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LXPLWX 2021-08-14

今天我们接着解析《孙子兵法》。前两篇文章,我们分别介绍了孙子“五事”中的“道”与“天”两个要素,下面分析第三个要素:地。

关于地,孙子的解释是这样的: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翻译成白话文便是:所谓地利,就是指作战距离的远或近、地势是险峻还是平坦、交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

作为合格的将领,熟知地理是作战前的必修课。不懂地形,不了解地势,打仗等同于瞎子摸象,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而判断地势的关键,在于区分出“生地”与“死地”,生地,让你进可攻,退可守。死地,则让你进退两难,坐以待毙。正如孙膑所言:“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若放在更宏大的视野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国的军事争霸。很多时候,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你未来能有什么样的格局。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1/3 先能守,方能攻

我们经常听人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实际上,历史上凡是成就霸业的政权,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擅长进攻,而是他们首先处在一个有利于防守的位置上。

明末地理学家顾祖禹有一句名言: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战者。如果你的地盘无法防守,你就没资格打仗。

道理很简单,想要发展壮大,就先得有块根据地。如果你的根据地分分钟钟就被对手抢了,你又有啥本钱去和别人拼呢?为此,你的根据地必须易守难攻,确保自己有个稳定的大后方。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善守者方能战。欲夺天下,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先保住自己的老窝再说。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春秋战国时期,最先崛起的诸侯,是郑、宋、卫这些中原地区的国家。得益于中原发达的经济,他们得以称雄一时。可没过多久,他们就遭遇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

中原人口众多,地势平坦,凡是野心家都惦记着这块土地。中原地区的诸侯频频受到外来的进攻,然而,倘若他们想要向四周扩张,却会遭遇重重阻力。

中原的西边是黄土高原,南面有大江大河阻隔,北面是群山和大漠。战国时代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秦、楚、齐,分别在中原的西面、南面和东面。

三个国家的共同点,就是易守难攻。秦地处关中平原,三面环山。楚占据南中国,有多条河川作为防线。齐背靠大海,虽无天险可守,但因为有饱经战乱的中原作为屏障,有效阻碍了西南两个大国的进攻。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三个国家只需把军事部署集中在一个方向,从而大大缓解了生存压力。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而在秦、楚、齐三国中,秦成了最后的赢家。秦统一天下,固然与自身的政治因素有关,但就地理位置而言,秦也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关中沃野千里,适合搞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口。

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群山环绕,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东方六国只能从东面入侵秦国,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过一道险关——函谷关。

函谷关是秦国的战略要塞,它北临黄河,东接崤山山脉、南接秦岭。在战国时期,这几乎是关中地区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

秦时函谷关位于涧谷之中,关口只能容纳几个人并肩通过,它的东面还有一条湍急的涧河,对函谷关也能起到防御作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秦国只需部署有限的兵力,就能有效阻挡六国的进攻。

除了函谷关这道坚固的东大门,秦国在其他几个方向几乎没有强敌威胁。这让他们能够放胆经营大后方。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又征服了丰饶的巴蜀地区,为秦的东进战略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供给。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历史上,秦、汉、隋唐等大帝国均兴起于关中平原,故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顾祖禹后来总结道:“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

在军事家看来,关中地区属于典型的“生地”,这里不仅守得住,而且方便出击,是成就大业的地方。

楚汉相争中,项羽因为错过了关中地区,最终痛失天下。他的谋士范增曾建议项羽定都关中,却被对方拒绝,理由是关中因战乱而残破,且“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结果让刘邦做大。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具备战略眼光,从他对位置的选择中就可以看出来。项羽一世枭雄,在对基本问题的把握上却鼠目寸光。

2/3 进可攻,退亦可攻

在激烈的军事角逐中,找到一块易守难攻的位置,能让你站稳脚跟,获得安全的后方。不过,易守难攻也是一把双刃剑,使你获得安全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你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很多南方的割据政权就是如此,无论西南还是江南的政权,他们虽凭借天险阻隔收获了一时的安定。但是地理屏障在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使他们进攻时连连受挫。从蜀汉诸葛亮北伐,到南北朝至两宋南方政权的历次北伐,均以失败收场。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为什么会这样呢?后勤补给显然是重要原因。

蜀军伐魏需翻过秦岭,而秦岭在充当蜀汉屏障的同时,也让物资运输变得异常困难,这意味着诸葛亮只能追求速战速决,而他的对手只需拖住蜀军,就能让诸葛亮不战而退。

江南政权征讨北方,也存在同样的困难。因为中国很多河流的上游都在北方,南方打北方相当于下游打上游,后勤运输就得逆流而上,后勤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军队的速度。

类似的,中原民族之所以无法征服草原民族,主要问题也是出在后勤上。中国的主要河流都发源于西部地区。但继续往北,尤其是蒙古高原一带的河流,皆发源于东西伯利亚。这就意味着中原军队深入草原只能靠陆路运输,效率低不说,还容易被敌人抄了后路。

但是反过来,广阔的蒙古高原,却给游牧民族创造了崛起的条件。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蒙古高原北接西伯利亚高原,东临中亚草原,这里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周边的先进文明却打不进来,这就给游牧民族提供了一片空前开阔的战略纵深,即便被先进文明打败,他们也有后退的余地和空间,所以能一再地重新崛起。

想要生存,易守难攻是先决条件。但如果想要发展,你不仅不能让敌人打进来,你的背后还得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宽广舞台。当别人在前方厮杀时,你却能在另一条赛道上纵情驰骋。

放眼世界,将这一战略发挥地淋漓尽致的,莫过于昔日的大英帝国。

英国是地处西欧的岛国,与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这是英国的一道天然防线,历史上来自大陆的霸主均无法征服这座岛屿。

不过话要说回来,英吉利海峡阻碍了大陆国家的进攻,也限制了英国向欧洲大陆的发展。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英国对西方政治格局的影响不大。

但随着人类远洋技术的进步,英国的机会来了。其实在西方历史上,英国并不是第一个建立海洋霸权的国家,西班牙、荷兰与法国,都曾先后征服过海洋,但只有英国笑到了最后。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为什么呢?因为上述国家都面临一个困境:既要征服海洋,又要面对来自陆上的敌人。一旦你壮大起来,四周的敌人就会合纵连横,群起而攻之。海陆两线作战,大大牵制了这些大陆霸主的兵力。

英国就不一样,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为他减轻了来自大陆的威胁,从而使英国将主要资源投入海军建设上。英国的战略很明确,把重点聚焦于海洋,控制了海洋,英国就具备了某种全局性的优势。

一旦获得海洋霸权,英国就锁住了所有国家对外扩张的命门,从而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后来,英国对欧洲各国采取“打一派,拉一派”的均势策略,使任何国家都无法挑战它的霸权,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英国的成功告诉我们,最好的战略位置,不是进可攻,退可守。而是进可攻,退亦可攻。最好的防线并不来自山川险阻,而是能让你大有可为的蓝海。

3/3 总结

今天我们从宏观的地缘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了孙子对“地利”的阐述。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从国家竞争到商业竞争,你在何处扎根,将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道路。

当你还弱小的时候,先得有一块安身之地。而且,这块安身之地必须易守难攻,对手打不进来,或者无暇顾及。有了一亩三分地,才有了生存的可能。

换在商业世界,选择根据地就是选择市场。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从某个细分市场切入,将有限的资源投到一个点上,再伺机做大的。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但某些市场是注定前景有限,或者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或者是由于扩张的成本太高,行业的天花板很快就会出现,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陷入“偏安”的陷阱,难以发展壮大。

求生存,就得“退可守”。谋发展,还得“进可攻”。这需要你有敏锐的嗅觉,从现有的市场中找到破局点。

一旦企业成长起来,还得警惕盲目扩张。战略失焦,是很多大企业败亡的主要原因。在多条赛道上竞争,往往得不偿失。

对自身能力的高估,是人类的普遍弱点。历史上,西班牙、法国这些西方国家,他们一度拥有全欧洲最强大的军队,这也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想要同时取得陆地和海洋上的双重霸权,而事实证明,这根本就做不到。

所以,企业既要有向前开拓的雄心,也得有对天地人事的敬畏心,认清能力边界,把资源聚焦在最有价值的主攻方向,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

学会生存,就是懂得进可攻,退可守

最有利的位置,一定不是竞争者众多的“四战之地”。而是拥有广阔天地,对手却寥寥无几的茫茫原野。

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屡屡南下,不只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而是他们背靠草原大漠,来去如风,即使被打垮了,还能卷土重来。

大英帝国之所以成为昔日的全球霸主,也是因为把战略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海洋上。他们的背后,是近乎无限广阔的纵深,海洋既是大英帝国的城墙,也是其前进的战略通道。

当然,越是广阔的空间,就越是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这也是成功的代价。说到底,在你选择发展方向的同时,你也选择了你的对手。前方的道路越宽,你甩开对手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能力驾驭惊涛骇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