。

求神问仙,吸引唐代诗人寻踪觅迹。东晋葛洪《神仙传》、陶潜《搜神后记》、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宋李昉《太平广记》等书中均记载着: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人刘晨、阮肇两人去天台采药遇仙的神话故事。历代文人雅士为追慕仙人,接踵来游,吟诵颇多。唐李商隐《无题四首》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成了唐诗中一个内涵丰富的典型意象,《全唐诗》中有83首诗歌反复出现,“刘阮遇仙”在唐代游仙诗中成为最重要的题材之一。遇仙故事在唐诗中表现了诗人们仰慕仙人,表达了诗人们对遇仙、修仙、成仙的愿望。“刘阮遇仙”故事还以其他多种文学、艺术样式为载体,走出国门,成为东亚、东南亚各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朝鲜文学将它作为常用典故,也是日本五大神话之一“浦岛神话”的源头,越南至今仍盛行刘阮遇仙歌舞,等等。刘晨一支远走广西,阮肇一脉世居剡地,建阮仙翁庙,现尚存正厅三间。世居地名曰“阮庙”。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宋朝开始,嵊州依然是文人雅士向往的神仙之地。入剡隐居的姚氏父子以博学知名,著有《西溪丛语》《宋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王十朋在剡城东门周家渊源堂义塾设帐授徒,开一代学风;李清照先后三次避乱入剡,写有《金石录后序》《武陵春》。朱熹曾在鹿门书院传播理学,为书院题写的“贵门”二字至今犹存。宋代以降,到嵊并留下诗作的有欧阳修、王安石、李孝光、杨维桢、宋濂、徐渭等。

综观现存创作于嵊州的唐诗、到过嵊州的诗人以及留下的诗人行迹,不难看出嵊州是唐代诗人真正向往的地方,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如果没有嵊州这块风水宝地,没有在嵊州的王谢风流,就很难促成“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的思考

研究先行,打实基础。切实加强研究,确立嵊州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核心区地位,进一步丰富“浙东唐诗之路”的内涵。深入做好文献的研究工作,依托剡溪智库、诗词楹联学会,集中力量,做深做透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文献研究工作,系统、全面、高质量地编纂出版《诗路嵊州》,全面梳理诗人总数、诗篇总量和诗词注解。坚持学术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组织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各方面专家实地考察始宁墅、谢灵运钓台、王羲之故居、诗画剡溪、艇湖公园等历史遗存和现代风貌,进一步明确诗路的路线图、沿线节点、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对与其他县(市、区)的争论之说,应坚持科学考证、求同存异,切实抓好研究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形成嵊州的学术品牌。

积极申遗,加强保护。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嵊州市将提前做好申遗各项准备工作,为成功申遗打下前期基础。第一,深入做好沿线的文化遗产考察认定,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对日渐湮没的剡坑、始宁城隍庙、嶀浦潭、王谢饮水处、石门山、鹿苑山加快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流传的人文典故进行重新整理编著,如毕功了溪、刘阮天台、雪夜访戴等美丽传说和故事;对已经埋没的历史遗存进行恢复重建,如金庭山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崇妙洞天、谢灵运始宁墅等。第二,加强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县市的申遗合作,在沿线九县市联合签订的框架协议下,加强申遗工作会商机制,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第三,切实加强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规划、政策、财政、人才等各方面的政府主导作用,为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引领、支撑和保障。

系统规划,综合开发。一方面加强规划。当前要在省级牵头下,尽快编制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保护、利用、申遗等四个总体规划。嵊州市要根据总体规划精神及其框架下,积极抓好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编制完成浙东唐诗之路嵊州核心区规划,同时主动与诗路沿线县市对接,进行区域性的整体规划,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是加快诗路文化再现工程建设,对沿河景观进行恢复,构筑诗路景观链;重现“唐诗之路”昔日辉煌,加快艇湖城市公园、“美妙三公里”、“乐活三公里”建设;打造中国戏曲第一镇,建设成集艺术展示、实景表演、旅游商业于一体的中国越剧旅游目的地越剧小镇;整合区域内山水资源、文化特色、名人故居、古村古寺等景点,打造书圣文化小镇。二是开发旅游线路,“走唐诗路,品唐诗美”,积极推出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重游浙东唐诗之路,重吟唐诗之韵。三是加强旅游资源整合,走联合开发利用道路,积极与各县(市、区)政府加强合作,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具有高端文化品位的黄金旅游线。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广而告之嵊州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地位。打响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品牌,不断充实剡溪智库专家力量,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型研讨会。出版嵊州唐诗之路系列普及丛书,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咏剡唐诗、人文典故乡土教材,提高青少年的认同感。加强沿线县市交流合作,开展文化走亲和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俞忠毅)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运河智库 | 为什么说绍兴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