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困境都有出路,“找个人聊聊”就是改变的开始

 舍得付出 2021-08-16
图片


谁是世界上和“故事”打交道最多的人?

也许是编剧——他们的工作就是生产故事;

也许是记者——他们能近距离体验千百种人生,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告诉更多人;

也许是心理医生——他们是“树洞”,能听到人们最私密的故事,看到他们最脆弱的样子。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洛莉·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是一个对“故事”有着深刻体验的人:她曾在好莱坞当过编剧、后来以独立记者身份为多家报刊写作,然后又读了临床心理学的学位,转行当了心理医生。


图片


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里,洛莉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咨询室里的人间真实。2019年,这本书横扫《时代》《人物》《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的年度最佳图书榜单;出版短短两年来,已授权了40多个语言版本,风靡全球。


图片


这本书里满满都是故事:有来访者们的故事,也有洛莉自己作为来访者向其他心理医生求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真真切切地讲述着生而为人的难题。

但在洛莉看来,“故事”在心理治疗中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作为心理治疗师,她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人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故事;而在故事被改写的那一刻,你会看到,原来生活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陷入困境的人




打开这本书,你会认识洛莉的四个来访者:

第一个来访者叫约翰,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好莱坞金牌编剧,一贯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他总是面带嘲讽、满嘴粗话,以此拒绝别人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但在层层遮掩之下,他其实有一颗柔软的心。他的心上也有很深的伤口:当一个人永失所爱,他的伤口还有办法愈合吗?

第二个来访者叫朱莉,她三十多岁,刚刚取得大学教职,又新婚燕尔,无限甜蜜,可是死神却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她不得不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并在一个具体的“死限”之下生活。面对命运残酷的暴击,她还有做选择的权利吗?

第三个来访者叫瑞塔,她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孩子都和她断了联系,她没有朋友,也没有想做的事情,深陷孤独绝望。她认为自己过去做了太多错事,已经没有机会弥补了;她甚至考虑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到了这个岁数,还能指望好事发生吗?

第四个来访者叫夏洛特,她二十多岁,童年时缺乏安全感,成年后也总是接连不断地爱上不靠谱的男人。她每晚都会“小酌几杯”,假装自己没有过分依赖酒精。其实,无论酒精、男人还是心理治疗本身,都成了她的“瘾”。要戒掉这些“瘾”,学会独立成长,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四个人的故事,都是关于“困境”的故事。爱恋的痛苦、离别的伤痛、死亡的阴影、终极的孤独……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时刻让你觉得身陷困境。那些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结,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想要改变,却往往有心无力。


图片



改变有多难?




改变,是这本书的主题。每个人坐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时,都是想要有所改变的,只是很多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在内心深处,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准备好要改变。

对于这一点,洛莉深有体会。她说:“变化常常伴随着失去。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在书中,洛莉用她本人的亲身经历,极尽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改变究竟有多难”。

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在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男友因为不想和她的孩子一起生活而提出分手,这让她几乎崩溃。她天天失眠,常常在两次心理治疗的间隙躲起来哭花了眼妆,状态差到甚至会穿着睡衣去上班。朋友对她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他的名字叫温德尔。


图片


洛莉以为自己会是一个非常配合的来访者,她也以为自己只是需要几次“危机管理”就能度过眼下这个难关。于是,她喋喋不休地向温德尔讲述男友是个多么不可理喻的“渣男”,期待着温德尔作为一个父亲会表示赞同,可是他没有。温德尔敏锐地捕捉到了洛莉的悲伤和恐惧,对她说:“你在为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感到悲伤。”

但洛莉对此不屑一顾(她想:这是什么屁话!)。她继续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有多受伤、男友有多可恶。当她坐在属于来访者的沙发上,那些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都被扔到了爪哇国,她几乎忘了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真相——

那个迫使来访者来做心理治疗的主诉问题,通常只是某个大问题的其中一个层面,或者根本就是遮掩实际问题的烟雾弹。

有时候,我们害怕深挖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不想与那个脆弱、无力、伤痕累累的自己正面相对;

有时候,我们顾左右而言他,只是为了给治疗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让治疗师喜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喜欢自己的人哪怕多一个也是好的)。

所以,心理治疗师要陪伴来访者做的,是像剥洋葱一样,从表面上那个困扰我们的“主诉问题”一层层剥下去,敲开种种坚硬的防御机制,最终触达问题的核心——我们的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与不安。在这个最核心的层面上,人类的感受都是相通的。

而心理治疗的奇迹,就产生于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温暖而富于支持性的关系:“哭出来吧, 说出来吧,没事的;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能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让我们重新改写你的故事吧




在一次咨询中,温德尔给洛莉讲了一部卡通片中的情节——

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铁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这个囚犯只需要往边上走走就万事大吉了,他却还是疯狂地摇着铁栏杆。

温德尔让洛莉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画面。于是她眼前出现了穿着橙色囚服的自己,疯狂地摇着那些栏杆,绝望地央求别人把她放出去;接着,她又想象自己在栏杆附近走来走去,走向出口,一开始还只是试探着前行,然后慢慢地奔跑起来,她意识到,“我自由了!”她以最快的速度奔跑着,过了一阵子之后放慢速度,向后张望。没有狱警来追她——

原本就没有。


图片


这个故事描绘了很多人的真实处境。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被困住了——被自己的思想、行为、婚姻、工作、恐惧,或是过往所囚禁,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我们所讲述的“我的人生故事”,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正如洛莉在她著名的TED演讲上所说:“我们都不可靠地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相信自己的人生是个“陷入困境中动弹不得”的故事,你就会成为自己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图片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这种自由,存在于外界的“刺激”和我们的“回应”之间。也就是说,不管命运多么严酷无情,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它。

是的,我们还有自由。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给自己圈定的那个“人设”(比如,我是一个受害的人/无力的人/犯了错的人/不值得爱的人),会决定你人生故事的走向?

该和那些不合适的“人设”说再见了。当我们重新定义自己的故事,改变也会随之发生。这就是我们跨越“铁栏杆”的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洛莉的治疗室里,四个来访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改写了自己的故事:

当约翰允许自己表现出痛苦和脆弱,允许别人接近他的内心,他也就慢慢与痛苦和解,更真诚地面对他爱的和爱他的人。

当朱莉真切地与死亡对视,她意识到至少这一刻她还可以大口地呼吸。她尝试了看似离谱的梦想,甚至为自己策划了一场葬礼,人们在葬礼上边笑边流泪,并深深记得她曾来过这个世界。

当瑞塔学着放下悲伤和自责,她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她甚至遇到了令人怦然心动的浪漫爱情——谁说老年人的生活不能充满希望呢?

当夏洛特放下了“依赖者”的人设,她也终于学会坐到人生的驾驶座上,自己掌握方向盘,为未来负责,而不是期待着谁来拯救她。

而洛莉自己也在治疗师的陪伴下,直面了“我的人生已经走完一半了”的恐惧。谁都逃不开生命终将有尽头的事实,但是,我们始终握有一份自由,那也是成长和改变的可能性。

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力量,但是除了力量,它也带给我们更多柔软的东西。它让我们看到:你并不是唯一一个在面对痛苦的人。你看,书中的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不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他们的努力是如此真实而动人。况且,既然连心理治疗师都有痛苦和脆弱的时刻,你又何必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愧呢?

洛莉也用这本书告诉读者:请相信,那个脆弱、迷茫、满是伤痕和缺点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必须“足够好”才能被爱,但其实,人们真实的一面——包括缺点和所有不完美的东西——才是吸引别人来他们身边的原因。

关于这本书,洛莉说:“我希望人们面对生活中的挣扎时,不必感到寂寞。我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对自己、对他人都能多一点慈悲。”


图片


也许,怀着这份慈悲,我们就更容易走出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牢笼。




所有困境都有出路,“找个人聊聊”就是改变的开始。愿你的改变,就此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