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哥窑专业鉴定技巧你知道多少?

 新用户99079681 2021-08-20

  清朝的乾隆皇帝将南宋生产的哥窑瓷器视为珍品,即便哥窑得到如此珍惜的对待,但实际上,流传到后世的哥窑瓷器仅仅才300余件。数量稀 少且珍藏价值极高,让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原因之一。

  

  哥窑是南宋才有,按史记载南下分家,哥为哥窑弟为龙泉窑!南宋仿北宋官窑这有可能的,哥窑是没有玛瑙宝石等各种各样材料!它是由官窑基础上显变哥窑的我认同!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刊刻的《至正直记》一书提供一条有关哥窑的线索,书中记载说:“乙未(至正十五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为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里引人注意的是“哥哥洞窑”一词的出现,而王德翁所说的“哥哥窑”不知是否即是此“哥哥洞窑”。无论如何“哥哥洞窑”或“哥哥窑”都与哥窑有关,据此追根寻源,哥窑究竟出于何处,也许可能会找到答案。《格古要论》说的“元末新烧”的“元末”与《至正直记》所说的“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的“近日”属于同一时间跨度,可以说说法相同,可以证明哥窑在元代后期仍继续烧造或仿造。传世哥窑既有早晚之别,哪些是南宋时期作品,哪些是元代作品,既需要出土物来对比研究,同时对传世哥窑进行对比化验也非常必要,通过综合研究,哥窑问题是能够澄清的。

  

  哥窑产品造型美、品种多、质量好,远近畅销,很受用户的欢迎,而弟窑生产的瓷器差,销路受到很大影响。章生二为了这件事十分妒忌,可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超过哥窑产品。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目前为止,世界登记在册(别犟,说的是登记在册那种)哥窑300多件。人们也把它们称之为传世哥窑,其中有一部分为元朝哥窑。(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宋代哥窑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过,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胎呈土黄 色,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面均开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攒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留存而映出胎骨的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微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瓷器之以绝,除宋代“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代哥窑瓷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代哥窑瓷器足底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因呈黑色而被称之为“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支钉数量以三个、五个为多,略大者如洗等则达到六个、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数量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