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在自恋自体中的人一直在让别人照顾你的无能

 新用户1635R2Ak 2021-08-17

        人都是活在关系中,那些活在自体自恋中的人在关系中不断制造着灾难现场。那些活在自体自恋中的人,没有同理心,也不会共情。他们活在自己的头脑中,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自己的头脑里过一生。人最重要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当自己和自己拧巴,那和父母,伴侣和子女的关系也会一塌糊涂,把家经营成了一个牢笼,让人想逃也逃不掉。相由心生,这些人可能并非五官长得不周正,只是眉眼间的戾气,鼻翼旁的局促,口唇肌肉上的僵硬,已经透露了他长期跟自己的拧巴和自我的空洞。

         

        那些傲慢固执且自私自恋的巨婴,在社会关系中遇到不如意,就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释放负面情绪。这些高度自恋的人一直活在固定的程序中,任何超出他们程序预设的事情,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恋。他们一直在幻想这个世界应该怎样,他们的生存模式是如果我做到了什么,那么这个世界就应该怎样。头脑不停地给这个世界贴标签,评判对错好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当外部世界跟自己的预设不一样,痛苦就产生了,当感受到敌意时就会反击。他们特别强调家人要符合自己的标准,否则会崩溃,就会释放语言暴力,情绪暴力或冷暴力,传递死能量,这其实是在要求家人照顾他的无能。

       

        带着觉知,不把我们自身的负能量投射给家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家人分离。这个过程是我们给别人足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给自己足够的优雅。你越是内在混乱纠缠,外界的人和事越会刺激到你。内心不宁静的人多半会跟自己的嘴巴过不去,他们会极其啰嗦,老是用嘴巴虐待他人。当我们能看见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时,我们也就遇见了我们的内在小孩,那个需要被看见的、需要被关爱的自己。

       

        当我们陷入完美的执念里,我们是绝望的,当我们绝望,要么发泄自己的负能量,绑架家人。要么活在自己虚假的表演里,不敢展露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这是一种隐形的控制。无论显形还是隐形的控制对别人来说都是一种绝望。喜欢教训、打压别人的人,往往是比较自恋的人。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吸食他人的能量,以此彰显自己的道德感、优越感。我能教训你,证明我比你强,我比你厉害。通过反击把自身的挫败、不如意、弱小感统统投射给对方,从中获得全能自恋的满足与快感。反观自己,当你去绑架控制别人,带给自己的是巨大的无力感和内耗。

       

        自恋的人大都是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注,缺少镜像反应,或者童年时父母给的镜像反映多为负面。如果你没被好好对待过,今天开始你可以像妈妈一样,先好好对待自己。父母没允许你做自己,去做自己的妈妈去抱慰自己的内在小孩。你内心可以有个完美的好妈妈,那就是你自己,给自己爱和关心,去陪伴抱慰自己。在爱家人之前,先宠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否则你给出的爱是伤害。

       

        当一个人被情绪控制,被道德绑架,渴望反抗却无法逃离,这种矛盾感会让自己感到强烈的自责和内疚甚至是绝望。他们会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根本配不上爱,配不上任何美好。我们成人还能带着觉知,划清界限,尽量摆脱别人惯性思维的拉扯和裹挟。能认识到别人的情绪感受是由他自己的心理发育水平,他自己的剧情,他自己的修为境界决定的,与我无关,更不是我能掌控的,不再追讨,不再自责和自我攻击。

       

        孩子却是受伤害最深的,因为孩子的自体虚弱,孩子根本无法看清真相。当孩子不被共情,不被允许情绪流动,不被允许释放攻击力,那离心理疾病也不远了。一边承受着巨婴父母不断传递的死能量,一边也被父母催眠成一个父母想成为的样子。当一个孩子不能做自己是会绝望的,所有绝望的本质是无法成为他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但却没有任何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这是多么难过的一件事。 当遭受不间断的情绪暴力,人就会渐渐活成了空心人,没有快乐,厌倦人间,陷入抑郁,绝望,有时甚至会有以死谢罪的想法。

       

        当被别人控制会活在极度的自我撕裂中,他们接受着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敢、也不忍反抗,背负了沉重的情感期待。心理学上,孩子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安全,就是做自己。

好的父母,不是对孩子无比严厉擅长打击的父母,也不是对孩子无限奉献没有原则的父母,而是给孩子更多能量支持与包容接纳的父母。刚刚好的家庭关系,不会让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错位,会积极利用家庭的力量和爱支持每个人努力活出自己。
       

        如果伴侣人格足够强大,自己就不会活在水深火热中。如果父母的人格足够强大,孩子就可以不用那么懂事。看见家人真实的感受,也是看见我们真实的自己。看清真相,走出剧情,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是走出自恋的开始。【稻生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