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痰器使用及注意事项

 院前急救联盟 2021-08-21

(来源:腾讯视频)

   吸痰器是临床常用的急救设备之一,因此,吸痰术作为院前和院内紧急处置技术。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一、吸痰的适应症

   吸痰术适用于危重、老年、昏迷及麻醉后病人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呕吐物而出现呼吸困难时,在病人窒息的紧急情况下,如溺水、吸入羊水等,更应立即采用吸痰术。

二、吸痰的并发症

   气管内吸引却可以引起许多的并发症,比如气管内粘膜损伤、疼痛、病人的不适、感染、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肺不张、颅内压升高、颅内血流灌注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吸痰器使用步骤及使用方法

1、接通电源,衔接便携式吸痰器后打开吸痰器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吸引管是否通畅。


2、使病人面向操作者,头略后仰,昏迷病人可用开口器帮助张口,再将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


3、若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插管至咽部,当插入到适当位置后再接通电源,并使
吸痰管左右旋转,缓慢上移,向上提出,将咽部及口、鼻分泌物逐段吸尽。 

4、吸引过程中,应随时吸水冲洗汲痰管,以免痰液堵塞。如痰液过深不易汲出,可借助吸痰管插入的机械刺激,使病人作有效咳嗽动作,待咳嗽停止后再吸。吸痰完毕冲洗痰管,最后将下班接头插入床栏上盛有消毒液的瓶中。


5、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护士应洗手,最好应戴无菌手套,送管时,应中断负压,当达到一定深部时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吸痰管左右旋转,边吸,边上提。

6、听到痰声后稍停数秒钟,以便吸净该处痰液。在吸痰前后,应加大氧气流量或呼吸机吸入氧浓度1-2分钟,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防止缺氧。

7、痰液粘稠时,可反复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5ml,在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进行气道冲洗,以刺激病人咳嗽及稀化痰液。待药物注入1-2分钟后,再给吸痰。

8、一次吸痰吸引管在气道内停留时间不超过10-15秒,停止给氧时间不超过20秒。 

9、对有自主呼吸的病人,应在深呼吸5次后,生命体征恢复到原有水平时再进行第二次吸痰。

四、吸痰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1、必要时才吸痰

当病人咳嗽、呼吸困难,听诊闻及湿啰音,呼吸机报压力增高,PaO2及SpO2突然降低时才吸痰。不视病情的常规吸痰,不但易损伤呼吸道粘膜,还会因呼吸道受到刺激使分泌物增多。

2、吸痰前、后必须给予高浓度的氧

推荐在气管内吸引前后30s常规使用100%氧气吸入吸痰前、后若不增加给氧浓度,可导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

3、正确判断是否需要加压给氧

在吸痰前、后,病人除了需要高浓度的氧气之外,多数病人需要加压给氧。评估病人对高浓度给氧的反应尤为重要,若病人的心率、SpO2稳定,高浓度给氧即可,反之就需要加压给氧。

4、吸痰时不宜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

许多同仁认为吸痰时在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可稀释分泌物,便于吸出,然而,研究发现0.9%氯化钠注射液与呼吸道分泌物并不能充分混合,反之,这一操作会影响氧合作用,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5、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

通常可选择外径小于气管内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以便于空气进入肺内,预防过度负压而致的肺不张。成年病人通常选用10~16号(2~3mm)的吸痰管。

6、吸痰时注意负压的大小

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吸痰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吸引负压不宜过大,一般小儿为100mmHg(13.3kPa),成人为150mmHg(20kPa),动作宜轻巧,而且不宜在同一部位吸引时间过长,应边退管边吸引,以免损伤气管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超过15秒,以免引起气管痉挛而加重缺氧。气管内吸引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即可,但最长不宜超过8小时。

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操作前后都应用乙醇消毒气管导管口及导管外端1~2cm;操作后还应用乙醇消毒导管接头以及呼吸机管道与导管结合处。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PaO2和SpO2的变化。若发现病人有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血压降低、神志转模糊时,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100%氧气吸入

9、吸痰的深度

吸引导管进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的深度,在深入到气管导管的底端时,回抽1-2cm后再进行吸引。

10、吸痰顺序正确

先口腔、再鼻腔。


吸痰的评分标准


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               考核时间:                  考核者签名:

项目

              操  作  内  容

评分

姓名





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





核对

医嘱、患者、床号、姓名。

5





评估

1、病情、痰量和痰液粘稠度(听诊)、意识。

2、生命体征、呼吸状况、痰呜音、Spo2、心理、合作程度 。

3、口、鼻腔粘膜情况。

8





告知

目的、步骤、风险和不适,取得合作(痰多危机时应立即实施)。

5





操作前

准备

1、操作者:仪表符合要求,洗手、戴口罩,必要时做好职业防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