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二)

 佷山访古 2021-08-19

相关链接:【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一)

                  【长阳碑刻】花桥村“众姓同修碑”

                  【乡贤】刘世璧:更欣桑梓共分辉

                  刘世璧:生童赴归州试不便状

(图片请横屏欣赏)

【花桥古驿道】

花桥村西面濒临清江干流,北面与长阳县城龙舟坪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有两条古驿道(又称“官道”)经过村域。

一条为明代及清代前期由长阳县城通往本县渔洋关、澧州石门县的驿道。该驿道起点为县城南门外官渡——县河渡。由县河渡过清江,抵江南岸,翻山越岭,经大慈庵、叹气沟进入本村,过柏大仙、落家坪、高家岭等处出村,再经大营头、峰山、柳垭、蔡家坪等地,进入渔洋关,最后翻越长阳、宜都、松滋交界处的高峰山,抵达岳州府澧州石门县界。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新设长乐县,并拨长阳县渔洋关等处归长乐。自此,该道不复为驿路,而仍为商旅往来的通行大路。咸丰八年(1858年),邑人杨其成捐重资,由刘文源领修,凿通龙门洞一段新路,进一步缩短了花桥与县城的距离。光绪十二年(1886年),古道柏大仙段因山崩梗阻,以花桥、西寺坪、盐市口三保居民为主体的乡民纷纷解囊捐资,纠工复建,于次年使道路重归通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改建的南线公路竣工交付使用前,该路一直是磨市镇大多数行政村通往县城最便捷的人行通道。

一条为清代由长阳县城通往长乐县城的驿道。该驿道起点为县城总铺,经县城西关外官渡——雾河渡过清江,经西寺坪进入本村,过万人岩、沿市口、高竹山等处出村,再经平乐、石岭、张家湾、龙潭寺、黄草坪等铺,抵长乐县三岔铺,直通长乐县城(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隔河岩库区蓄水以后,经过花桥村内沿市口、白庙等处的驿道被淹没在库区以下。此外,沿清江,经西寺坪、沿市口向西,为明清以后由县城通往都镇湾、资丘、渔峡口的唯一一条水路。历史上,村内沿市口由于此处这两条水陆要道的交汇点,直到隔河岩库区形成前,一直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历史建筑】

古桥梁。有始建于元代的花桥。据明万历《荆州志》记载:“〔长阳〕花桥二,一在县南安德乡,一在县西安宁乡,俱建自元,因镌有花草故名。”该志记载的长阳县安德乡之花桥,是位于原官家冲村陈家湾,被村民世代口传为“鲁班桥”的古石桥。至清代,由于车溪沟改道,原花桥所在地点逐渐淤塞,古桥亦因年久失修而垮塌。于是,乡民在陈家湾出口(官纯祖屋旁),距离老桥50米的位置建起了一座新桥,仍命名为“花桥”。还有原白庙村古道边的古桥群,较著名的有白庙桥与广石桥。白庙桥位于原白庙自然村,沿磨公路红旗桥旁,为木质风雨廊桥;广石桥位于歇马台下,为石质拱桥,有栏杆,桥头竖立有两块修桥记事碑。二桥均建于清代,均约15米长,4米宽,3米高。隔河岩水库蓄水后,上述古桥及碑刻均已淹没于库底。

古民居。清代、民国年间,村内官家冲曾有乔家老屋、刘家老屋、胡家老屋、杨家老屋等四大老屋,白庙有田家老屋等老屋。其他居民点亦有规模宏大的民用建筑,多为徽派风格民居,有数个天井,为家族聚居。这些民居现多已不存。

祠庙建筑。一是宗祠。如官家冲曾有官家祠堂,为长阳官氏二房支祠。该祠旧有对联为:自明初籍别江西溯祖德宗功三千里外旧门第,蒙清泽世居湖北佷山彝水五百年开新栋梁。二是寺庙。如灵守寺(一名歇马台庙),位于歇马台,建造年代不详。据传在三国时期,刘备曾于此下马歇息,后世或因纪念刘备而兴建此庙。今庙址尚在。村民高善耀屋场,曾有一栋有两个天井的老屋,亦曾作为寺庙。解放前,住持为一俗姓为方的外地和尚。茅坪的东岳庙,供奉的是泰山神。三是教堂。位于原白庙自然村。清末,比利时传教士在此传播天主教,兴建该教堂。因教堂外墙高大刷白,该教被当时中国人称为“洋教”,故得名“白庙”。现该教堂地址已淹没于隔河岩库底。

景观建筑。较为知名的是高家岭的望山亭,因正对马鞍山得名。该亭底座直径3米,为六角石质凉亭,曾是四方行者驻足、文人吟咏之处。由于年代久远,原亭已无存。近年来,在距离原址不远处的高家岭三岔路口,又复建了一座新的望山亭。

公共建筑。较为知名的是1959年建于官家冲大队七队,地名为“生建坳”的“万年香”公共食堂(借用村民陈开诰正屋和厢房),为当时全县办公共食堂的一个典型,留给今天很多思考。此外,原官家冲、白庙、沿市口、金子山四村(大队)的村(大队)委会(大队部)或者保管室等村级公共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上述建筑或年久失修,或因修建隔河岩水电站搬迁拆除,今均已不存。

水利古迹。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花桥历来是县内粮仓。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早在明清时期,花桥村的先民即注重水利设施建设。据乾隆《长阳县志》记载,当时村内就已建有沟堰14座,堰塘14口,水利建设规模位于全县之首。其中:凉水溪沟堰3座、塘1口,官家冲沟堰4座、塘5口,帅家埫沟堰1座、塘1口,车溪沟堰2座、塘1口,花桥大堰4座,塘6口。这些古堰塘,除部分现已淹没于隔河岩库区外,其余通过续建,至今仍在发挥重大的作用。1957年以后,普遍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了高家岭水库、林家坪坝垱等,在防洪、灌溉、养殖、人畜饮水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沿市口古市】

沿市口位于花桥村西北部,北临清江,东依清江支流车溪沟,历史上为长阳县城通往县西、县南的咽喉要道。

早在明代初年,此地即已建村,名为“烟市口”。据明弘治《夷陵州志》记载,明代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烟市口与津洋口、下渔口、平乐口、磨市口,为长阳县城以外的五大集市。按其名称,推测当时为山烟的集散地。明代礼部尚书、四川长宁县人周洪谟少时,侍从其父、长阳县训导周永隆,就读于长阳县儒学。读书之余,周洪谟曾到烟市口游览,并赋《烟市口》一诗。其诗云:“村落知何处,青山旦暮中。路蹊三峡迩,风俗五溪通。寒重柿梨熟,秋登菽浆丰。晓来岩重雾,天地一鸿蒙。”从其诗中,足见当时烟市口之富足。

及至清代时,此地仍为县内主要集市。乾隆十九年时,是全县乡村三十大集市之一。因当时已为食盐市场,故已更名为“盐市口”。后来的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盐市口仍然是全县三十六大乡村市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长(阳)火(烧坪)公路的修通和沿市口汽渡的开办,沿市口成为了一个热闹的小集镇。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建成以后,沿市口古市被淹没于库底。

(图片请横屏欣赏)

【清代文化名人刘世璧】

刘世璧:字赤山,号后觉,花桥村松杨溪(今凉水溪)人,清贡生。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8)。为人重义,造福乡里,雍正年间曾冒险呈请湖北学政蒋蔚将长阳改试彝陵,又募修县城东不朽桥,深受邑人敬重。“善属文,每督学试,必第一。”其文《上蒋学使生童赴归州试不便状》《修不朽桥引》,载入道光《长阳县志》,流传至今。著有《家声集》文稿,今已佚。乾隆十七年,创修《刘氏族谱》。他与长阳历史名人彭商贤、彭祖贤为“郎舅”关系,是彭淦、彭淑(字秋潭)、彭湙的姑父。嘉庆元年(1796),其孙刘正肃、刘正甲与何其昌、谭楚等磨市诸乡绅率领乡勇,于中溪河等地堵截宜都县聂杰人、张正谟的白莲教军,保卫了磨市、峰山、花桥三乡安全。

赴归州试不便状

刘世璧

窃以直隶归州,上邻古蜀,前滨大江,依恩、巴为辅车,与兴山相唇齿。惟我长阳,界接峡州,地连夷道。宜都剖封,基肇孙刘之代;资田置郡,域开唐宋之先。巴山、盐水同疆,广分三县;北路西陵共隶,沿自六朝。遥望秭归修阻,长邑如视秦越,远莫致之,若风马牛不相及也。

六年戊申,以县改属,生等随棚考试,越国奔驰。奉简频来,走边陲数百里;泛舟径上,经峡谷几千重。陆有鬼愁、蛇退之危,水有腰佔、塔洞之险。背到黄牛,浪破英雄之胆;岩临白马,路寒壮士之心。度通陵之鸟径,魂魄先飞;惊灧澦之虎堆,鬓颜早变。历云栈上,青天难漫。歌夫蜀道听滩,声已白首;高更踰彼巫山,人穿石窟。昔原视为畏途,船掷波心;今则直成苦海,掌缆榜人。惟愿前程是岸,栖梁燕子究依大厦为家。

恭逢文宪,辱临山陬。杜陵旧宗,睢水华胄。花看上苑,曾空冀北之群;轺咏黄华,更揽荆南之秀。公门遍栽桃李,药笼兼蓄参苓。前蒙请岁科并试,已施踰格之恩。倘再题辖属近邻,弥感无涯之惠。或随宜、远直隶彝陵,或拨长阳仍系荆州。俾以近而就近,庶虽遥而非遥。荒徼僻壤,化雨同沾;樗栎庸材,春风共坐。将成我直同于生,我知因民大异乎强民?爰孚众志,公恳宗师。惟冀彤廷拜草,无忘泥首之诚;彩笔生花,大展回天之手。或专达至尊,或兼咨当事。仰希纶綍特颁,广因地制宜之法;伏幸依归得所,腾就夷出险之欢。则猿啸空舲峡,裹泪不沾裳;人瞻风井山,头忧无裹足矣。

生等罔识忌讳,干冒恩威,披肝上陈,无任战慄陨越之至。

【众姓同修碑】

众姓同修碑为记事碑,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七月立于花桥村柏大仙,明清时期长阳县城至湖南石门县的古驿道边,距今已有132年历史,是交通文物。碑高118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魏日晖撰文,匠师尹占春刻制。

清代光绪十二年,古驿道柏大仙段因山崩梗阻。为方便乡民和商旅通行,以花桥、西寺坪、盐市口三保居民为主体的137名乡民纷纷慷慨解囊,纠工复建,于次年使道路重归通畅。路通之日,乡人树立此碑,以资纪念。

碑文通为正楷体。碑额上书“众姓同修”四大字。正文22行,满行36字。第一部分为序言,第二部分为捐款人姓名及数额,第三部分为立碑时间及工匠、撰写人姓名。

当时竖立该碑,既是为了让后人铭记捐款者的功德,亦是对道路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公约。其序言曰:

夫此地崎岖,系千万人往来之要道也。自去岁崩坏,行旅不便。幸同乡仁人君子解囊捐资,具工动众,共襄厥事。于今重修告竣,公议:凡有贩山货者,远近大小一切树木,准其挑抬背脑;永不准拖路打劫。若人不知募化辛劳,受贿,准情公同阻扰,论理受罚,绝不姑宽。

从序文中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约定:一是给过路人提供方便,允许抬挑山货者利用路边的树枝,各山主不得禁止。二是强化治安管理,严禁有拖路打劫、“擂肥”现象发生。三是要共同维护路面,不得因私情或利益宽容破坏道路的行为。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则乡人共同将违规者送公处罚。

众姓同修碑,反映了清代花桥一带先民团结一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维持公序良俗的历史事实,体现了祖辈们的勤劳、坚韧、善良和法治意识,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有着借鉴价值。

【花桥苏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花桥村为苏区。1929年11月,建立中共沿市口党支部,与木落口、渡口坪、松园坪、平洛、杨柘坪、桂花园、蔡马堰、贺家坪8个党支部隶属中共长阳县第一区(杨柘坪)委员会,书记李士云(本村尹家山人)。1930年冬,在原沿市口刘安秀屋场成立沿市口乡苏维埃政府(约辖原磨市镇白庙、官家冲、大营头、沿市口四村范围),隶属于长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江中汉(本村沿市口人),副主席张官义(本村沿市口覃家湾人),委员:谭文根(本村官家冲人)、周大法(本村周家湾人)、李士云、皮发新(本村皮家包人)。1931年夏,因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第一区区委遭受破坏,沿市口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也随之解体。

在这一时期,包括花桥村在内的一大批长阳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事业,他们积极参与创建工农武装和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苏区建设与土地革命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殊死的革命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乃至生命和家庭。据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花桥村牺牲的革命烈士共7名。

壮志未酬身先逝,留得精神在人间。正是这些坚强的革命先驱,不畏强暴,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才换得了我们今日新中国和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他们不愧为中华的优秀儿女,更是花桥村的优秀儿女,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沿市口苏区党政组织机构名单

(据1978年长阳县苏区调查资料整理)

一、沿市口党支部(党员9人)

书  记:李士云

二、沿市口乡苏维埃政府

主  席:江中汉

副主席:张官义

委  员:谭文根  周大法  李士云  皮发新

三、赤卫大队(队员100人)

大队长:沈应才

四、农会(会员200人)

主  席:江中汉

(未完待续)

作者微信: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