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学文研】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CHAWEIRENSHENG 2021-08-14

关学创始人张载,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张载制定的家训家规是其教育和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和教化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教化作用,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做出贡献并具有现实意义。

张载的家规家训,既有思想境界崇高的“四为”,也有为人处世座右铭的《东铭》《西铭》和规范具体言行的“六有”“十戒”,为张载后裔子孙及弟子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至今仍被张氏子孙及传人铭记于心,世代传承,并且传遍关中平原、三秦大地乃至海内外,影响深远。

“四为”——倡导担当

“四为”又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为”是张载家训或教育理念的最高层次,是家规家训文字中最耀眼的亮点,其中充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张载既有为官的曲折经历,又有坎坷的生活阅历,不仅与同年考上进士的苏轼、苏辙等有诗文来往,而且与有亲戚关系的“二程”学术交流频繁,所以张载创立的关学既有深邃的理论,又重视实用,其主要特点首先是学风笃实,注重实践;其次是崇尚气节,敦善厚行;再次是求真务实,开放会通。“四为”是关学精华,不仅反映了张载的使命担当意识,而且言传身教子女或弟子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北宋后期,内忧外患,道德沦丧,享乐甚或奢靡之风盛行,人们多为稻粱谋,加之崛起的西夏的进犯,国势渐衰。即使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新法”,也以理财和强兵为目的,以整顿吏治或经济改革为重点,均注重具体的政策法令以求得北宋内外困局的快速解决。但欲速则不达,治标不治本。而张载提出的敦本善俗、重建封建、推行宗法等方案,更加关注社会道德的重建和社会组织的根本性调整,可以说是治本之策。
“四为”,远远超出家训范畴,集中体现了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的使命意识和精神气象,也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为天地立心”,就是让人们确立起一个目标和信念,决心以自己的努力,通过学习孔孟之学、先王之道,为社会确立起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为生民立命”,就是为民众确立起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基本的生活原则,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弘扬圣人优秀的学术传统和道统;“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努力为人类开创万世和谐的太平基业。这“四为”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道统传承、社会理想,展现了张载及其子孙弟子以及历代圣贤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六有”“十戒”——正反劝诫

“六有”是张载在15岁时护送父亲灵柩回籍途中,在拜谒勉县武侯祠后题词,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不仅是张载对诸葛亮为人处世风标的热情赞颂,也是自己学习效法圣贤自我追求的目标的初次展示。大意是一言一行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张载不仅如此说,而且对弟子和儿孙也如此言传身教。
如果说“六有”是从正面提倡的家训,那么“十戒”则是从反面劝诫的家规,即: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戒结拜社会下流人员不务正业;戒喜好吃喝玩乐,穿着艳丽;戒喜好遛狗骑马比剑斗鸡,招摇过市,玩物丧志;戒喜好喝酒,贪恋歌舞;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奋;戒倚仗宗族、兄弟势力欺负人;戒不守法律规矩,带头闹事;戒亲近女仆,关系不当;戒心冷气高,不懂礼仪,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戒说虚伪不实的话,讲粗俗的污言秽语。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一个内圣外王兼备的完整体系。他的内圣之学,即所谓修身养性之学;他的外王之学,即张载的礼学。《宋史·道学》说张载之学“尊礼贵德”,“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因此,后世多以“以礼为教”四字视为张载关学的根本特色。礼,实际上就是对人言行的约束条款,是人修养德性的重要途径。对此,张载深以为然,他所提出的“十戒”就是对子弟和家人中违礼行为的预防和约束,目的是防止子弟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气。其中,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恶习,如妄交匪人、好逸恶劳、懒惰成性、仗势欺人、动辄暴力、搬弄是非、傲慢无礼等都作了明确的禁止。孔子曾经提出,“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张载的十条子弟戒律,正是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就是对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纠正,形成较为完善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

《东铭》《西铭》——规范道德

文所谓“天地”视作人类的“父母”。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他所谓的兼爱是有进步意义的。
其实,《西铭》《东铭》不只是学规、家训、族规等训诫之辞,它突破了家族概念和范围,将其提升到了人类修养的目标这一高度。尤其是《西铭》中涵盖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伦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平等意识与和谐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六有”“十戒”基础上,张载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特别是撰写了《东铭》《西铭》训辞,书于书院大门两侧,是弟子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东铭》的思想大意是:在张载看来,一个人要达到具有“天地之性”的圣人的境界,就必须从“见闻之知”向“德性之知”进行不断过渡和超越,而在这个漫长的“变化气质”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长期地学习、积累、修养和自省,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剔除戏谑,避免傲慢,在穷理尽性之路上不断求索,严以律己,才能修成正果。
《西铭》则阐述了张载“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和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言行与人生观念。在他看来,天地是人的父母,宇宙万物都是人的同伴和朋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尊重和慈爱他人的义务,也有受到尊重和被爱的权利。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也都要发挥人道主义的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
《西铭》所说“仁”“孝”,与早期儒家有所不同,是基于宇宙根源的解说,其新意或对思想史的贡献,表现为“两个扩大”“一个突破”。所谓两个扩大,一是扩大了“仁”的实践范围,《西铭》首次明确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把自然万物都视作人类的朋友。二是扩大了“孝”的实践范围。孝亲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西铭》也充分肯定了孝顺生身父母是孝子应尽的伦理,值得注意的是,《西铭》首句“乾称父,坤称母”,显示作者把“乾坤”或下文所谓“天地”视作人类的“父母”。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他所谓的兼爱是有进步意义的。
其实,《西铭》《东铭》不只是学规、家训、族规等训诫之辞,它突破了家族概念和范围,将其提升到了人类修养的目标这一高度。尤其是《西铭》中涵盖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伦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平等意识与和谐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