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史记】刘向:校雠之学,自刘氏父子,渊源流别,最为推见古人大体!(上)

 真友书屋 2021-08-13

刘向、刘歆乃是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最具名气的一对父子,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称:“子政博学,三世成名。”子政乃刘向之字,对于这句话,颜师古在注中称:“谓刘德、刘向、刘歆,俱有名闻。”即此可知,刘向的父亲刘德也很有名气。

然而杨树达在《汉书管窥》中则认为班固所说的三世不包括刘德:“德是向父,不宜以子政统之,颜说未合。余疑三世谓子骏,子骏兄子伯玉,及向曾孙名龚字孟公者也。”杨树达认为颜师古的解释不对,这里所说的三世不应当包括刘德,而应当是刘歆,及刘歆哥哥的儿子伯玉以及刘向的曾孙刘龚。而后杨树达引用了多处历史文献记载,其结论则为:“果尔,不惟刘德不在此数,即向亦不在三世之中。文意谓子政博学,因而子歆、孙伯玉、曾孙龚三世成名也。”

Image

刘向编集《楚辞》 日本青木嵩山堂刻本,书牌

虽然杨树达没有用肯定之语,但他基本认定班固所说的三世乃是指刘歆、刘伯玉和刘龚。不但没有刘德,连刘向也没有。且不论这种说法还有着争议,但刘氏家族在西汉时的地位得以彰显。

关于刘氏家族的情况,班固的《汉书·楚元王传》中有详细记载,然而此传的特殊性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编次》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孟坚每一姓有传,多附出余亲,其事迹尤异者,则分入他部。故博陆、去病、昆弟非复一篇;外戚、元后、妇姑分为二录。至如元王受封于楚,至孙戊而亡。案其行事,所载甚寡,而能独载一卷者,实由向、歆之助耳。但交封汉始,地启列藩,向居刘末,职才卿士,昭穆既疏,家国又别,适使分楚王子孙于高、惠之世,与荆、代并编;析刘向父予于元、成之间,与王、京共列,方于诸传,不亦类乎?”

孟坚乃班固之字,刘知几仔细分析了班固写《汉书·列传》的方式,班固基本上是将传主的兄弟、子孙、亲戚等附在传主本传之后,但是如果这些所附之人的事迹特别重要,班固就单辟出为另一传。刘知几在文中举出了霍光、霍去病兄弟的例子,虽然两人是兄弟,但他们的事都很显赫,所以班固将兄弟二人分为两传。班固的基本原则如此,但是在刘氏家族问题上,却不能贯彻此原则。

Image

刘向编集《楚辞》 日本青木嵩山堂刻本,卷首

如果以社会影响力来论,刘德三代并不能在传记中占那么大篇幅,张振佩在《史通笺注》中统计出:“其传文,元王及其子嗣仅五之一,向、歆传占五之四。”刘向、刘歆父子的事迹占了《楚元王传》五分之四的篇幅,这显然有违常理。故徐兴无在《刘向评传》中称:“按说刘向父子距其先祖楚元王年代久远,又非宗子嫡系,昭穆既疏,应该将楚元王及其嗣位者与荆王贾(汉高祖堂兄,见《荆王刘贾传》)、代王仲(高祖兄,见《吴王刘濞传》)合传,而分出刘向歆父子,与王吉、京房等合传。然而《汉书》却独存此传,刘知几将其原因归之于:'实由向、歆之助耳。’因为刘知几认为,班固承其父班彪《后传》而作的《汉书》与刘向歆父子关系密切,《汉书》不仅采纳了刘向歆父子续《史记》的著作(仍名《史记》,见《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卷十二《古今正史》),而且采用了刘向歆父子的其他著作如《新序》《说苑》《七略》(《史通》卷五《采撰》)。”

原来刘向、刘歆父子跟班固关系密切,故班固在写《汉书》时引用和抄录了不少刘氏父子的作品,说不定《楚元王传》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刘氏父子所写,而班固直接抄录入《汉书》中。这是因为刘氏父子也曾经续写司马迁的《史记》,这些文本也被班固所摘引,故杨树达在《汉书所据史料考》中说道:“《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叙元王交之事甚略,似交为一绝无表见之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则不然。首叙其好书多材艺,少时与穆生白生申公等受诗于浮邱伯。伯为孙卿门人云云。后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竟以元王与鲁诗之祖师申公并列。此推重其学术也。”

Image

刘向撰《列女传》十六卷 乾隆四十四年知不足斋刻本,书牌

《楚元王传》中把元王与鲁诗之祖申公相并提,可见其推崇元王的学术成就到了何等之高度,而杨树达又举出了此传中推举元王的功业之事,杨树达称:“又叙王子富,富子辟彊,彊子德,皆颇详悉,略无贬辞。盖向为德之子,愚疑此文盖向、歆父子之文,或出于续补《史记》,或本是自序,则无考矣。”杨树达由此而怀疑《楚元王传》是刘向父子所写之文,但也有可能是他们续补《史记》中的作品,究竟如何,无资料佐证,只能作此猜测了。

近两年,南昌地区发现了昌邑王刘贺墓,此事十分轰动,尤其刘贺墓出土文物之丰富乃近些年所罕见,故刘贺的事迹也被人所津津乐道。而在历史上刘德与此事有一定的关联。汉元平元年夏四月,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年仅20岁,而此时汉武帝的子嗣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一人,但由于汉武帝生前就不看好刘胥,为此霍光选择了武帝之孙刘贺。元平元年六月,霍光派刘德参与迎立昌邑王的礼仪,因为刘德当时任宗正,正是负责这类事。但刘贺入宫后进行淫乱,于是霍光立即集合众臣,经过商议罢免了刘贺。刘贺在位仅27天,罢免后被封为海昏侯。

Image

刘向撰《列女传》十六卷 乾隆四十四年知不足斋刻本,内页

罢免刘贺后,霍光面临立新皇帝的问题,光禄大夫给事中丙吉向他推荐了戾太子之孙刘病已,霍光与丞相杨敞上奏皇太后要求立刘病已,而后得到了皇太后的许可,于是霍光派刘德迎请此人入宫,他就成为了汉宣帝刘询。正是因为刘德是第一位迎接刘询的官员,故刘询当上皇帝后对刘德恩宠有加。

五年之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23岁的汉宣帝由此而亲政。这一年刘向12岁,但那时他名为刘更生,直到他48岁后才改名向,字子政。刘更生凭借父亲的地位,得以荫任辇郎,而刘更生在宫中也渐渐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楚元王传》中称:“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

那时的汉宣帝喜欢神仙道术,恰好年轻的刘向也有此好,按理说这更容易博得皇帝的好感,但神仙之术容易玩出问题,《楚元王传》中称:“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更生兄阳城侯安民上书,入国户半,赎更生罪。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

Image

刘向撰《列女传》十六卷 乾隆四十四年知不足斋刻本,插图1

偶然的机会刘更生得到了变黄金的秘籍,他认为这是很重大的发现,于是他把这个秘方献给了皇帝,皇帝立即下令按此方来操作,但费了很大事黄金也没变出来。这个结果使刘更生受到了弹劾,此罪当死,后来家人经过活动,花了大笔的钱财方得免。正是因为这件事,后世对刘向有非议,然而全祖望却对这种指责不以为然:“后世议者谓其尝以《淮南鸿宝》之术得罪耶,此特向少年信道未笃之过,后世大儒亦有泛滥于异端,而其后翻然知所转移者,何得于向独以此概其终身也?”(全祖望《鲒埼亭集》)

全认为这只是刘更生少年时太信道教之故,而年轻时所犯之错并不影响他今后的学术发展。经过营救刘向得以出狱,但在他出狱的当天父亲却去世了。刘更生出狱后不到一年,就有了新的转机。汉代经学最盛,因为师传的不同,对孔子《春秋》一书的解释形成了三大派别:《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此三传中《谷梁传》最弱,而汉宣帝却最看重此传,为了统一学术思想,汉甘露三年,皇帝下令召开石渠阁会议,而刘更生得以参加此次重要会议。《楚元王传》中称:“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Image

刘向撰《列女传》十六卷 乾隆四十四年知不足斋刻本,插图2

然而,这次重要会议的《议奏》在后来失传了,后世从各种文献中辑佚出来二十余条,其中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三《礼韵正义》中的一条提到了刘向:“《公羊》说:哀十四年获麟,此受命之瑞,周亡失天下之异。《左氏》说:麟是中央轩辕大角兽。孔子修《春秋》者,礼,修以致其子,故麟来为孔子瑞。陈钦说:麟,西方毛虫。孔子作《春秋》,有立言,西方兑,兑为口,故麟来。许慎谨按:公议郎尹更始、待诏刘更生等议石渠,以为吉凶不并,瑞灾不兼。今麟为周亡天下之异,则不得为瑞,以应孔子至玄之闇也。”

石渠阁会议后刘向由待诏又被提拔为郎中给事黄门,而后他又一路被提拔,可见宣帝对他的重视。遗憾的是,石渠阁会议的第二年冬,汉宣帝就驾崩于未央宫,而后宣帝之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此后,刘更生被任命宗正。然此后不久,因为内部争权再加上遇人不淑,刘更生被弘恭、石显关入了监狱。数天之后皇帝召见刘更生,身边的人才告诉刘已经被关入狱中,这让皇帝大为吃惊。虽然刘更生很快被放出狱,但他还是被贬为庶人,而这一废就是十年。

Image

刘向站到了张道陵旁

汉竟宁元年六月,元帝的太子成帝即位,成帝倚重外戚大将军王凤,而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甄谭上奏追究石显极其党羽,石显被贬回故乡,其在路上绝食而亡。这个变化使刘更生得到了复出的机会,《楚元王传》中称:“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时数有大异,向以为外戚贵盛,风兄弟用事之咎。”

这次的复出让刘更生大为舒畅,他由此改名为向,同时字子政。看来他对能够参政充满了希望,然而王凤却警惕于宗室势力的发展,刘向被视之为宗室势力中人,因此刘向虽然在朝中任职,但并无机会进入中枢,甚至他的儿子刘歆想得到提拔也受到了王凤的阻止。

关于刘歆,《楚元王传》中称:“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蚤卒;少子歆,最知名。”刘歆为刘向三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一位,然而他却聪明异常:“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

Image

名人园中的刘向、刘歆塑像

汉成帝召见了刘歆,而后封他为黄门郎,但这个职位不高,其实皇帝原本想封他的职务比黄门郎要高许多,《元后传》中称:“大将军凤用事,上遂谦让无所颛。左右常荐光禄大夫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上召见歆,通读诗赋,甚说之,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上于是语风,凤以为不可,乃止。”

刘歆果真聪明异常,他的表现让成帝颇为喜悦,于是封他为中常侍,但有人却说这件事要经过大将军王凤的同意,皇帝认为这等小事何必还要通知王凤,但近臣们力争这个任命要通过王凤。这也足见皇帝身边的人有不少都是王凤所安插,无奈皇帝只好把这件事告诉王凤,而王凤竟然不答应这样的任命,故刘歆的提拔被阻止住了。

Image

塑像介绍牌

刘向为三朝老臣,他不能进入中枢,显然皇帝也无奈,也许是为了安抚这位宗室长辈,成帝让刘向去主持中秘书,而刘歆也以黄门郎的身份前去帮助父亲。皇帝给刘向安排的任务是将皇家藏书系统地做出整理,此年刘向54岁,他在此任上一直工作了18年,到71岁去世时校书的工作还未完成,于是皇帝命其子刘歆继续完成校书之事。《楚元王传》中称:“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

刘歆负责校书活动,对中国文献学史影响深远,尤其他们父子写出的《别录》与《七略》成为了中国目录学史的开端,而其父子二人也被后世称之为中国目录学校勘学的鼻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