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开古诗词之谜(之二)

 大吕 2021-08-20

诗词难懂,主要是因为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和文法,这些东西组合到一起,就造成个“谜语”。要解开诗词的“谜”,就得了解这些,了解了,古诗词就不难懂了。

第一、语法。

除了古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比如名词、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诗歌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主要是因为诗词格律的限制,而寻求一种格律美,而造成这种情况。不了解的话,就成为阅读理解诗歌的障碍。

主要有两条:

1.省略

省略就是省略句子成份,句子成份有六种,主谓宾定壮补,主谓宾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份,省略了,就让人难懂。可诗词为了更精炼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往往会省略掉某个成分。

有省略主语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谁浓睡不消残酒?谁问卷帘人?主语没有,但读者很容易明白,是作者我。知否?也少了个主语你。你知道吗?

有省略谓语的。比如刘禹锡的诗《秋日送客至潜水驿》中:“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鼓与鸡做了什么没有显示出来,但从字面上可以体会出来,就是:迎社日,隔着枫林,鼓声响起;中午时分,鸡在茅屋边啼叫。”

有省略宾语的,如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撷就少了宾语“红豆”。

有一句中省略两个成份的,如杜甫的诗《春日怀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主语省了,谓语省了,意思是说,李白的诗歌清新如同庾信的诗歌,李白的人品俊逸像鲍照的人品。这首诗后面两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更是将主谓宾都省了,只留下状语,意思是说:我在渭北春天的树下,遥相你在江东暮云下。

其实,诗词非常注意前后句关系,省略的字词在前后句中出现,只要细究,就能找到省略的部分。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烧的宾语就是前面提到的原上草;又生的主语也是原上草。

2.倒装

古诗词中有好多倒装句,有时候看,就觉得逻辑不通,知道其为了平仄或者为了强调而换了次序,就明白了。

最有名的倒装是杜甫的《秋兴》第八首中的两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语序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说意思是对的,鹦鹉啄食残留的香稻粒,凤凰栖息在老去的梧桐枝上,但诗人所咏的是秋天的风物“香稻”和“碧梧”,换了鹦鹉和凤凰就与秋兴的题目不配了,这是为强调秋天的风物而换了词序。还有为平仄的。比如毛泽东的词:“一唱雄鸡天下白”,这是化用李贺的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照一般语序也应该是“雄鸡一唱天下白”,但浣溪沙的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就把“一唱”提到前面了。

倒装换个说法就是把本应该放在后面的句子成分放到前面了,从句子成份上说,处于后面的谓宾状补这几个句子成份,无论哪个都可前置。

李清照的词:“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毛泽东的词“一唱雄鸡天下白”都是谓语前置。

李白的诗《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中第二句就是将宾语前置了。宾语与主语换了位置,这是为了对仗,为了平仄。如果只从字面上看,这个意思是不通的,两条水怎么从中间分开白鹭洲呢,其实是说:白鹭洲从中间把江水分成两条水。

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正常的语序是白鹭在漠漠水田飞翔,黄鹂在阴阴夏木中鸣啭。状语及谓语都前置了。

蒋捷的词:“甚矣君狂矣”,是补语前置,意思是你狂放得太过份了。正常语序是:君狂甚矣!

还有一种倒装是句子之间的倒装,例如朱淑真的词:“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如果按正常的写法,以时间为顺序应该是: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倒装不只是为平仄,也为着强调,为着韵味。像最后说的这个句子之间的倒装,就是让词读起来有波澜,先以感情入,恨烟恨露,然后才说出是因为和情人一块游湖遇雨了,少了平铺直叙的呆板,多了文章的韵味。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