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汤哲学:语言并非思考的边界

 空山茶话 2021-08-18

西方哲学观认为语言是思考的边界,而人们也基本认同了这个说法。对其溯源,会发现这说法应该是来自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世俗意义上,人们会认为语言本身就自带边界性。其各自的语法规则、修辞习惯,无不是这种边界的体现,甚至语言之间也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边界。而人们在通过语言进行思考,语言自然就成了思考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则更进了一步。在其《逻辑哲学论》中希望构建一个有明确逻辑关系的语言系统。就像哲学那样通过逻辑推导就能得到某个意义上的结果,你所言说的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客观内容。但他马上又发现语言本身就是一套符号系统,用抽象符号去表示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这本身就无法绝对实现。这是语言这种符号工具自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所以他补充了一句:“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是他给语言人为划定的边界,进而思考也就被划定了边界。

但如果追问一句,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不思考吗?——显然不是。

我们承认语言的产生使得思考可以更复杂,更系统,更深入,甚至更容易被记录(发明出对应语言的文字系统即可),但语言并非思考的唯一工具,更不是最早的思考工具

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人类最初就是基于最最具体的感知进行思考的。山火滚滚的热浪、发红的木炭、烈火中动物惊恐的嘶鸣,无不让人学会了对火的恐惧。这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真实的感知经验。人类早期就是在积累这种具体的感知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实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感知型思考。而基因语言的思考方式我们姑且称其为语言型思考

两者是上下关系:语言型思考在上,感知型思考在下。感知型思考更倾向于向下的深入,而语言型思考则更擅长于向上的概括与抽象。两者有重叠部分(既能语言描述,又可被感知的部分),而没有重叠的部分则是上部语言思考中过于抽象而无法被感知的下部感知思考中过于精微而无法被描述的。就体量而言,感知型思考大于语言型思考。就次第关系而言,感知型思考孕育出了语言型思考

因为很多感知经验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它的思考过程基本会是这样——因为(这样的操控细节调整)所以导致了(那样微妙的结果变化)。很多“默会知识”就是如此习得与传承的

所以当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是思考的边界”这一观点时,其实是忽略了此前人类感知型思考的史实。当他晚年意识到这一点时,便自行推翻了《逻辑哲学论》中的大多数观点。但为时已晚,西方已经开始热衷于用他那把“逻辑哲学的锤子”敲打世界了……

之所以提出以上看法,恰是因为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感知型思考之上的。所谓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得益于深厚感知经验的滋养。当西方纯粹的逻辑哲学难有突破之时,很有可能还要回到东方的感知型思考上,在感知经验中汲取养分。

所以,思考的边界:语言+感知

既然人可以实现充分感知,但无法做到充分描述,——那就先去充分感知

很多感知早已超越了语言的边界——比如味道,——而那正是我的领域。之所以一直乐此不疲,就是因为我能带给人们不可言说的那部分体验。我也为之感到荣幸和自豪!

每当客人们意犹未尽、欲言又止,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但同样,在我的领域——也有边界……

当一款茶百般尝试却无论如何也呈现不出满意汤感,当一个开汤环境反复调试也无法达标,那我也无法带给你那难以言说的汤感,——而这正是我的边界。

一款2019年的生普,当年蜜香馥郁扑鼻,落口冰糖甜持久。可今年就是一个“薄”字,怎么弄都不行。我们知道,它进入了“转化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闭关”,可以期待“出关”时的蜕变,但我永远也无法让你见到一个闭关之人。对于这类茶,我真的没办法……

还有一款乌龙,干茶香正。温润泡有花香,可第初水一上来便汤感全无!

调整水温、注水、坐杯参数,第一水有了,水香俱佳,落口独特。

待第二水一出,——又完蛋!

这茶真娇贵啊,差一点儿都不行……

总算第二水也试好了,此时已试三道。累了,明日再试。

次日阴天,按上日参数一开场便又入不得口了。唉,用相声界里的一句话就是——“这谁徒弟?!怎么那么难带啊……”

我经常触碰到感知的边界,——呈现不出,自然也就感受不到

我也在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主要还是——感知型思考……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哲学:边界
开汤哲学:探索边界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