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兴衰:(4)水路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

 梦想童年594 2022-04-18

在前面的章节中 ,我们已经提到了,没有人能够战胜这样的战争,是否有便宜一些的?对,是水路。

比如后秦从巴蜀沿江而下,向楚国进发,每天行进300里(入水而浮,一天行进300里),一船载50人,为他提供这50人的三月粮食。(船中有卒,船中有五十人,与三月之粮)

水运解决了四个最大的运粮难题:

一是船不需要吃饭。

船只不需要和运粮的民夫、牛马一样,需要消耗。

二是装货多

每条船大约运送100头牛的量

三是船速快。

顺流和逆流分别是陆地的10倍和2.5倍。

四是船耗低。

船可以在不触礁的情况下一直行驶,车如果被推倒一百里,就会损坏百分之十,一场战争下来,车就废了。

后来我们谈到几乎每一场战争,都要考虑到水路运输问题。

作为交通输血管道,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但是,从黄河向西走到三门峡,水路就不能再走了。

只可以在岸上走陆路,而离此百里之外,便是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

魏国兴衰:(4)水路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

函谷关

而且函谷关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一关放不下多少人,就可以堵住这道缺口。

以10,000人守函谷关为例,每年要消耗18万石粮食。

这里只需交纳当地1.2万户居民的税款即可养活自己,因为没有运输距离消耗,就地取粮。

但要打10,000人的函谷关,保守估计需要10万人。

仅以这十万人从三门峡运粮到函谷关的百里粮价,按千里运粮的二十分之一算,还需要二十五万户来供养。

防守和进攻的花费达到了1比20!

所以,为什么后来的秦国凭借函谷关而傲视关东六国这么多年?

由于函谷关不但天险难打,其他国家也无法与之抗衡!

秦军只需用很少的兵力就能防守,人家一年不打仗就能全方面大生产,人家剩余的粮食就多,人家生儿育女就快,国力差距就那么一点点出来了。

由于三门峡的存在,豫西和豫北地区的战略优势都归于魏国。

换句话讲,魏国不但基本不担心东边的诸国入侵自己的河东、河西、河外,而且还轻松打开了关中的大门,使八百里秦川的门户打开。此后,秦国拼死攻占崤函,原因也就在于此。

这一区域,从最初就被魏国牢牢占领。

秦朝最有名的函谷关,其实早在战国前期是属于魏国。

此时此刻,秦国象是把嗓子眼给系上了,随时都有可能断气,真的大气也不敢喘,相当的难受。

前文我们谈到秦国龟缩,其原因也是如此。

河东、河内、河西、河外、魏占此四地,势力冠绝天下,地势塞天下之咽喉,实为正统之“中神”。

可是这战国七绝之首,后来却逐渐退出第一流国家行列。

这是因为后来魏国的战略定位出了问题。

在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四大要素的支撑下,加上励精图治的两代领袖魏武侯,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发展为第一强国。

然而,才过了几十年,传到魏惠王手里,强大的政权很快就衰败了,拥有如此优势的魏国却没能打出好牌。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说,魏国与周边关系不好,导致许多国家一起来对付魏国。

有人说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

有人说,马陵大败之后,让秦国钻空而去,尽失河西。

说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根。

其真正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白人真正帮魏国分析出一篇属于自己的《隆中对》。

自魏国诞生之日起,其战略方向就是错误的。

“魏国梦”一直以中原地区为目标,也一直以中原地区为目标。

魏国兴衰:(4)水路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

而魏国的战略方向一直都是瞄准右边那片蓝色的内陆河,而左边的河西边的河东边并没有做太多。

怎么了

由于河内扩展成本低,收益高。

内陆河属于中原,有四个好处:

一、是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

二、是地形平坦,便于部队投放

三、中原当时的国家多为一些小国,势力不强,用兵到这一带,损失更小,收获更多

四、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中华之正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政治意义。

魏在经济、成本和政治三方面的诱惑下,无法承受住诱惑。决定就算是毒药,也要把这内陆河吃下去!

自从三晋分家以后,魏国除了在吴起的指导下,早期向西开拓,后来一直用到后来,基本上都是在中原地区,即地形最差的河内陆区。

河内之地原本是魏国最小的一块土地,但在一代代魏人的耕耘下,逐渐成为最大的一块。

这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不错,但是问题是谁都知道它很好。

追捕女神范的同志们一定要好好想想,除非你拥有一个女神级别的护城河优势,否则还是离女神远一点好。竞争太大!今天你追上了,明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魏国河内陆被齐,楚,韩,赵四国包围,还有卫,宋等小国,标标准准的四战之地。

魏国兴衰:(4)水路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

更令人害怕的是,这个地方并不危险,你打下来很容易,谁打你也一样很简单。

古代中原政权的建立,没有项羽、曹操这样的力量作保证,是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的。

这杯美酒虽然美味,但它有毒,喝完之后,你每年要花很多钱才能把它排出体外,这很糟糕。

这女神虽然很好,但是她的吸引力很强,追到手之后,你得大把花钱来保证她的物质生活。不然很多人排队给她物质幸福!这就很伤国力!

而西方,你在函谷关放了几千把人,就可以让秦国恶心得喘不过气来,再也不用担心来自东方的任何国家来威胁你。

您可以脚踏实地地利用河东地的经济和土地优势,配合河西地外的地理优势,不断用兵关中。

东部,中原四战区投入举国之力,却依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这样的地方你说要怎么防?

不仅中原没有天险可凭,而且水路众多,对方进攻方的成本比你防守方的成本要低得多。

你们把一万个小伙子扔在哪里,打算堵住一个方向!现在完全行不通,10万人的防御都很薄弱。

二者的成本是无法比较的。

后两场导致魏国力衰弱的大败仗,都是在这种战略背景下失败的。

魏国的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大的机会,他的战略投射角度,如果在西边的关中平原,可能会完全改写中国的历史。

再看看关中的地形,有几条咽喉要道,中间是一个大平原。

关中当然比中原那些小国家更难啃,但只要你下了决心,它的利益就会源源不断地体现出来。

关中平原虽然耕地质量比不上中原,但面积庞大,是提供粮食和草食的战略大后方。

维护费用低,又称关中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等,这四关占了,外面的势力也休想伸出手。

魏国兴衰:(4)水路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

特别是豫西、豫北两大要道,都在你的手中,关东的诸侯根本就不会来。

秦国后面这样省吃俭用的一代又一代人。优势就出来了!

为什么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此时占领关中平原的秦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此时打秦国有三个优势:

一、魏国控有崤函,河西有黄河,秦国无险可守。

二、秦国统治集团在这一时期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废立国君频发。

三、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处于鄙视之态,此时楚国与其传统盟友关系冷淡,当时楚国在中原投入大量兵力,无力援助秦国。

假如那时魏国能一鼓而起,把战略眼光从东转到西,历史将如何发展,真是一片新天地。

秦地和关中黄地的独特地形,在等待一个来人之后,开始展现出其强大的战力,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了魏国最让人心碎的失落。

天赐良机,必受其害;战略失误,无论成功多少次,都是无法弥补的。

魏国在中原大地一路狂奔,开垦之地超过了河东本土,整个魏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转移到中原。

在庞涓遇到师兄之前,他一直是一位名将。魏文侯在的时候,是个有才之人,就是创造了“四信”那个,和韩、赵这老三晋关系一直不错,所以文候时代,在攻略中原时,花费特别小,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但他离开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并没有这样理解他。魏武侯十分不明智地押宝了赵国的皇储,他只看到了收益,却没有估计到赌输后的损失。

赵国皇位之争中,他输了一把,对手赵敬侯上位后开始找魏国麻烦,赵、魏两家间出现裂痕,而且越来越大。

若有因,若有果,魏武侯卒后便遭报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皇位上大打出手,赵国趁魏国国内动乱,联合韩国将魏国大败,将首都安邑围困,准备将魏国一分为二,然后扶植两个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西魏。

不料,后来的魏惠王却意外地夺取了夺利,摆平了兄弟,迅速统一魏国政界,挫败了韩赵的阴谋。

转年,魏惠王复仇于韩赵,一败赵国于浊阳,一败韩于马陵。

几年后,韩赵两家又重新崛起,再次和魏国交手,但这一次却再次被魏国打败(真是强悍)。

魏惠王执政十余年,一直没有怎么安定下来的日子,当年他祖父的战略后果开始显现,他忽然觉得四面皆敌,虽然总能打得赢,但国力却日复一日疲惫不堪。

它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生活了!

他们锁定了一个目标,准备倾国讨伐一个国家,这个目标就是积怨多年的赵。

为灭赵,他分别找到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经过充分沟通,三方分别就不帮偏手问题达成共识,共同承诺:“只看架,不帮偏手。”

获得外交承诺后,魏惠王开始兴兵伐赵,直逼赵国首都邯郸。

魏国军队大举进攻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开始四处求援。

不会有永远的朋友,只会有永恒的利益。

魏惠王以为自己能搞定三大巨头,但实际上至少有一个巨头根本没有认真对待这个承诺。

如果你两个互相咬一口毛,那么随便一咬,你就能把他咬死?我必须把手偏开!

看到赵要断气,齐威王决定帮他一把。

齐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自从经济大亨管仲富国强兵后,坐拥鱼盐之利,背靠海路,便一直是中国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更令人惊奇的是,比英国人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均势”这一概念。

也就是:“中原地区不可能出现威胁我统治的强大政权。”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齐与魏国反目而救赵。

战事只不过是战略的延伸,齐国是一个战略上相当清晰的国家。

齐国发兵动身后,以参谋长孙膑的计策,不发赵地,而是攻魏国的陪都,河内重镇,大梁。

在中国的战争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攻必救”,即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名气虽然很大,但实际上,孙膑的计策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由于齐国出兵攻打大梁,赵国那边的邯郸守将已经投降,赵也没救回来。

庞涓将军攻占了赵国第一大城,按说是胜利在即,此时他只要回防大梁,就不会有其他事情发生。

但当他知道齐军中有个人是他所害之后,他的怒气就消不了了。

这人,就是他所伤害的师兄。

关注我们看下一节:魏国两次大败,到底失去了什么?

喜欢历史的请点一下关注和收藏,文章会不定期删除!追更才能看完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