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老师: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就是了不得的人了

 吴翠平书馆 2021-08-13
图片

《大学》所讲“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个修证学养的层次,“知止”这两个字联结在一起的话,便有这个问题,先“知”道了才能够“止”或是先“止”了才能够“知”?答案是,先“知”道了才能够“止”。这是理性的智知作主观,是主导。那这一“知”便是主;“止”便是宾,是客观的,是被领导的作用。当然,大家都明白“止”,便是停止的意思。但是,要停止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说真正不容易随随便便就可以讲得清楚。最好的办法是,先要了解“止”字有两个内涵:

一是内在的——“内明”之学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学家们借用庄子所说的“内圣”之学的“止”。二是外用的“止”。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外王”外用之学的“止”。不论是上为领导天下的帝王,下及做一件事业(包括工、农、商、学)的领导人,或是只做一个家长,或是只做一个极普通的平凡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

所谓“知止”的“内明”之学,是要每一个人,先来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态,或更明白地说,自己的心思和情绪。无论是上为天子(帝王),下为平民(庶人),人们的心思和情绪,从睡醒起来,再到进入睡眠的时候,在这一天的生命历程中,能够数得清、记得完全经过多少思想、乱想、幻想吗?至于其中所起浮生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情绪,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些复杂万分的思绪,在我们进入睡眠时,还会如多面镜子般地互相曲折反映,幻化出各种奇怪难解的梦哪!谁能把此心思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静、安祥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绝对不能做到的吧?答案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知止”。所以我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反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果地。

“知止”的“止”是属于“内明”学问的“止”。等于佛学所说的“制心一处”和“系心一缘”的“制止”的“止”,是都属于佛家小乘观心地法门的原则。“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也可以说,“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在佛学修证上,严格说来,“止”和“定”,它的作用和境界,又各有界别、功果的不同。例如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这是很恰当的形容,人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停“止”下来,就必须如力大无比的大象,有能从奔涛滚滚中,截断众流,横身而过的大勇才可,这便是“知止”而“止”的状态。

至于“止”的外用方面,大略说来,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都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确定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一理念上,才能处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悔。如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

摘编自《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
-------------

我们平常要做到宁静是很难的,我们做修养工夫很难达到定、静。我们看曾子所著的《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了“止”的方法才能够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说到这里,下面就没有了,又换个话题讲别的了。那么“得”个什么呢?得“明德”,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好比顿悟。“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顿悟以后起用,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讲渐修,由渐修而得了“明德”,顿悟了。我们如果拿禅宗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

由“止”到“定”这步工夫很难,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必有事焉”。我们懂了孟子这句话的奥义,就可以进一步发现各宗各派修养的方法,譬如念佛、持咒、修气、看光、观想、祈祷等各种法门,实际上都是因为此心不能定,只好想个法子把它拴住,就各人的喜好习惯各自找个东西把自己给拴起来。所以《大学》上说要“知止”,先求“止”,止于一念,止于一个东西。这个原理也就是“必有事焉”,不然心就静不下来。那么此心要如何修养呢?此心要“必有事焉”。怎么个“必有事焉”?我们想要心静下来、气定下来,就是把这一件事始终持在心上,不要忘了这件事。

摘编自《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
-------------

我可以告诉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修持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就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工夫,观是修慧的工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

止,梵文叫做奢摩他,是唐代的翻音,就是“三摩地”,我们世界上人的言语口音三十年就变了。“观”,梵文叫毗婆舍那。所以只有止观,那么修六妙门,为什么要“止”呢?我们这个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的身心像江河一样永远在滚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始终在流动,我们一天血液周流全身流动的行程,如果把它连起来有十万八千里;还有你看我们的呼吸往来有多少,心理思想的状态也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方面都静止下来,才能定。

怎么把身心的流动止住?你看把流水停住、宁定、清净下来了,那个才叫止,水宁定了以后,慢慢宁静不动了,里面的灰尘杂质都沉淀下去了,我们一看这个水是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能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水宁静到这个程度,能够一眼看到底了,如果有一点灰尘杂质掉下去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观”的境界。止与观,这样比方形容理解了吗?

所以止到极点,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也下去了,碧绿天清;这个溪水里清得游鱼可数,有一条小鱼过来都清清楚楚的,这个就是观。止与观,心境要修养成这个样子,那还得了,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后怎么样?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后怎么样?管他得啊了、了啊得的。

《南禅七日》
******
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