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报:学诗心得体会

 中诗报 2021-08-14

   关于诗人臆想

诗人是童心未泯的孩童;诗人是悲天悯人的佛陀;诗人是杞人忧天的妄想者;诗人是敏知万物微妙的神经质;诗人是一切新奇永不满足的探险者;诗人是洞察万物本质的哲人;诗人是所有上述角色的集大成者。

         关于诗歌意象的生成

     诗歌意象的生成总体而言两种情况并存。

    一种是先有诗歌观念(即思想主旨或情绪体验),而后再为这种观念寻找客观对应物(即客观物象)。要紧的是这种思想观念或情绪最终一定是以某一个乃至数个融合了这种思想观念的客观对应物(即诗歌意象)组合成的诗歌意境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绝不是诗歌思想观念本身的直接展示,也不是纯客观对应物即客观物象的纯自然展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第二种情况是先有客观物象(即客观对应物),而后在客观物象的自然世界中发生情绪体验,产生思想情感或凝练成思想主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情感的锻造与融合,即炼意。与第一种情况相同的是结果,最终都是在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即客观对应物)融合的进程中生成了既含有主观情感又保持了物象外形的诗歌意象,并且都由一系列诗歌意象最终构建起了一首诗的诗歌意境。这种情形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诗歌意象生成属于哪一种情况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抓住客观物象细节、如何凝练诗歌意蕴(即诗歌主旨),并且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成有价值的诗歌意象。这是检验诗歌意象生成效果的金科玉律。

           关于当事人写作

    有学者认为杜甫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当事人写作的创作方式,我深以为然。

    纵观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乃至中国当代诗人,也有很多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名篇佳作,但读后总感觉不能给人以切肤之痛。而杜甫的诗歌则让人身临其境与他一同悲喜。究其原因,其他诗人的诗写多属于第三方写作,而杜甫则是以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身份现身说法,其现场性、痛感性以及深刻性都是其他诗人无可比拟的。这是历史将他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的结果,是他人生历程的不幸,但又是他感同身受的必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反倒成就了他,这也是诗歌之大幸。

    由此想到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诗人确有必要深入社会现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感受感悟身处之境并做深度思考。等积攒了足够的阅历和情感,积攒够了足够的诗歌技艺,优秀诗作就会自然流淌而出。正像艾略特所言:“伟大的诗人在写自己的时候就是在写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所以,我以为当事人写作不失为创作优秀诗歌佳作的重要途径。(乱石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