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助】达州黄元白的长子黄澜来长阳了吗?

 佷山访古 2021-08-19

往期求助及回音:

【中秋特刊】照片内外的人啊,您们在哪里?

【中秋特刊续集】每个故事都该有个结局,或悲或喜

王和洲老人的来信(向家舟摄)

2018年7月底的一天,一封寄自四川达州、写给笔者单位的求助信,经单位领导转交给我办理。来信人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地方文史学者、达川区地方志办公室特约地情员、时年78岁的王和洲老人。

王老是达川大树镇退休干部,2000年退休后,潜心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陆续撰写出版了《达县大树地区武装革命斗争史》《梁(梁平)达(达县)边区人物录》《九龙湖的故事》《大九湖姓氏文化》等书。近年来,达州市通过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达州对外影响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达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王老这样的地方文史工作者纷纷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一代廉吏、明万历年间户部、吏部尚书卫承芳的事迹,通过达州文史人的深入挖掘,已被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等知名媒体推广。

康熙《大清一统志》上记载的达州明代名人共三位,分别为:黄元白、卫承芳和王世琮。

而王老所求助的事项,正与他正在研究的达州另一明代历史名人——黄元白有关。为了研究黄元白家族的家世以及家风、家教的传承,他想寻找黄元白的长子黄澜的去向和后裔。他怀疑:黄澜后裔在长阳。因此,他便冒着试试看的心理,给我们长阳史志办(今史志研究中心)寄来了他的求助信函。关于黄澜的情况介绍和他的推断,在信中他这样说到:

“我镇(指达川区大树镇)五四村一组墨园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了一块〔刻于〕1607年,〔墓主为〕明进士、朝廷三品官黄元白的墓志铭,上有古文约2000字,上载其长子黄澜,时任荆州府长阳县知县。黄澜有子六,即:中孚、心孚、有孚、远孚、玄孚、京孚;有孙至少5人以上,为:岷胤、岷纯、岷瑞、岷贤、岷毓等。明末清初,由于四川战乱,人口四处逃难,达县人口锐减至5300余丁,庞大的该黄氏家庭(指黄澜一支)也不知踪影。明末时,黄澜年龄估计在60岁以上,疑全家迁往贵县。今来信的目的,看贵县有没有该黄氏的蛛丝马迹,望能帮助查询。若查有蛛丝马迹,笔者将赴贵地实地考察。”

清代达州城正南街上有四座牌坊,第三座为“琐台精忠坊”,在中心街(今中心巷)口的正南街上。据乾隆《直隶达州志》,琐台精忠坊为旌表黄元白父子所敕建。牌坊里侧书刻“嘉靖辛卯科举人、壬辰科进士、历任江南舒城县知县、贵州思南府同知、父黄诰。”外侧书刻“嘉靖丙午科举人、丁未科进士、历任光禄寺卿、兵刑二科都给谏、授谏议大夫、分守陕西道按察副使、谥忠毅、子黄元白,万历戊寅夏建。清道光癸卯年、九世孙武略骑尉、马边营都司黄大经协族补修。”

通过王老的来信,笔者第一次知道了黄元白这个人物。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黄元白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是一位明代嘉靖年间正义直言、颇有作为的官员。黄元白,字用章,明代四川夔州府达州(今达州市达川区)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州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礼部会试中式第八十三名,殿试第三甲第九十二名进士。其后,他由太常寺博士选兵科左给事中(明清两代参与军事监察的职官名称,为皇帝的近侍职官名称之一。),他不惧权贵,履行职责,但也因此遭人忌恨,以致“几毙廷杖”。之后,他被权贵排挤出京,历任分守陕西道按察副使等职,在肃清边境上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嘉靖三十五年,黄被免官,还乡达州。黄元白卒后,经当时四川学政涂绍奎奏表,朝廷谥其为“忠毅”。此外,他还能诗善文,为当时川东著名的文人,著有《黄元白文集》若干卷。王和洲老人希望我们长阳史志部门帮忙寻找的,正是这位正直有为的达州明代名人的长子——黄澜。

康熙《荆州府志》中记载的长阳明末清初知县题名。

信中,王老依据黄元白墓志铭提到:黄澜曾于1607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担任荆州府长阳县(明洪武九年至清雍正六年,长阳隶属湖广布政司荆州府夷陵州)知县一职。墓志铭中的记载,可信度应该很高。但笔者翻阅了明万历《荆州志》及清康熙《荆州府志》两部记载长阳明代职官较为详细的旧志,均未发现有关于黄澜任长阳知县的记载。万历《荆州志》,记载下限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中记有万历初至十九年长阳知县6人,分别为:郑宗尧(玉山岁贡)、方来献(新建举人)、杨应科(剑川州经魁)、陈洪烈(光山进士)、刘先(会昌选贡)、杨嘉贤(阆中选贡)。这里面没有黄澜,完全有可能是因为黄澜尚未到长阳任职(黄元白墓志铭刻于万历三十五年)。但康熙《荆州府志》中,续补的明代长阳知县(至崇祯末)题名中,也没有黄澜。自杨嘉贤后至明亡的53年间,仅依次记有:林应酉、汪琼、梁大林、高梁(贵州人)、许通(江西人)、莫道醇(华亭人)、朱方乾(南昌人,崇祯十六年任,明代末任长阳知县)七任知县姓名。笔者认为:历经明末清初兵燹之后,明代档案毁坏缺失严重,所以康熙《荆州府志》存在漏载错载的可能。仅就错载而言,上述的“高梁”即是。据清代《长阳县志》《思南府志》记载,当为“高粱楷”,贵州思州人。我们权且认为,黄元白墓志铭中所记载黄澜曾任长阳知县属实,则黄澜本人确实是来过长阳。但即便如此,这与他和他后代定居长阳还是两码事。

翻阅史志可知,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长阳亦与四川一样,属于灾荒与兵火交织之地,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人口锐减,元气大伤。康熙《长阳县志》说,明末“辗转于沟壑者十去三四,罹难于锋镝者十去二三,逃散于四方者十仅一矣。”旧志人口统计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据旧志记载,明正德七年(1512年)长阳有9206人,其后便逐步缩减,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尚有6372人,但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偌大的一个长阳县就仅有1900余人(且含康熙初招抚回籍以及招徕垦荒的外籍移民)了。但就在土著人口死亡及外迁的同时,亦有由外地迁居长阳者。十年前,笔者调查撰写《资丘镇姓氏志》时即知:资丘镇的连宗田氏、毛连田氏、九龙桂氏等姓氏,正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间由四川迁入长阳。黄澜和他的子孙也是四川人,有可能加入了他们的迁徙大军。再有,据县内一些姓氏谱牒记载,有不少姓氏先祖迁居长阳即属“宦迁”,即因任职而来。如沿头溪王氏始祖王信恭,为四川奉节县(明代与达州同属夔州府)人,明洪武初任长阳知县,卒于任上,子孙因家于长阳。总之,笔者认为达州黄氏后裔迁居于明末清初的长阳县域内还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即便迁到了长阳以外的地区,以当时“6子5孙”的人口推断,应该也是有后裔的,不至于完全无踪无影,难以追寻。

去年收到王老的信后,我便向王老说明了相关情况,并允诺尽量帮助他查找黄澜后人的线索。按照王老提供的线索,我认为查找的重要途径是:找寻明末清初时迁入长阳(含今长阳县域及宜都高坝洲镇部分,五峰县渔洋关、傅家堰及采花、牛庄等乡镇)及周边,乃至于全国范围内的黄氏家谱。看这些谱牒中,有没有关于黄澜下落的信息。但由于长阳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收藏的黄氏家谱数量为零,而笔者仅知的长阳县内偏岩、紫台山、龙王冲黄氏,始迁及传承亦与该黄氏不符。因此,查找工作困难重重。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封来自达州的求助信,在我案头已不知不觉已摆放了一年多,我既为不能帮助到王老先生而心生愧疚,但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因此,我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告诉大家。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帮助提供线索,或者帮助扩散、转发。也许依靠大家的力量,能够帮助解开王老心中的谜团,也助我兑现对黄老的承诺。如有知“黄澜”家族发展历史之人士,请与笔者或王和洲老先生直接联系。笔者联系电话为:13972600639(微信同号),王老先生的联系电话为:13684249055。我和王老先生提前感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