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太极拳中这四个字的理解

 我是顺义人 2021-08-19
拥有太极智慧与力量
图片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在《四字密诀》中对“敷盖对吞”这样描述:

敷 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 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 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在此,武禹襄先生不仅首先提出了“敷盖对吞”的概念,并对此作出极其精炼的概述。
《永年李氏家藏太极拳秘谱全集》卷五第八节,李启轩先生又作《一字诀》,对“敷”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百有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围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却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即便如此,一般研习者还是很难准确理解,似有神乎其技、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不然。要想了解个中奥妙,必须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这是对推手或散手技术高级阶段的指导,对太极拳技术无一定程度的掌握,对拳理拳法无一定研究者,对此无以把握。
其次,武禹襄先生在区区百字中,句句言“气”达六次之多,可见对气有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太极拳之气是一种状态,跟外家拳、硬气功等所言之有本质区别。此“气”为太极拳之尾闾中正、涵胸、护肫、松肩、吊裆等身法合乎法度之后的“空松圆活”,周身一家,感觉不到肌肉存在的球体运动状态。如果有正确方法的引导,当拳术修炼到一定境界时,对气会有豁然开朗的体会。否则,肤浅的一知半解、刚刚入门或未曾入门的练习者,对气只能有模糊的认识。
第三,推手或散手,包括走架到底用不用力。武派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作过经典的比喻:
桌上放一火柴盒,以手指按之,使之在桌上移动。若按力过大,即使火柴盒变形了也不易随指而动。力太小,指与盒脱离,只有用力恰到好处,不轻不重,不温不火,盒如粘在手指上一样,在桌面上任意移动。
与人交手也当如此,用力恰如其分,不丢不顶,以带动对方为最宜。
第四,“敷盖对吞”是“粘连黏随”的继续,是它的高级阶段。粘连黏随是基础,敷盖对吞是目的。

有了以上四点共识,才能对“敷盖对吞”有较清醒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四个字的字义,敷,铺开,搽上。盖,蒙上,由上而下地遮掩。对,二者彼此相向,使之配合或接触。吞,并吞,吞没,整个咽下去。

武禹襄先生以形象艺术的笔触搭描绘出与彼交手的过程。敷,有将对方包围之意,如同在伤患处敷药,也如张网捕鱼,要将所捕的鱼儿拢进网中。盖,有控制之意,如同搽药时,要均匀严实,无疏漏,无积液。疏漏失之于“手”,积液失之于“顶”。使对手犹如推按到一气势充盈的球体上,按之柔而不弱,有滑脱如临深渊之感,收之有滚滚而至,沉浑厚实之气势。对,则要秤准彼劲之大小方向,与之对接,牵引出彼力,为我所用。就如将对方拿住吞下似的,变为自身一部分,此间又含一“吞”字。

所以,只要与对方接手,就必须有抛开对手存在,将彼变成自身一部分的意识和气势,即从战略上藐视对手,诱敌深入,形成合围,为我所控制。要知道,舍己从人是表象,从人终是由己。

“敷盖对吞”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一个整体。与彼一搭手,就要粘连黏随,就是敷盖对吞,环环相套,丝丝入扣。如果,这样是“敷”,接着来“盖”然后再“对”,最后是“吞”,就谬之千里也。“盖”和“对”是敷的程度,是敷的目的。这样看来《一字诀》之“敷”,乃为《四字密诀》之再解释也。所以,“敷盖对吞”可以浓缩为一个特殊意义的“吞”字。单一个“吞”字很难确切表术其中奥妙,武禹襄先生便分层次解为“敷盖对吞”来进一步说明“吞”的方法过程。

彼力被吞化,则失去重心,完全为我控制,此时发放,定会一击中的。所以“吞”之后应该还有“吐”即发。正如接传篮球,接时不可迎球硬拿,要巧妙地顺其势,稳稳地控住来球,然后乘势将球传出。这其实就是一个“敷盖对吞”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吐”是吞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做到了“敷盖对吞”,吐便顺理成章地呼之欲出了。武禹襄先生有意识地隐去“吐”字,正说明他推崇太极拳“制人而不伤人”的宗旨。很明显,“敷盖对吞”就是人不知我,我独制人的“人为我制”。
一言以蔽之,“敷盖对吞”讲的就是吞吐之道,技击之理。吞吐贵乎“吞”,是否吐,如何吐,吐得干脆与否,由个人因素而决定,吞无疑是吐的前提。我以为武禹襄先生回避了“吐”是为后辈留下一个永久的考验,看后来者怎样对待这消失了的“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