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静寒夜思教育

 盼哥写文字 2021-08-13

漫淡语文课堂教学细节

寂静的寒夜里,我习惯于摸着夜色在小城一隅小心地漫步。许是累了,独自在夜里徘徊,漫无目的地挪动脚步,走过一条深邃的小巷时,猛抬头,前面一片漆黑。我停住了脚步,遂点燃一枝烟,不见烟雾,烟头那点点星火照进了我的心房,明亮了我的世界。

静夜里的一切,显得如此神秘。倘若我的心能永远搁置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下,我何尝不渴望这样的夜色?

所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只不过是一句生活感悟罢了。我想说,就算此时我看不到远方,不用惧怕,用心去感念一切美好吧,远方的灯塔一定不会只为灯下行走的人照亮前行的路。

我们常说,路在前方,然而,真实的状态是路永远在自己的脚下。行走过程中,不管是以踉跄的脚步爬行,还是以跌跌撞撞的姿态往前冲,走过,路过,就是最好的人生路。

十八年前,我选择了从事教育的这条路,我直言不讳,我真的从不后悔,爱就深爱吧。我承认,我干瘪的魂灵里早已烙下挚爱教育的情意,骨子里流淌着爱的种子。对待教育,无论是钟情,还是多情,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教育的思考。

今夜,夜色美好,窗外,一片寂静,这应该是一个人选择沉思的美好时光。打开电脑,看着闪动的鼠标,我的思绪跳跃,最终,停留在一次教研会上,遂轻击键盘。这样安静地思考,自由地写作,一直是我比较神往的生活状态。

打开听课记录本,脑海里再次回放宣汉名师李淑容老师所授《慈母情深》课堂实录,文中所塑造的一位普通却平凡,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立在我的面前,这不得不说,是李老师的教学把我带进了文本,让我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更加敬仰。基于这是一篇名篇,亦是一篇经典美文,它应该还是小学篇目中关于歌颂母爱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课文。缘于此,我是用心用情多次阅读了这篇文章,其感人之处很多,感人的力量之大,恰如李老师在课后的概述中说道:“这篇文章每个字都是用母爱凝结而成的。”我十分赞同李老师这一说法,由此,也可看出李老师对这篇美文的解读是下足功夫的,解读是十分到位的。我欣赏具有这种钻研精神的老师。李老师身为宣汉名师,自然对文本的解读必有一定的功底的,她的课堂所呈现的理念及所执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圈可点的,是一堂真正值得研究、值得推广的示范课。

我非名师,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只是我时常保持一种谨慎的学习态度罢了,所以,任何时候,我不会放弃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这次活动,我更没有放弃言说的理由。同时,既然是教研,那不少不了探讨,必有杂声,这样的教研或许才是有意义的教研。

李老师与我是故交,选择把她的课拿来胡说八道,我心里是有底的,一不怕得罪她,二不怕她骂我,三不怕打击她。当然,我更需要在杂声中表明自己观点的机会,与语文同道人一起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无论是授课现场,还是听课过程的文字记录,我反复回放,反复思考:这节课的优点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我们常说,是人就有优点和不足,是课,更应该是这样的。接下来,我就大胆地、深刻地、全方位地说废话了,试想,某天李老师看到此文,千万别生气,更不要灰心,还不能当面骂我:“你个狗东西,硬是张个嘴巴好说别人的课哟,把老子上的课说得体无完肤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只能躲得远远的,然后双手合一,念“阿弥陀佛”了。

   语文教学应紧扣学生语文能力

总体来说,李老师的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为什么这样说呢?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状态变化为转轴,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李老师的课堂中,一直贯穿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正是这样,课堂中,李老师始终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带着学生跟着文本走,在文字里穿梭,在情感里游走,这既是一种品味语言的方式,也是一种慢火似的情感熏陶。

课始,李老师紧扣课题中的“深”字,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读出重音,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被李老师调动起来后,李老师抛出一个主问题:为什么用“深”来形容慈母之情?这样的问题恰到好处,激发学生阅读后文,一起感受文段中关键句子。此处,李老师屏显一段文字: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时,母亲用()的手将钱()在我的手里。我()()着钱跑了出去……此处,李老师要求默读课文,填空。两分钟过后,李老师抽学生填空,学生很容易将空填好了。在此,学生读错了字,李老师纠正了读音,但是,李老师并没有延伸,而是马上要求学生再读句段,顺势,李老师问道:“哪句话写出了我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引出“鼻子一酸”并板书。不得不说,李老师这一招用得妙,处理得精当,由“深”到“鼻子一酸”这一线条抓得很好,找到了整堂课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接下来就是紧扣“鼻子一酸”来透析全文。事实上,课的流程是十分清晰的,由“深”到“鼻子一酸”再到关于要线的细节描写,这里本来就隐含着一种一个因果关系,理清这种因果关系,就走进了文本的背后,进而去体味母爱的伟大之处。其中,李老师既抓关键词语,如“塞”“攥”,又抓住了关键句段,如,慢镜头之“我的母亲”快镜头之“立刻”特写镜头之“掏、塞”“探”等等,这些词语所隐含的意思都是让我“鼻子一酸”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李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十分扎实的,抓住关键词语一拎,全文的中心要素就抓住了,一步一步拎着学生顺着这根线去探究,去发现,去体悟,自然水到渠成。

李老师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善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比如,在处理慢镜头时,她作了比较阅读,让学生在不同的句势中体味“我的母亲”四个字在文中的特殊意义。在此,她还重点让学生自由说话,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说出母亲的外在形象,背怎么样?脸怎么样?眼睛怎么样?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多次朗读“鼻子一酸”,这样做自然加深了学生对母亲工作艰辛的更深层理解。

最后,李老师带着学生反复品味“塞”这个词语,这是由面到点,再由点引申到面的教学手段。变换词语,比较情感的浓烈程度,体味母亲“塞”钱给我时,我的真切感受。顺势,李老师又要求学生反复读“鼻子一酸”。应该说,讲到这里,课也达成了教学目标,然后,李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告白,我想,这不只是向听众(学生和教师)告白一位伟大的母亲的艰辛,而是这个“塞”钱的动作充满了关爱,母亲虽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但母爱永远纯朴,母爱永远至上,最终化作作者笔下的“慈母情深”。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当学生被李老师完全带进了文本深处,学生自然是有感而发,李老师安排了随笔: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遍的对母亲说……(可以是悔恨,可以是愧疚,可以是难过等等,至少用到三个“母亲”)学生写随笔(此处,播放了音乐。)最后,学生朗读自己的随笔。

课末,李老师以快进式引导学生再次重温那场震撼人心的母爱,集体朗读“鼻子一酸”,进而深层次理解课题“慈母情深。”整堂课在一种温暖且感人的场景中结束。

课后,我立马写下了简评:

1、整堂课以文本中关键词语(句段)进行细细品读,紧扣“情深”二字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有温度的母爱。2、课堂切入点妙,由浅入深,渐次展开,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概说“我的感受”—— 鼻子一酸。因为情深,所以鼻子一酸,教师紧紧抓住这种因果关系,贯穿全文,厘析全文。李老师正是紧扣住了这一条线,所以她能成功引导学生贴着文本一步一步走向深处,把学生的情感由表面领引到深层:感知母亲的动作,母亲的工作环境,母亲的神态等,一个艰辛的母亲形象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再煨着文字,体会艰辛却不平凡,平凡却深浑身是爱,这就是作者笔下所塑造 的母亲形象。李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动脑,动手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关键词,朗读关键语段。这节课正是有了师生反复充满深情地朗读,母爱的厚度和温度才在文字中跃动起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伟大而深厚的母爱中受到美的教育,感恩教育,知恩,感恩的教育,这正是这堂课我们需要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4、李老师整堂课始终围绕“鼻子一酸”深入解读文本,探寻体现母爱的感人句段,感人场景。紧扣全文三处镜头:慢镜头、快镜头、特写镜头,以三处境头中的关键词(有力量的词)拎起课题“情深”的线索,可以说,三处镜头中的细节描写中,处处是深情,处处是关爱。李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文本的温度,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有语文味道的。5,当师生贴着文本共同淌过了一场关于母爱的旅程时,那些难忘的母爱总会涌上心头,李老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写一写(随笔),这正是语文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在刚刚体悟到的母爱浸润下,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么,所写的话语必然是真心话,感人的话,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同时,我也写下了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1、《慈母情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美文需要用美的方式去教。作为语文课,如何以美的方式去教?我觉得应该做到以美赏美,也就是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更加注重美点。这篇文章的美点不外乎就是感人的句段,感人的镜头,感人的朗读。然而,李老师在朗读处理细节上做得不够好,一是范读太少,二是范读的效果不是很好,三是为了范读而范读。如果李老师在范读上再深情一点,学生自然会被教师带进去,会深情并茂地读,而不是干瘪地朗读而己。2、找出关键句段,而没有好好处理,同样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处理慢镜头和特写镜头时,关键的词语“我的母亲”“掏”“塞”等感知到了,但没有反复品砸,引导学生体会的力度不够,学生对此类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还是肤浅的,或者说体会得不够深,不够精。3、小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只顾文本的内容,而忽略了字词的处理,这是切不可犯的大忌。如,“龟,攥”这类词语既然学生读错了,教师也纠正了,为什么不再花一点时间巩固深化呢?音节是什么?组词?说话?写法?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课堂中注重的细节。同时,既然教师强调了此类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动手在书上笔记(全堂课,我没有看到老师慢下来要求学生作笔记),这是不可取的。4、课末的朗读将课堂引向深度,师生在浓浓的母爱中深情表白。朗读,是最好的情感表达,唯有体会到了文字的温度,懂了母亲的艰辛,懂了母爱深深,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朗读才是有深度的、有力度的朗读。那么,反观李老师这节课末,既可以选择素读,也可以配乐读,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朗读,有情有爱的朗读、由内而发的朗读才是感人的、动情的。很明显,李老师在课末的朗读处理上还是欠妥,一是配乐声音之大,二是朗读的力度不够,不够深情,故而对学生的感染力度不够,导致课堂高潮部分温度不够,饱和度不够,感染力不够。5、阅读型文本,当以阅读为主。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注重阅读模式选择。在此,是不是所有阅读必须配乐呢?语文课是用来让学生学习语言,感受生活的,而不是用来热闹表演的,所以,我赞成素读模式。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文字背后的意境,既使没有配乐,他们依然能做到捧着书声情并茂地读,这何尝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语文阅读呢?6、李老师对课标的掌握还不是很熟悉,为什么这样说呢?五年级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的默读能力的,而课标对每个年级的默读速度是有明确的规定的。7、建议李老师在处理文本时,加入两个元素:一是在课前或课后扩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相同主题的课文;二是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既要有个体指导,也要有集体,还特别要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总之,李老师的课是一堂有参考价值的课,其亮点很多,课堂中所呈现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学,她对文本的处理方式和解读的微妙之处都是值得学习的。一堂课,如果有了不足才是好课,真正完美的课不是课,而是表演,我宁愿少听或不听这样的课。真实存在,就是最好的状态,所以说,李老师的课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值得细细品读的示范课。

后记:听了此堂课,一直在反思,也在探究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听课当天,老天不长眼,应李老师举荐,硬把我拽上台去对她的课作课评,领导在上,加之,台下行家个个盯着我,一上台,实属诚惶诚恐,胡诌了几分钟。下台后,才发现,我太绝情了,居然把李老师的评得体无完肤。罪过!只为共同成长,不顾朋友颜面。真是罪过!!

2017年11月7日深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