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之路11

 轩辕镜1225 2012-10-18
第三集  大唐诗路


唐朝开元十二年(公元724)的秋天,24岁的李白壮志凌云,“仗剑去国”,第一次告别巴山蜀水,辞亲远游。奔涌的江水、翻飞的衣袖和他冲天的豪情,组合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这种气势也预示着一个壮阔的时代即将来临。李白的出场,一定会有大气象的时代作为背景,因为,表达大气象的人物也只有李白才担当得起!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他走的第一站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而是更遥远的浙东剡中: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李白《初下荆门》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他(李白)在开元、天宝前期到剡中来,他的心情好。因为李白他是政治理想很好的,他很想发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他很想到各地走一走,一方面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培养)一种开拓的心情,愿意扩大自己的一种文化视野。
李白是为谢灵运来的,他想在剡溪边感受谢公的那种风度;李白是为王子猷来的,他想坐一坐曾经风流一时的那只访戴小船;李白也是为许许多多的高僧名士来的,他想来这里承接前朝留下的那股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相洲](李白)没去剡溪之前有很多诗篇里边都谈到了剡溪,那就是剡溪是一个非常让人神往的地方,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剡溪这个地方它山水之灵秀,在盛唐诗人的心目当中是一个普遍的印象,非常普遍的印象。比如说在武后时期,宫里边有一位宫女,她写了一首歌辞,叫《离别难》,那么在这首歌辞里边她就提到“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她就提到了剡川这个地方。所以上到大诗人,下到一个宫女,她在做歌辞的时候也提到了这样一个地名,那么可以想见在唐代的时候,剡溪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地方。
唐代,人们称为大唐。大有大的气势,大有大的胸襟。一个地方,只要被大唐的目光盯上,那个地方也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这也许是一种天机,而这种天机又一次地让深藏在青山秀水中的剡溪遇上了。而这一次不是孕育与含藏,而是追寻与表达。用脚步来追寻,用诗歌来表达。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多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慕名来过剡溪,留下的诗歌多达1500多首。可以想象,那时的剡溪,是帆影点点,歌声朗朗。诗人们来来往往,相邀而游。这中间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有孟浩然、温庭筠、崔颢、李商隐……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勋初]我所以讲如果一个地区,有山水又那么漂亮,文化底蕴又那么丰富,这个在全国不多的。
唐朝的大历元年(公元766年),55岁的杜甫在夔州的寓所,回忆起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往事。其中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历历在目。然而,最让他难忘的是游历剡溪的那一段情缘。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杜甫《壮游》
有人考证,白居易至少三次来过剡中,对剡中的山水风貌了如指掌。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应剡中僧人白寂然之请,白居易写了《沃洲山禅院记》,其中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可谓形象生动,定位恰当,令人叹服。
唐朝的另一个秋天,崔颢又要启程游剡溪了。剡溪对他来说,不算遥远,因为开元年间,他在任东阳太守。东阳与剡县相邻,故入剡游历较为方便。这一次他从东阳出发,登舟入剡,顺着水流,欣赏两岸风光。兴致所至,诗句油然而出: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舟行入剡》
[《中华遗产》编辑部主任袁因]我们现在发现,关于剡溪的一些描写,在几千年前的一些描写和我们现在来看,有很多仍然是一致的,这就从诗歌上来证明,剡溪在唐诗之路上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关于唐诗之路上有限的一些历史遗迹地,而且这个历史遗迹地非常的重要。
剡溪,众望所归,让唐朝的许多诗人不辞辛劳,一路踏来。从此留下了一条充满诗歌芬芳的文化线路。1991年,在 “中国首届唐诗宋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竺岳兵写了一篇《剡溪──唐诗之路》的论文,提出了“唐诗之路”这一文化现象和概念。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出文件,定名这条文化线路为 “浙东唐诗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1991年的时候,南京大学、我们唐代文学学会在南京大学举办这个会。开完会以后,从南京坐着汽车到浙东那边去走一走。经过杭州、绍兴,从绍兴往南下来,也经过剡溪,大家包括我们大陆的学者、海外的学者、包括国外的学者对这一段路程非常注意。觉得对这一段的风景这方面、山水这方面,非常优美的情况,这个大家觉得别的地方看不到。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竺岳兵]我们在近几年开了好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什么(专家学者)能够来呢?因为有以前的文化积淀,以前的文化积淀又有以前的文化积淀,这样一层层叠压起来的。我刚才讲,东晋的时候这个地理环境和山水优美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是东晋的文化积淀和山水自然,首先是人文,其次是地理;唐代的时候是这样,首先是人文起作用,在吸引他们来。
“唐诗之路”是以古代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为中心的一条文化线路。大概的地理位置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古镜湖、曹娥江至剡溪,再经石梁而登天台山。它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畅游的一条文化古道。《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浙东的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也盘结于此,其间清流环绕,汇聚剡溪,气象万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郁贤皓]剡溪就是“唐诗之路”的一个中心点,因为什么道理呢?为什么那些唐朝的诗人要到浙东去呢?主要目的就是要看剡溪,要看剡溪周围的风景、风光。因为剡溪周围的风光最好,唐诗之路具体地讲实际上就是剡溪之路,你要走唐诗之路,实际上就是剡溪。
[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那么其中一个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追踪前人的踪迹。因为前人留下来很多比如说文学上面的遗迹,文化上面的胜事,他们要去进一步的探访。那么他们在寻访前人遗迹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他们又留下了很多好的诗句,好的作品,千古传诵的名篇。比如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作品,那就是在走这条路的时候,李白在浙东活动的时候,他写的东西。那里面也有不少跟浙东、跟剡溪相关的风景,那样的一些句子在李白的诗歌作品里面还有更多。
大唐的气势总是彻天彻地的,雄迈大气;大唐的情感也是畅胸畅怀的,无遮无掩。人们发现,在唐代二百八十多年的月光底下,长安的眼神从来也不曾离开过来自剡溪的那波柔情,这遥远的顾盼流露了太多的表白。这一种表白,提炼出了大唐最浪漫的情感。
这份情感太浩大、大厚重了,乃至于今天还不能稍稍的散去。走在剡溪两岸,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数不清的唐代诗人披着月光、踩着白云、乘着片帆,缓缓的从长安踏歌而来,浩浩荡荡。恍惚间,诗仙李白也飘然的来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