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概念到镜头:场景与细节的教学艺术

 宝妞 2022-12-04 发布于河南
丁素芬
《慈母情深》是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散文,所在的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让学生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这篇课文,学生都能读懂教材显性的原生价值。这一点,在朱煜老师简洁的导入环节中得到印证。
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母爱”这一宏大主题下的深沉情感的呢?这是教材的重要教学价值,单元语文要素给出了路径: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然而,场景、细节是最容易被抽象成概念的。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陆志平教授说:“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对母语的深厚情感是在阅读感悟中一点一点培养的,不是在知识概念体系里直接完成的。”教学中,朱老师以独特的“文本再构”来细化教学目标,捕捉、组合课文中让人感触深刻的镜头,在教材与师生间架起场景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读懂母爱。
一、散点镜头,拼成完整的事件场景。
朱老师相继出示三组词语“失魂落魄、怂恿——压抑、颓败、噪声、缝纫——褐色、疲惫、皲裂”。三组词语描写的对象不同:第一组描写“我”的心理,接着镜头转向母亲工作的环境,最后描写母亲的形象;三组词语的顺序正是课文中的事件发展顺序。师生交流中,好像每个词语后面都有一个背景画面,词语变化带动背景切换。学生边读词边勾连事件,场景与细节呼之欲出。
两组数字让画面聚焦、定格。以母亲的工资、工作的天数、《青年近卫军》的书价、一听水果罐头的价格做等量计算,再把相关联的场景导入其中,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冲突感——母亲要通过多么辛苦的劳动才能换来一本书啊!为后文“我”的犹豫和母亲的干脆坚决做了细节上、情感上的铺垫。
这个板块看似随意、随机,其实背后有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对关键场景的精准捕捉,思维背景非常广阔。这是基于全局观的逆向设计,以教师再构的“第二文本”做渗透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整体感知”纯知识梳理的局限。
二、特写镜头,以反复手法教“反复”。
细数一下,朱老师共捕捉了八个特写镜头,将那些感人的细节逐个推进,再相互关联、交织,实现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深交互。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三处反复,体会表达效果。
课后习题有两个阅读要求:一是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交流感触最深的地方,体会“慈母情深”;二是关注课文中的两处反复,想想表达效果。
感触最深的地方,或许就是反复出现的词句。两个阅读要求在感情至深处一定有重合的部分。朱老师将特写镜头给了“三处反复”。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来看朱老师内容、涵义、形式三者兼容的细节指导——
反复的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习得
三个“我的母亲”
读文学作品时,要边读边想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段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解读。
四个“七八十”
从写法的角度读场景,圈画出事物,思考:为什么只写这些事物?
场景要选材,写相关的事物。
四个“立刻”
巩固反复的手法,从动作细节体会母亲的艰辛,深化情感。
第二层:形象比较,反差推进理解。
教学中有两处形象比较,一是母亲的自我形象比较,二是母亲与“我”的形象比较。“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与母亲的语言干脆,动作坚决形成对照,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平凡细节中的伟大母爱;母亲与“我”的形象比较在板书中次第呈现,母亲的工作环境、神情、语言、动作让我“呆呆——吃惊——犹豫——心酸”。在一个个特写镜头的转换中,这些细节的内在对应关系慢慢在学生心中清晰,化为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层:修改审辨,培养高阶思维。
镜头再一次回到“我的母亲”处,朱老师修改了这段话,把最后”我的母亲的眼睛”改为“我的母亲”,问学生这样改好不好。本以为学生会倾向于课文中的原句,毕竟“唯教材”思维根深蒂固。学生毫不犹豫地表示喜欢修改后的句子,这个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令人惊喜。细看,这一环节已经接近课堂的尾声,学生在充分地体会细节、场景之后,用课中习得的方法、感受到的情感作出这样的阅读判断,可见语感“在线”呀!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辨与发现”是思维发展的高级层次。在高年级的阅读课中,如何借助文本培养学生在矛盾处、悖理处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朱老师的这一处“回马枪”给我们带来启示。
三、空镜头留白,延展细节与场景的边界。
走出这节课,或许你会有个疑问:师生沉浸在多个场景与细节中朗读、感悟,教师似乎没把“珍珠”穿成“项链”。对此,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教学的智慧在取舍之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毋庸置疑,这节课要取饮的“一瓢”是场景与细节。第二,观课视角决定所见的风景。这节课看似内容零散、思维跳跃,你用心琢磨,会发现其训练流程就是一串隐形的“细节项链”。文本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能力训练的轻重缓急都遵循这一训练系统的整体逻辑。换个视角,跳出细节瞰全课,“庐山峰岭”皆可见。
名家名篇教学的更大意义是要激起学生语感的自生长,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方法、情感积极涌动,成为记忆深处的存量,进而活化为持续成长的增量。就一节课而言,没有绝对的闭环,要给学生的思维留白。留白处,自会生长出自由的思想。课文中,“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接下来“我”会怎么样呢?此处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让学生延展自我的学习边界,胜于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不给教学设限,思维才能无限。
朱老师在课中有一个形象的指导:“读书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个电影镜头在慢慢推进。先是'背直起来了’,接着'转过身来了’,再看到'那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看到的点越来越聚焦。带着这种感觉,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观课,不也如此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