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村知青的那些事‖522小窝原创投稿平台@刘得友

 522小窝 2021-08-18

我们村知青的那些事

——谨以此篇献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我们村里的知青是七十年代初期来的,他们都是吉林省长春市车轮厂的子弟。他们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留下很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那么清晰。

城里的孩子,都二十出头,初到农村来,有好多有趣的故事。

有个叫王玉华的女生,在队里当保管员。那个时候,保管员要给队里磨饲料。就是用碾子和磨把玉米磨碎。喂马,牛,猪,羊等动物。她很要强,很独立。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干活表现突出的优先回城,所以都很努力。姑娘也很有心计:她先到磨坊里学习,看别人怎么磨面。这天下午就亲自动手了。她把毛驴牵来,学着别人套上毛驴。添上苞米粒,就喊:'’走!快走!。'’也不走啊,她喊了半天,毛驴也不走。很着急,心里害怕别人笑话。啥都学习了,咋没看看别人是怎样让毛驴走的呢?干着急,咋喊它也不走,最后急得哭了。赶巧有个老人家走到磨坊跟前,听到磨坊里边连哭带喊,就过来看看。姑娘向老人说明了原委,老人笑了:“你看着,好办,非常简单。”只见老人,重新把套包,夹板整理一下,喊了一声:“驾,驾”。毛驴非常顺从的拉着磨盘绕圈走起来了。王姑娘破涕为笑,谢谢大爷。真神奇耶!

最有意思的是各小队到大队汇演。我们户里有个男生大家都叫他小宋。这个小子有能耐,不但节目演的好,而且还能在长春市借到非常漂亮的整齐的服装。他自己说,自家大爷在省评剧团工作,与王曼玲老师是一个团的。所以我们队因为有知青都能歌善舞,服装漂亮,深得别个小队的羡慕嫉妒。记得有一次汇演,节目是《逛新城》,男生小宋演唱,女生是小王。女生开朗大方,男生风趣幽默。赢得满场喝彩,其中有两句:“女儿唉,等等我。阿爸唉,快快走,看看拉萨新面貌,喔,呀呀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小队也有这个节目,扭扭捏捏,比我们队的小宋与小王差远了。知青为我们队增添了不少光彩。

有的知青成为大队,小队的干部,为当时的农村工作助力。我们户的路淑云,夏秀春先后当了大队的妇女主任。王丽霞成了小学的教师。小闫成了队里的会计,看青的,打狗队的有风险的工作他们干得都不错。

夏秀春同学很有才华,汇演的时候扮演沙家浜里的沙奶奶,唱念俱佳。后来大家都叫她沙老太太。那个时候,孩子多,队里穷。我大就成天犯愁,神经衰弱。经常失眠,很痛苦。沙老太太知道这个情况,主动来我家,说她有办法。在市里她家附近有个老中医。专门治疗神经衰弱。我大问:“那一定很贵吧?'’

她说:“不用花钱,是一个秘方。”

然后她就教我们怎么做。她回户里写了一个纸单,不许看。折叠好了,用她拿来的一块紫色布角包好。用手针缝在我大的棉袄里衬上兜附近。大家都不知道有什么玄机。等做好了之后,千叮咛万嘱咐:'’没事您老就猜我这里边写的是什么字。一个月之后再打开看。如果猜对了,您的病就好了。效果特别好。但是一定记住一个月之后打开看,看早了就不灵了。'’

果然,老爷子没事就猜字。真奇怪,不久睡眠就好多了。我们也帮猜,一个月真的很漫长。等到了一个月了,夏秀春同学来了。大人让我们叫她姨。打听了一下我大的睡眠情况,我们一家都很高兴。我们问她“您那个字条写的是什么?”她笑着说:”字条写的内容,马上咱就知道了,不过都不重要了,关键的是大哥的睡眠能够改善就好。”我大也很高兴,一个劲夸:”不怪是城里来的文化人,谢谢啦“。

大家把布包从棉袄上拆下来,打开一看:“闭目养神少忧闲,注意身体保平安。1975年4月6日速快。”

户里还有个男生叫韩敬军,自称是归国华侨。他家老辈人在朝鲜住过,跟我大关系不错。有一年过年,他没回家,看户。下午他来我家,正赶上吃饭。我大就让他一起吃。他也不客气,站在地上,大家都围着炕桌吃饭。那个时候都穷,也没啥吃啊,记得是我奶奶给送来的一小碗小鱼酱。闻着很香,来客人先吃,我们不能随便抢。我就盼着他吃完快点走,我们好吃点。哪曾想,一小碗鱼酱全让他吃了。然后走人。我大望着他的背影叹口气:“也难为这个孩子了。”

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帮小孩提着灯笼乱串。忽然发现户里的烟囱冒火了,就急忙回家喊大人。二哥急忙跑去看,小韩还躺下了,睡觉呢。大家就齐心协力把火浇灭了。

知青们最盼望的是腊月。傍年跟前,家长代表就带着大客车,还有扣棚的解放卡车,来接他们回城里过年。每到这个时候韩敬军就会向司机给我大要一瓶汽油,打火机用。有的家人还给他们拿点豆包,小鸡,瓜子之类的土特产。

记得我家有个推子,理发用的。年久了,夹头发。户里有个女生大家都叫她小周,高个,很漂亮。来我家说城里能找到人磨推子,过年回家她就带走了。年后我去户里,她说磨好了,还在我的头发上试一下,果然不夹头发了。我问她多少钱,她说四角钱。我回家拿钱给她,说啥也没要,把钱塞到我的领子里,把我推出来。

该说一下那个唱《逛新城》的女生小王了。她扎根了,就是嫁给了我们邻村的一个帅哥。不过帅哥家是地主,户里的同学都不同意。说她阶级斗争观念不强,扎了一个歪根。家里也反对,不过最后还是成了。有一次汇演,小宋就借故与帅哥摔跤。那个小宋素质相当好。当场人多,大家围得水泄不通。小宋上去就把帅哥的腿就抱住了,大家都捏了一把汗,都说帅哥完蛋了。那知道帅哥一个旱地拔大葱就把小宋摔倒了。从此大家都服气了。

故事很多,曾经有过。那个时候我还小,所以记忆比较深刻。先后有四五批知识青年来到户里。五十多年过去了。有的还与村里的乡亲们有联系。难忘青春岁月,难舍乡间情结。上几年小王还专门来村里看望大家。她也回城了,把帅哥带到城里,成为第一代农民工。

很多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颇有微词,什么蹉跎岁月了,什么浪费青春了。但是我说这一场运动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他们带给了农村许多新知识,新理念。同时对知青本身也是很大的锻炼。当人生感觉很不容易的时候,他现在或将来一定会过得很好。如果现在感到很舒服,眼前或不久之后就有难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错。那个时代的人吃苦耐劳,成家立业,创造了共和国强大的基业。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即使是大学生你敢说都没有蹉跎岁月吗?知青有哪个人是啃老族的?一个也没有,都是自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不是说在伤害与恭维那一方。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最后说一句,看到这篇文章后哪位知青同学要回村里看看,请联系我。

作者简介

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中学刘得友,1965年1月出生,农安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教师,爱好文学。业余时间从事小说、诗歌、散文创作。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有作品在各级各类征文中获奖。一直在努力,从来没有放弃,让我们一起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