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小学“撑伞上课”谁该脸红?

 科教评论 2021-08-18

4年前,郑州晚报联手“随手送书下乡”公益,为方城县柳河乡郭庄小学送过书和衣物,与那里的师生建立了联系。26日下午,学校一位老师把学生写的一篇作文传给郑州晚报,想请热心读者帮忙,把漏雨的教学楼顶给修修。“这么冷的天,今天又下雨了。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要打伞才能听课。不断滴下的雨,把孩子们的裤子都溅湿了。”校方称:楼顶翻修只需要2万元。(1227日《郑州晚报》)

农村小学令人心酸的事着实不少,但有一个怪现象,媒体报道前,这些事都是比登天都要费劲的难题,最大的问题是没钱,学校无论怎么反映,都不管用,但只要媒体一报道,就有钱了。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因为没钱修钢梯,悬崖村的孩子们每天只能爬过17段藤梯,再走一段没有护栏的崖壁,往返山下去上学。山路凶险,一度有人坠崖身亡。这事经媒体报道引起关注后,当地财政迅速出资100万元,用钢结构梯取代藤梯,保障“悬崖村”村民出行安全。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一些地方仍是说归说做归做。还是拿“悬崖村”来说,我不相信当地穷到了必须“穷教育”、苦到了必须“苦孩子”的地步,如果把招待费、会务费等开支省一省,一年不行两年,两年行三年,总能攒够修钢梯的钱。山里孩子们上学的路,就不会成为一条充满凶险的“登天路”。有些地方没钱,官员赊账吃喝,饭店老板多年催要就是不还,媒体一曝光,事情很快就解决了,钱当然还是由政府出。类似的事情多了,难免让人疑虑:到底是缺钱,还是当地政府根本没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不曝光,就穷得“叮当”响,一曝光,就慷慨解囊,说到底,是地方财力原本就没有穷到那个地步,穷的是“爱民之心”。

据郭庄小学的老师介绍:“上一场大雪,房顶的雪化了两天。孩子就在教室里淋着雪水上课。今天又下雨了,漏得更严重了。楼板出现缝隙,孩子们坐在水中上课。这么冷的天啊,我们的心不是在滴水,而是在滴血……如果再不把楼顶的漏雨治住,这楼就是一个危楼,我们也担心危险随时会发生。”对于如此一天天加重的安全隐患,当地县乡政府如果说不知情,那是严重失职,至少在安全检查时,不该被忽略的吧。

如果“再穷不能穷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给人直观的印象就应该是:学校的房子,都要比政府的办公楼结实,至少不该漏成这样都无人过问。因为,学校意味着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撑伞上课”令人心酸,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感到脸红。建议相关职能人员,选个雨天去学校现场办公,最好也带上一把雨伞,和孩子们一起“撑伞上课”。如果不是铁石心肠,如果心中还有责任,相信听完那堂课,后背会有被猛抽一鞭子的痛感。 

【亚波短评】他们的群众路线教育就这样过关了?“两学一做”又践行在哪里?孩子的教育都不到位,干部教育永远不合格!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看法。凡在本号发表文章均遵循此规则,同时需遵守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各位粉丝:这里也是您的平台。转载请联系,欢迎合作。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号已应主流媒体之约第一时间出品系列原创解读、评论、课件,欢迎特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